2016/09/27

你最终得到的,一定是你最初想要的

如果过期了变质了呢?
by
6d7ea89450635073719d99ca515d94b3_is.jpg窦泽南,基因|大脑|心理|行为

汽车起步的时候,要加油门提速提档,速度到达了一个合理的范围,就可以保持稳定的档位和速度行驶。人生也是一样。

20 多岁,起步,加速,到了 30 岁,你的人生处于什么档位,取决于你起步时注入的动力。人的动力从何而来?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生轨迹?

心理学家一直试图解决一系列和人的发展有关的终极疑问:谁会早早结婚生子?谁会在职业生涯上顺风顺水?谁能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可以将这些和人生轨迹有关的问题大致归为三个重要的人生主题,家庭、事业、健康。

在心理学模型中,影响人生轨迹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代表了人们所处在社会中的位置。马克思同志认为阶级属性就是人的本质,虽然这种看法过于激进,但是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家庭所能掌握的社会资源和提供的教育环境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1】。

除去出身这个很难改变的因素,还剩下两个心理层面的变量。

认知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智力。当然智力本身就受到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2】。智力会对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毕竟这是人类在大自然残酷的自然选择下演化出的一套终极解决方案。大量的研究证明了智力会对一个人的学业表现,工作表现,各个方面的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有研究发现了智力对于寿命的预测作用【3】,这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大多数人连医生说的不抽烟不喝酒按时吃药这样简单的续命指令都听不明白。

非认知因素,也就是常常被谈起的性格。

很多人会把非认知因素简单的理解为人格特质(Trait),这也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目前对于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都聚焦在大五人格上。

大五人格是一个宏观的人格理论,可以对一个人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一般来讲,大五人格包含以下特征:

l 外倾性 - 热情、乐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l 开放性 - 想象、审美、感受丰富、行动力、创新、打破常规

l 尽责性 - 胜任、条理、抱负、责任、自律、审慎

l 宜人性 - 信任、坦诚、利他、顺从、谦虚、共情

l 神经质 - 焦虑、愤怒、抑郁、自卑、冲动、脆弱

大五人格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不比智力或者家庭社经地位的影响更小【4】。

但是人格特质并没有涵盖所有的非认知因素。它只反映了人格的结构,并没能很好的描述人格与环境的关系。一个外倾性特别高的人跨情境跨场合的都表现出幽默、活跃、健谈的行为。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一些特定的场合和他人可以让聒噪的人闭嘴。

兴趣是人格的动力源

除了特质之外,我们还要关注人格的动机,也就是人格在环境中对于我们行为的引导功能。我们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还需要了解他打算干什么。也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人格给你注入的动力。

目前最多的研究关注自我控制 / 自我调节领域。自我控制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为了实现长期的目标,自我控制较高的孩子更能够抵抗诱惑,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他们拥有更高的学业成绩、计划能力,能够更好的处理压力和情绪,更专注、不易分心;在成人后,可以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物质依赖,遵守公共秩序,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和心灵,以及获得更多的个人财富,走上人生巅峰【5】。

自我控制涉及动机层面的因素,但是只能反映动机的强度,无法反映出动机的方向,一个人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表现出自我控制,往往只有在他喜欢的事情上才能够持之以恒。而且自我控制的作用只在一些结果存在明显差别并且可以预期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你是学习还是打游戏,自我控制可以影响你决策。但你是打 Dota 还是 LOL,自我控制说了不算,能够决定的只能是你自己的偏好。

我们人生中有许多选择一开始看来是没有对错的,比如搞科研还是工作?但是这些选择最终还是会对你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感想。此处脑补出一个年过 30 的生物博士,摸着自己渐秃的头顶默默地看着自己本科毕业工作的同学一个个步入年薪百万俱乐部。

喜欢 / 愿意 / 偏好,这些词指的都是我们的兴趣,兴趣是我们的人格真正和环境产生交互的一个层面,具有非常明确的动机功能,会把我们指引到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而这一个环境的风格,又会进一步塑造我们,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该怎样去了解一个人的兴趣呢?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霍兰德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活动分成了六种类型,根据人们对于不同类型活动的偏好,可以对一个人的兴趣进行描述【6】。

Realistic:现实型,对于物品、仪器、工具、动植物的动手操作,可以参考一些工科的常见活动;

Investigative:研究型,对于物理、心理、生物、文化等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可以类比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工作;

Artistic:艺术型,创造新颖的艺术形式和产品,和创新、创造有关的可以归入此类;

Social:社会型,对他人的沟通、交流、照料、发展、训练、取悦,主要强调对人的关怀;

Enterprising:企业型,为了组织、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操纵、影响、领导他人,虽然都和和人打交道,但 E 和 S 类型的目标存在本质区别;

Conventional:常规型,有条理的,系统性的活动,按照数据和规律按部就班进行的活动,文秘、会计的工作大多属于此类。

这个描述只是我随口举的例子,完整的霍兰德理论好几本书都说不完。

六种类型的活动存在一定的空间顺序,一般称为六边形或者环形结构,离得比较近的类型具有更多的内在联系。

这是一个典型的霍兰德兴趣地图【7】。

一个人对这些活动的偏好可以实实在在的影响他在未来的选择,因此也会对发展结果产生影响。大量的职业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人和工作环境的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绩效【8】。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做出不同选择的人,未来会有怎样的人生发展轨迹。

接下来我们会重点介绍一个来自德国的研究【9】,研究者使用一项十年追踪得到的纵向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可能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十年追踪,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

来自 149 所重点高中的 3000 多名学生在他们离开高中时(平均年龄 19 岁)测量了六种兴趣类型。同时测量的还有心理学发现的其他可能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变量:家庭环境、智力、人格、当下的学习成绩,以便使用统计方法控制。

研究者每两年对这些人进行一次回访和重新采样,10 年之后,大概保留了一半左右的被试。大多数人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现在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的工作状态,家庭情况,健康状况,是否受到当初的兴趣的影响。

工作——文艺青年过得最惨

共有 75% 的人有全职的雇佣关系(每周超过 35h 的工作时间),对全职雇佣影响最大的是性别,控制了性别等影响因素后,对于 R、A、S、E 的偏好的程度都会影响到全职的雇佣关系。R 和 E 偏好高的人更有可能拥有全职的雇佣关系,A 和 S 则预测了比例更低的全职雇佣关系。

从理论上说,R 型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有关,比如各个领域的工程师,E 型和组织管理类工作有关,这两类人往往会有比较稳定的雇佣关系。

研究者推测,S 型较高的人可能更多的照料家庭,例如,S 型的女性更容易成为全职主妇,因此会对工作时间有所影响,另一方面 S 型典型的职业比如社工、慈善组织 / NGO 成员在工作时间上也并不稳定。而 A 型相关的创造类工作可能更多的自由职业者,因此也会导致更不稳定的工作时间。

48.3%的人在十年中有过失业的经历(既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看来德国的经济也不景气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以及人格的尽责性和宜人性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学习成绩差、尽责性和宜人性低的人更有可能失业。除此之外,A 型相关的偏好也和更高的失业比例有关。

再来看看收入,所有人的平均收入是 3600 欧 / 月,控制了工作时间之后,R,E,A 型偏好都会影响收入,R 和 E 型的偏好对应着更高的收入,A 型偏好收入更低。在回归模型中,E 型偏好每提升一个标准差,收入会增加 510 欧,A 型偏好每提升一个标准差,收入会减少 583 欧。

在职业发展中的一些结果,可以发现,R 和 I 型偏好较高的人是最大赢家,而偏好 A 型富于想象力的文艺青年为了心中的自由理想只能过着暂时苟且的生活。

婚姻——事业和家庭只能选一个

有 38.2% 的人在受测时结婚,S 和 C 型的偏好带来更高的结婚率,其它 I,A 和 E 型则导致更少人结婚。

S 型偏好高的人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照料他人,和婚姻相性较高。而 C 型偏好往往代表了循规蹈矩的生活,也更容易按照惯性结婚。不过有趣的是,C 型的结婚率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也就是说 C 型高的女性更容易结婚,男性则没有影响。

18.6% 的人有了孩子,S,E,C 都可以预测是否有孩子,其中 S 和 C 是正向预测,而 E 则是反向预测,也就是越偏好 E 型的人,越不可能有孩子,可能是一片衷心都献给组织,顾不上要小孩了吧。

8.3% 的人在将近 30 岁的时候从来没有谈过稳定的恋爱,是名副其实的注孤生了。这些人主要以 E 型为主,看来事业与爱情注定无法兼得。C 型偏好男性也有非常明显的没有谈过恋爱的倾向,但是 C 型女性却在情场上顺风顺水,估计她们不怎么喜欢找同事。

情场上暂时落后的是 E 型,他们的感情生活要到 30 岁之后事业稳定了才会开始吧。

健康——暂时还看不出什么影响

健康上的结果发现,兴趣并没有很大的影响,A 型是唯一和健康有关的偏好,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但是主观感受上却比别人健康更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偏好可能和神经质的倾向有关,比较矫情。

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

总结一下,偏好这六种类型的人,得到了各自不一样的结果,而站在这些偏好的角度,很多结果又都是显而易见的: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

R 型偏好较多的人,对于动手操作情有独钟,他们是一批富有工匠情怀的人,也因为对于事物的认真,获得了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过出于对工作的热爱,他们并不会早早结婚。

I 型在偏好对各方面表现的影响都不突出,这是因为 I 型较高的人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博士毕业,并没有受到职业环境的浸染。为了学业,他们可能不得不将感情生活延后。

A 型的偏好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不理想,A 型较高的人往往是反传统主义者,反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反对传统的婚姻,反对传统的社会运转方式,他们不大可能过得顺遂。不过这也是他们的可贵之处,环境和人是相互塑造的,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又怎么可能有伟大的创新呢?

S 型偏好高的人早早投入家庭的怀抱,他们的关怀体贴细致入微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好丈夫好妻子,但与此对应的,就没有额外的精力投入到职业发展之中,充满同情心的他们在职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并不尽如人意。

E 型偏好较多的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职业抱负,追求职业领域的成就,热爱管理和领导他人,所以他们收获了最稳定的,收入最高的事业,但为此付出的却是个人感情生活的整体延后。

C 型偏好是唯一表现出男女差异的一种类型。这可能反映出人们在择偶过程中的刻板印象,一个传统的循规蹈矩的女性更容易受人青睐,而传统的男性则往往被认为是没有进取心的。

下半场大猜想

10 年还是太短了,很多选择所造成的差异,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比如这次的研究就没有发现健康方面的差异。毕竟 30 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想不健康也不容易。真到了七老八十的时候,谁会先走也是个有趣的问题。

E 和 I 型导向的管理和科研类职业环境往往有着最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和最拼命的工作作风,这些因素会不会使人老得更快?

在这两种类型中,E 型的人会不会有一部分出于工作对自身形象的要求,更多的从事健康锻炼?

R 型的职业环境更有可能导向户外和体力的工作,这会造成身体的劳损还是会造就健康的体魄?

在感情生活上,E 型的人能否在功成名就之后,顺利的补上婚姻和家庭的门票?

A 型的人会继续行走在感情的边缘,拒绝传统婚姻的束缚么?

C 型人的伴侣会因为平淡如水更难熬过“七年之痒”么?

一心一意照顾家庭的 S 型能够让子女有更高的成就么?

未来的职业发展中,I 型和 A 型能否大器晚成,后来居上?

E 型的人会在职业生涯中遭遇更多的大风大浪么?

C 型的人能否安安稳稳的渡过一生?

如果出现了经济危机,哪些人又会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和冲击?

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希望能得到确切的答案。

不过...

我并不主张仅凭一个研究的结果就做出过度的推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选择,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种下一粒种子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不过没有答案也许是人生最好的答案。人生就像是混沌理论描述的那样,是一个非线性的,难以预测的复杂动力系统。我们的兴趣、喜好,就好像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奇异吸引子,你知道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运动状态,但在此刻并不知道它会将你引向何方。

很多时候,人生就在一次次这样不经意的选择中改变了。不过请相信,你最终得到的,一定是你最初想要的。

参考资料

【1】Bradley, R. H., & Corwyn, R. F. (2002).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1), 371-399.

【2】Turkheimer, E., Haley, A., Waldron, M., D'Onofrio, B., & Gottesman, I. I. (2003). Socioeconomic status modifies heritability of IQ in young children.Psychological science, 14(6), 623-628.

【3】Gottfredson, L. S., & Deary, I. J. (2004). Intelligence predicts health and longevity, but wh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 1-4.

【4】Roberts, B. W., Kuncel, N. R., Shiner, R., Caspi, A., & Goldberg, L. R. (2007). The power of personality: The comparative validity of personality trait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ognitive ability for predicting important life outcome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313-345.

【5】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Belsky, D., Dickson, N., Hancox, R. J., Harrington, H., ... & Sears, M. R. (2011). 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7), 2693-2698.

【6】Holland, J. L. (1997).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7】Armstrong, P. I., & Rounds, J. (2008). Linking leisure interests to the RIASEC world of work map.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5(1), 5-22.

【8】Su, R., Murdock, C. D., & Rounds, J. (2015). Person-environment fit. APA handbook of career intervention, 1, 81-98.

【9】Stoll, G., Rieger, S., Lüdtke, O., Nagengast, B., Trautwein, U., & Roberts, B. W. (2016, August 25). Vocational Interests Assessed at the End of High School Predict Life Outcomes Assessed 10 Years Later Over and Above IQ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http://ift.tt/2dooUt70000117

《你最终得到的,一定是你最初想要的》源地址 http://ift.tt/2dooFhO

2016/09/24

为什么老人睡眠时间短,起床早?

这是老人的习惯?我操,怎么跟我一样啊!
by

日报标题:老了以后睡得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年轻时「睡够了」

692f445a9_is.jpg周不润,神经科学

我们对老年人的睡眠情况有两个很深的印象,一是睡得少,二是早睡早起,而且起的特别早。

睡得少这一点是由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共同决定的。

生理因素是说,健康的老年人睡得也少。这跟老年人睡眠的一个特点有关,那就是睡眠轻,夜里醒的次数多。从睡眠结构上来看,一个睡眠周期包括非快速眼动期(NREM)和快速眼动期(REM),非快速眼动期又可以简单分为浅层睡眠和深层睡眠,这一个周期大约是 90 分钟的时间,夜里的睡眠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周期构成。老年人深层睡眠减少,浅层睡眠相应增加,而且非常容易从浅层睡眠中醒过来,醒的次数多就会导致总睡眠时间的减少。另外老年人对环境因素更敏感,比如声音,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吵醒。

下面的图显示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睡眠结构差异。上面是年轻人,下面是老年人,横坐标代表了开始睡觉后的时间。可以看到老年人的深层睡眠(N3,蓝色部分)明显缩短,醒的次数(wake,橙色部分)明显增加。

睡眠调节的一个经典理论框架是由 Alexander Borbély 在 1982 年提出的,他认为人要去睡觉,是由体内两个系统共同作用决定的,一个是睡眠 / 清醒平衡系统,一个是昼夜节律系统(生物钟)。睡眠 / 清醒平衡系统与基底前脑区有关,让人在醒了以后不断增加睡眠的倾向,到晚上这种驱动力达到最高;而在睡眠期间不断增加清醒的倾向,到早上达到最高。昼夜节律系统的调节主要在视交叉上核(SCN),是身体根据当地的昼夜规律进行相应生理和行为调整的一种节律。

老年人睡得少、起得早,跟这两个系统都有关。

老年人睡眠 / 清醒平衡系统并不像年轻人那样工作良好。大多数年轻人到晚上一定时间就会困(虽然很多人撑着不愿意睡),但大部分老年人晚上的睡意比年轻人低(虽然他们睡得早)。这就使他们的睡眠驱动力不足,容易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上床了睡不着,二是容易醒。这样的睡眠模式会直接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这就造成很多老年人白天感到困,会用午睡和小睡来补觉,而补觉时间过长又会引起晚上睡眠驱动力的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这一点与以上所说的老年人容易醒结合,基本上是老年人睡眠时间少的原因。

而老年人起得早,跟昼夜节律系统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几个决定睡眠的重要节律因素,体温、褪黑素、皮质醇,在老年人身上的节律都比年轻人要提前一个小时左右。比方说,普通年轻人的体温到晚上 22 点时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这是身体开始准备睡眠的节奏。而健康老年人体温下降大约从晚上 21 点就开始,甚至更早。早上也是一样,老年人体温上升的时间基本也要比年轻人早一个小时。褪黑素和皮质醇的变化趋势跟体温类似。我们知道光照是影响人昼夜节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有研究认为老年人缺乏室外活动、甚至是眼睛本身的退化减少了接受到的光照,因此影响了自身的昼夜节律。

前面是生理因素。即使健康的老年人,受到各种生理系统变化的影响,睡眠也会减少。而很多老年人,是有各种疾病的。这些疾病对睡眠的影响,远远大于生理因素,至少有一半的老年人会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比如一些睡眠障碍: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抽动障碍;慢性疼痛和心血管疾病同样影响睡眠;很多神经系统疾病也影响昼夜节律,比如痴呆、帕金森等等。

这些生理和病理因素结合起来,往往就是一个普通老人睡眠少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真实睡眠时间少,但对睡眠的需求并不少。

美国睡眠基金会总是收到“人到底睡多久才好”这种问题,所以他们一直有根据最新研究来推荐睡眠时间的习惯。他们最新的结果,分析了 312 个睡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做出了推荐。

可以看到老年人对睡眠的需求并不比年轻的成年人少太多。这里的需求是什么意思?是指在统计学上看,每天保持 7-8 小时睡眠的老年人,比睡得过少或过多的老年人,更能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当然有特例,但对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并不是他们对睡眠的需求少了,而是客观身体因素限制了他们的睡眠时间。

《为什么老人睡眠时间短,起床早?》源地址 http://ift.tt/2dheR9M

2016/09/14

每5个公司CEO,就有一个精神变态?

老子还没评上中级职称就已经精神变态了……
by 许叔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职场是个“狗吃狗”的世界,通向成功的路上必须做出无数的妥协。

《每5个公司CEO,就有一个精神变态?》源地址 http://ift.tt/2cedcPh

2016/09/11

草�r:解密:潘�h年死因之狸���Q太子

毛岸英是假货?潘汉年联系过特高课?顾顺章杀掉了毛的两个儿子?!
by

-- Delivered by Feed43 service

《草�r:解密:潘�h年死因之狸���Q太子》源地址 http://ift.tt/2cg3P0b

奴才思维之一种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不由其理念和信仰决定,而由其学习养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
by 墙外仙

grey.gif

作者: 童大焕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从没想到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傻逼。

写了专栏文章《网络只会使人口越来越集中》。发在微博上以后,有人评论:“使人集中的恐怕主要是权力影响下社会资源更多投放于大城市而带来更多机会。”这是一个明显颠倒事实的刻板成见,我当即回应:“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把大量行政性调拔资源投放到无效的中小城市、农村、西部、东北的。”又有人跟:“领导思维跟学者思维是有差异的,学者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汇总,领导在学者专业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各种因素全盘考虑,所以,在西部及其他地区加大投入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平衡也是战略。”

我说:“你就直说领导永远是正确的得了,何苦绕这大弯。领导有全局思维,领导高瞻远瞩,领导爱民如一人。”伊说:“老师说得对,没有人怀疑老师专业上的造诣,只是每个政策的出台,一定是有他们的道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而不是直接一棒子敲死。”我说:“胡说八道。明明跟老百姓用脚投票的路径相反。根本就是知识结构太差,而且不尊重公民权利所致。北京不让外地孩子上学,家长都自焚。如果他们是在顺着潮流的基础上做扶贫工作,我信你这一套。如果他们分明是逆着历史潮流而动呢?比如,就地城镇化,比如,严厉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人口的自由流动难道不是比扶贫更能解决发展问题?”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不由其理念和信仰决定,而由其学习养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中国向来是文人治国。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有空洞的理想,却无系统的建树。既不是文学家,艺术家,也不是在自己的领域和行业有独立建树的专家,而是百科全书狗皮膏药。表面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宛如百科全书,却无一解决具体问题之系统性真知。而中国的智囊表面上顶着专家的名号,起的作用其实是用专业术语包装领导意志,让领导显得更有学问而已。

但就在如此不堪的情境下,中国社会充斥着“领导总是对的”、“领导总是更高明”、“不高明怎么能当领导”诸如此类潜意识里已经深入骨髓的奴才思维。

又有人说:“如果中国真的99%人口集中到北上广深,会发生什么?当权的没学者那么傻。”我说:“地命海心(地沟油的命,中南海的心)。有本事跟着领导指引的城镇化和‘一体化’方向去投资,包你亏得裤衩不留。”

此处终有另一种声音响起:“如果中国真的99%人口集中到北上广深,中国比发达国家还发达!一定是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空气清新,粮食丰足,全是绿色食品!”

“鼓励、支持贫困人口自由迁徙是最好的扶贫,有些贫困人口没有去过大城市,观念落后。去大城市走一圈,不用你扶贫,自己就知道怎么做。”

“扶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人弄到城市里。就算做苦力,一个月两三千,一年近三万,脱贫。如果大人不行,就扶小孩。免费他们职业教育,三年见成果。毕业后两年工资四千起。”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则异常悲惨的消息已经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两天:

2016年8月24日下午,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山老爷弯社发生一起人伦惨案。该村里一位年仅28岁、“平日性格温和开朗”的80后母亲杨改兰逼迫4个孩子喝下毒药后,自己也服毒自杀身亡。她说要把孩子们都带走,一个也不留!这要多大的绝望才能下得了如此狠心!上门女婿从6公里外打小工的镇上回来,料理完妻女后事后,再次在家附近的小树林里服毒身亡。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仅剩下52岁的父亲和70岁的奶奶母子两人。

报道直接指向了当事家庭异常的贫困和没有低保:“进入这个不日前发生极端变故的家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异常的贫穷和难以言说的破败。院落三间房屋全部已经成为危房,其中供老人起居的房屋已经有52年的历程,住人和厨房混用。杨改兰生前居住的房屋同样异常破败,很难想象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4个孩子在10平米左右的房屋里如何活动。而院落的另一间危房里,拴着一头猪。门外拴着的3头牛成为这个8口之家最值钱的家当。”

“‘他们家里实在困难,孩子们连穿的衣服都没有,冬天炕上不下来,夏天不穿衣服跑来跑去,三年前他们家还是有低保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几年村上和镇上把低保取消了。’有村民们这样说,‘也有人说他们家被取消低保的原因是有三头牛,可是两头牛主要是耕地的劳力,另一头牛崽子还没长大,这些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没有办法变现的。’”报道没有提到杨改兰的母亲,我只能猜测:也许早已经因为不堪没有尽头的贫穷,或者改嫁远走他乡,或者早已不在人世。

一些评论文章把导致惨剧的原因指向了“精准扶贫”,认为地方政府扶贫不力。但凭心而论,像甘肃、贵州这样中国广大西部“普遍贫困”的地区,地方干部掌握的那点可怜资源,可不是像几十、几百亿元眼睛都不眨地向非洲等穷国大撒币一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三头牛、一头猪对于一个极度贫困的地区来说,可能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就算甘肃能够出100个像潘石屹这样的百亿富翁(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发达后没少在故乡扶贫助弱),这些富翁倾其所有全部都拿出来捐给甘肃的扶贫事业,共1万亿,全省总人口为2763.65万人,人均只有3.6万元。不要说解决不了世世代代的贫穷问题,就是一代人也支撑不了几年日子。而杨改兰家里的三头牛一头猪,牵到东部农村来也能值个两三万元。

百度百科了一下“甘肃”,显示“全省总人口为2763.65万人,常住人口2553.9万人”。也就是净流出人口只有7.6%。这个数字在我的解读就是:异常地封闭,在大城市化的背景下,此地流出人口比例异常地小。

这和当地人的视野有关,更和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决策者的视野和胸怀有关(视野决定胸怀)。从近百年前晏阳初梁漱溟们的乡村建设运动,到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和就地城镇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我们一直希望老百姓“就地”解决问题。甚至于从1958年开始,用户籍强制手段严厉限制公民向城市自由流动!到了今天,北京等超级大城市更是史无前例,无所不用其极地用尽各种行政手段,拆市场,拆学校,禁群租,以业赶人,以房赶人,以学赶人。

在这种观念和时代大背景下,期望知识分子和官员能够高瞻远瞩地指引生在异常落后封闭的乡野居民,打开视野和胸怀,离开世世代代不宜居、要人命的荒郊野岭,奔向富裕的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简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白日梦!

杨改兰一家要是在北京,在大城市,哪怕是拾荒,哪怕是要饭,也比甘肃那个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凉、世代贫穷与绝望要强千百倍啊!

可是,我们的户籍制度和今天变本加厉的各种奇葩政策,却在不断地限制人们自由进城,尤其是限制符合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自有规律与潮流的大城市化!这是对人类种下的大恶,造下的大孽,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奴才思维,却仍然“地命海心”地替决策者着想:这一切定有原因,他们肯定比老百姓想得更周全!

你替他们想,他们替你想了吗?

西湖的歌舞可以无止无休,杭州的菜单可以是丝绸做的,餐具也可以是专门订制的。这些都跟普通百姓无关。但是,杨改兰们的脚应该是自由的,她们的目光里,不应该只有一代一代、年复一年的荒凉与绝望,而应该有闪烁着希望与未来的——城市之光!

相关日志

aDmw?d=yIl2AUoC8zA aDmw?d=qj6IDK7rITs aDmw?i=xlzZE8Fi7uw:HH61NRwdh2g:F7zBnMyn0

《奴才思维之一种》源地址 http://ift.tt/2cuMF0T

2016/09/10

和双语启蒙有关的有趣结论

电视、音像的语言输入并没有促进语言发展。2岁以下儿童应该远离电视。有声读物、音像产品的效果非常有限。
by 青格乐

1a98391a295c5133bdb6d05a8d8b571e_b.png

注:标题图片来源著名绘本《Brown Brown bear》;破折号后面的黑体字是我的解读和猜测,并不是引自该研究的结论。是我的总结。


  1. 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其他文化的开放与接受的态度,对他人的尊重,与自己曾经学习过的语言、因学习这门语言而和这门语言的文化密切互动是有关的。
  2. 一般单语儿童的体现在语言上的情境记忆到语义记忆的转变发生在五到八岁(情境记忆,指,提到“狗”联想到“汪”,语义记忆:提到“狗”联想到“猫”,但是双语儿童更早的利用语义记忆。------说明双语儿童更早地能意识到词汇本身的意义,拥有元语言知识。(Ellen Bialystok,2001,Bilingualism in develo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3. 184名双语和单语的痴呆病人,双语痴呆者比单语痴呆症者平均晚四年。双语者75岁,单语者71岁。---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延缓大脑衰老。(Ellen Bialystok,2007:,Bilingualism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of symptoms of dementia.)
  4. 比较英语单语者,和三组双语者(西-英,汉-英,希伯来-英)的语音意识,让6岁半的孩子数一个单词中的音节数,例如again(四个音),结果:双语者组的准确率更高。中文虽然不是拼音文字,但是中-英双语者比英语单语者的表现要好,这个结果说明双语儿童的额外的语言经历帮助他们更早的拥有语音意识。-----是不是说,双语儿童可以更好地展开拼读法教育?(Ellen Bialystok,2001,Bilingualism in develo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5. 关于双语儿童阅读能力的考察。考察960名英语-西语和英语单语儿童的语言和识字能力:第一组:英语单语者;第二组:英语-西语双语者(西语在家里学习);第三组:英语-西语双语者(双语学校)。结果:双语者的阅读技能(英语)优于单语者(五年级)。尽管双语儿童同时在学两门语言,但是他们的技能并不比单语学习者差,甚至更好。(Pearson,B.Z. 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
  6. 考察语言符合与概念的分离意识。向所有儿童提问:“如果把太阳和月亮的名字互换,那么晚上出现在天空上的是哪一个?” 儿童回答:“太阳。”问:“那么晚上的天空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儿童:“变亮!”但是双语儿童回答的更准确,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语言是符号系统的概念,他们经常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明白语言和其所指是分开的。双语儿童也比单语儿童更早进入读写阶段。(Jim Cummins,1979)
  7. 研究者对42名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跟踪研究,每个月到儿童家中1小时录音,从1岁跟踪到3岁,研究者发现每小时内对孩子说的话越多,孩子所说的话越多,孩子在3岁-8岁时所测的智商越高。(Pearson,B.Z. 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
  8. 电视、音像的语言输入并没有促进语言发展。2岁以下儿童应该远离电视。有声读物、音像产品的效果非常有限。------这一条可以参加我的一个回答:如何在多语环境下教会孩子三到四门语言? - 青格乐的回答,这一结论西雅图大学的Kuhl证实过,也已被大多数双语研究的专家认可,我在多本书多次看到过,电视、有声读物、音像对语言发展并无显著效果,而社交互动才是真正地有效。
  9. 《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通过fMRI成像技术发现,精通双语的儿童在说话时,两门语言“点亮”相同的大脑区域,而晚期双语者(比如我),两门语言的激活区域并不重合。第二语言在大脑中的分布区域更广---猜测:第二语言调动更多的大脑执行功能,所以需要更多的资源协作。
  10. Simon的案例,父母是聋哑人,但是因为父母是十几岁才开始学得手语,所以对于手语来说,Simon的父母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他们的手语并不熟练。而Simon也很不幸的是一位失聪孩子,所以他的父母在用并不熟练的手语教育他,但是Simon可以从父母不规则的手语中提取出规则,依然成长为手语的母语者。---------这个例子似乎可以作为,父母的第二语言能力并不强,但是依然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双语者的一个例子。(Pearson,B.Z. 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
  11. 学习第二语言变难,并不是因为我们年纪大了,或者不够聪明,而恰恰因为学会了第一语言之后再学第二语言才让学语言变难。
  12. 双语者的词汇量并不一定是单语者的两倍。与单语者相比,双语者的接收性词汇量(receptive vocabulary)要大得多,但是,双语儿童的两门语言的表达性词汇量(expressive vocabulary)一般仅和单语孩子相当。如果把某一门语言单拿出来对比,双语儿童的表达性词汇量很可能要少。--------所以,对于单语儿童来说,两周岁的时候可以产出50个词汇左右,但是双语儿童可能要减半,但父母不应该因此而觉得惶恐,因为总得词汇量是一样的(这个结论是某个研究得出的,但是暂时忘了是哪个结论了)。(Pearson,B.Z. 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live:正视双语启蒙:Live,希望也能从live中获得更多的双语启蒙家庭的案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青格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和双语启蒙有关的有趣结论》源地址 http://ift.tt/2crkayb

为什么税收不以家庭为单位?

其实就是行政成本高。
by

日报标题:以家庭为单位来收税,这事儿为什么不能成?

一家子人只有一个在工作赚钱却还要缴个税合理吗?最简单的,按夫妻双方加未成年孩子(十八岁以下)的核心家庭为单位缴个人所得税,可以实现吗?

20ce6d864d66cdb83224a2e65802b023_is.jpg莎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题目问的按家庭征收,大概意思是综合税制。不仅仅是按家庭,而且赚工资和赚稿酬一样是辛苦赚钱,分成不同税率是没有道理的。合理的是,一个家庭赚的总收入减去必要的生活支出,来交个税。(当然收入未必会一视同仁,可能会分成几类)

这是一个改革方向。在税务总局的文件里可以看到。国务院文件好像也提到过。在有的国家也实行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规定也千差万别)具体可以翻阅一些论文。既然是改革方向,说明这是合理的。

为什么不按这个征收。大概我能想到有这么几点。

一、外部环境达不到

就说两个。

之前的新闻里,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要跑好几个部门。如果数据共享了,根本不需要你跑。部门之间的信息鸿沟在国内客观存在。这种现状下,按照理想中的家庭收入减去家庭必要的开支,怎么去核实?要去计划生育部门证明谁是你的孩子,去民政部门证明谁是你的妻子,去公安局派出所证明谁是你的父母,是否还健在。要证明你妈是你妈都要跑好几个部门,要证明这一大家子,那得跑多少个部门?

另外一个,目前的个税是由企业来代扣缴。征税成本比较低。个人不用去管申报的事。但是改成综合税制就不同啦。企业哪知道你们家有几口人呢。都得自己去申报。为了强制每个人要申报,就要有惩罚措施。报税是把钱掏出来,不可能大家都那么开心的去申报的。税务部门需要有这个能力去把不申报的人限制人生自由。这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法律。限制人生自由是很严重的,警察才有这权力,而且也受限制。如果不去限制人生自由,那么很多人就不申报了。

二、成本高效益低

个人所得税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改革之后要是调整地更高了,那大家肯定吵翻天。所以改革一定要减税。起码大部分人都少了。

这等于税源少了。税收的作用,主要还是组织财政收入。一项改革如果对于增加收入没有好处,而改革本身又非常复杂。那么谁有动力去做呢?起码税务部门自身是没有这个动力的。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发挥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是应该去做的。

三、还没轮到

目前税收比较大的变革是营改增,然后房地产税在加快立法。个税综合税制的改革,这个还只是个方向,没有听说有具体的动静。如果有税总的人在这里,可以跟大家说一下。

最后说一个,改革了以后你未必因此得利。因为你可能要请专业人士帮你申报。要花精力。不小心忘了申报就麻烦了。或者手头正拮据的时候,发现国家从你口袋里把钱掏走的感觉……可以看看《幸福来敲门》里面。

3d1635dd596178067bd7f5eb07243b1a_is.jpg采悟,注册会计师

除了一些现实的征管措施没有到位(比如家庭规模及成员怎么确定)、征管成本增大而无法实施外,按家庭申报个税表面上合理的背后,仔细分析起来可能也并不是这么回事:

在国家整体不减税的前提下,任何人税负的降低都将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如果一些人按照家庭交税,税负降低,很可能导致单身人士税负上升,这样合理吗?单身人士肯定也有反对的理由。

家庭比单身支出大吗?

结婚以后可以共享生活成本,可以节省一笔费用,比如共享水电、网络、房屋费用,支出相对更低了,至于养育孩子,单身也要开始攒奶粉尿布钱啊,说到底,单身还是结婚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从人的生命周期动态来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阶段,按家庭申报并没有显得更公平一些。

即使是单身主义者,一辈子单身不结婚,就要比有家庭的人多交税吗?因为单身就要储蓄更多以防养老,你们虽然暂时有抚养义务,但你们得到了育儿之乐,并且年老以后孩子会赡养你,从这个角度看,养育孩子更像是一笔投资,未来是有回报的,不应算作支出,这样来看,家庭的平均支出并没有比单身更大。

并且按家庭申报个税并不必然导致个税降低,还要看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

根据美国的按家庭申报,有单独的超额累进税率表,每一级税率对应的收入是单身的两倍,这样结婚以后,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很高,对方收入很低,这样平均以后,可能达到更低的一个税级,降低税负的效果会很显著;但是如果两个人收入差距不大,那么按照家庭申报个税和结婚前就没有多大区别。

现实中,一般工薪阶层和另一个人结婚,可能没有能力让另一半完全赋闲在家,两个人收入差距也不会太大,所以家庭申报对个税降低效果很有限;而高收入群体,有能力让老婆在家相夫教子,这样降低的税负会非常显著。可以看出,按家庭申报个税以后,对收入越低的家庭,个税降低越有限,高收入家庭,个税降低更明显。那一个人结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可以降低更多个税;如果找个收入差不多的,这样在个税方面是不是吃亏了?

税收在婚姻也应该保持中性原则,和任何人结婚不应有税收影响,不应扭曲择偶观。结婚还是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找个高富帅 / 白富美:)

最后,关于三口之家只有一个人有收入的困难家庭,应该做的是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更直接、更有效。税收不是万能的,就是个筹集财政收入的方式,调节收入的目标,事实证明不仅效果不大,更会带来扭曲效应,在我国个税作为一个很小的税种,更没有能力去调节贫富差距。

《为什么税收不以家庭为单位?》源地址 http://ift.tt/2bYOZxY

2016/09/09

婚前性行为总有一种做错事情的感觉,怎么办?

在婚前90%的男性曾与女友或娼妓性交;已婚妇女中有50%有婚前性行为。这还是1948年的情况……
by 李银河

近20年来,在中国人的各类性行为当中,变化最大的也许就是婚前性行为的大量增加和婚前性行为规范的大幅度改变了。我在1989年所做的一项北京市随机抽样调查表明,无论两人确定关系与否,有过婚前性关系的占样本的15.5%。而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婚前性行为在中青年人群中已经达到71%。这个比例直追西方性革命之后的婚前性活动水平。

在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婚前性行为的规范及观念全都经历过巨大的改变。婚前性行为在各国都有所增加。这一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的。

婚前性行为规范是一个反映社会性观念变化的敏感指标。在美国,这种变化十分明显。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在过去的100年间有极大提高。对20世纪美国社会的观察表明,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根据金西的调查数据,在过去,有婚前性行为的人比例较低,而且婚前性行为往往会导致婚姻。1900年以前出生的女性中只有8%在20岁时有过婚前性行为;出生于1910至1919年间的女性在20岁时有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就已经增加至23%,是过去的3倍。

1948年的金西调查发现,在婚前90%的男性曾与女友或娼妓性交;已婚妇女中有50%有婚前性行为。关于婚前性行为与教育程度的关系,在女性中是正相关关系(教育程度越高婚前性行为越多),在男性中是负相关关系(教育程度越高婚前性行为越少)。初中教育程度的女性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只占30%;高中教育程度者占47%;研究生程度者却高达60%以上。

在金西调查之后的几十年间,美国人的婚前性行为比例有大幅度增加:15岁的青年有性行为者已占六分之一;到20岁时达到70%;到结婚时男女两性都有四分之三的人有婚前性行为。一项1974年对美国全国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到25岁为止,已有97%的男性和81%的女性有过婚前性行为。法国1972年调查表明,到29岁,有75%的男性和55%的女性有性行为。前西德197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1岁,未婚大学生中男性44%、女性33%有婚前性行为;未婚工人中81%男性和83%女性有婚前性行为。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的调查声称,该杂志女读者中有78%有过婚前性交行为。《花花公子》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项以已婚女性为对象的调查表明,55岁以上年龄组中只有31%有过婚前性交,最年轻的年龄组中有过婚前性交的比例却高达81%。最极端的数字来自瑞典,在那里,99%的妇女和男人一样,在建立永久的结合之前,已经有过性经验。

在那些婚前性行为已成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国家,很难认为这种行为还是违反社会性规范的行为。因为所谓规范就是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某种行为一旦成为大多数人的实践,就不应当被认为仍是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了。

随着广大人群婚前性行为方式的改变,人们结婚时对童贞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美国,对18项择偶标准的统计表明,在1930年代,童贞的重要性被列在第10位;到1977年,女性将其列为第17位 (倒数第2位),男性列为第18位 (倒数第1位)。另据对33个国家约10000人的调查,最看重童贞的有中国、印度、印尼、伊朗、以色列;最不看重童贞的有瑞典、挪威、芬兰、荷兰、德国和法国。美国也不太看重童贞,但其程度不如北欧国家高。另有调查表明,看重伴侣童贞的有亚洲人、墨西哥人、中东人和南美洲人;相对宽容的有美国人、比利时人、法国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有些人甚至会认为伴侣的童贞是缺点,原因或者是证明对方不吸引人,或者是担心对方过于缺少性经验。

如果将当代中国的婚前性规范与中国传统的性道德相比,变化显得更加明显:传统的性道德不仅完全禁止婚前性行为,就连拉手、接吻和拥抱都是不允许的,新婚的男女最好在婚前完全没有接触,甚至完全不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也许不是婚前性关系比例的上升,而是婚前的一般肉体接触(拉手、接吻、拥抱和爱抚等)。因为这才是过去完全没有、现在几乎人人都会有的行为;这才是过去完全不允许、现在已经完全允许甚至得到赞赏的行为。真正的性规范的变迁在这里发生。这是真正的革命性的变革。

概括地说,对于婚前性活动有三种规范:第一种是传统的性规范,它以生殖为性的主要目的,因此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第二种是浪漫主义的性规范,它主张,爱应当成为性的主要目的,因此它反对随意的性行为,但是如果当事人双方发生了爱情,婚前性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第三种是自由主义的性规范,它认为,性是人的权利,人可以随自身的意志处置自己的身体,因此只要当事人双方自愿,就可以有婚前性行为。从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正在从第一种规范,经由第二种规范,向第三种规范发展。换言之,笃信和实行传统性规范的人越来越少;选择浪漫主义性规范的人越来越多;事态最终会发展到自由主义的性行为规范上面去。

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的人们认为,婚前性行为的有益之处包括:在人是性的存在的意义上,它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有利于健康的,因为人的迫切需要不可以被拖延至成年期,人从进入青春期到成年期还有大约10年的时间。有些人结婚更晚甚至不结婚,很难要求他们保持童贞。目前在美国和法国,保持单身的人群都要占到人口的约四分之一,如果要求他们保持童贞是完全不现实的。无论社会对婚前性活动的规范有多么严厉,随着参加这一实践的人数日益增多,规范将不得不改变,过去被认为违反社会性行为规范的婚前性行为将逐步为社会规范所接纳,虽然在很多社会中,这种接纳是很不情愿的。因此,在我看来,童贞观念的式微已不可避免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银河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5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就会想和她做爱吗?
女生的脚真的和性有关吗?

《婚前性行为总有一种做错事情的感觉,怎么办?》源地址 http://ift.tt/2bYN5Nw

马伯庸:万历年间的一场数学大乱

好长…
by 墙外仙

万历年徽州民变,和临夏汉人自杀是一个道理

马伯庸是个聪明的人,明着讲历史,实际上是讲着现在的事,临夏汉人自杀却养着绿大爷,明显是基层干部中有人搞鬼!

不管是五号也好,乱邦也好,他们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制定偏向少民的政策,其实现在都不重要了,就像《学霸必须死》的那篇文章写的,本来是一个即成事实的错误,然而二百年间,五县的小吏为了自己族群的利益,刻意隐瞒、歪曲真相,甚至不惜暗杀揭露真相之人。而上峰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直到激起民变,不可收拾。

回头来看民族政策,不也是一样的事吗?一个错误,导致既得利益的族群数十年来一直倒行逆施(反向歧视的计生政策也是如此),领导人如果没有足够能力,也不愿去触碰这些事。

封建王朝其实执行力还是可以的,最后还是改正了,相关人等有人判死缓,有人判千里流放,我们拭目以待TG最终将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何收场。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形成就无法制约,是这个国家长期以来的问题,历朝历代几乎都由此倒霉。

2016/09/08

跆拳道有哪些技战术可用于实战?

跆拳道几乎所有的格挡动作,都没什么用,动作太僵死,反击机会少。而且其高腿重心也不稳,WMA/UFC/泰拳里面一般也很少用,攻击力度也偏轻。
by

日报标题:想用跆拳道防身,这些技战术要用好

1ad96120ee1b5b2c664be4c2aa7ee773_is.jpg小黑,己所不欲,有难同当。

我练跆拳道快五年了,不过段位到黑带一段就没有再升了。虽然对于茫茫武道来说我还是个新手,但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能答下。我的朋友有练散打的有练形意,平时偶有切磋。

现代跆拳道分两种流派,WTF 和 ITF,前者是现在被广泛认同的,奥运会赛场上用的那个,竞技为主,删减了很多有杀伤性的动作和全部的关节技,加了很多条条框框的规则限制它的攻击性。而后者属于原传跆拳道,在格斗方式上更近似于自由搏击,手脚并用什么都来,实战性就强得多。这个回答就单单说下前者,毕竟现在说的跆拳道普遍意义就是这个了。

先说结论,基本上动作是越简单越有用。

因为有用的定义比较模糊,就主要归为以下两方面,对没练过的能秒杀,和在有来有往的实战中使用率高。

跆拳道有数千种动作,我所学不足一百,但是基础的腿法离不开四招,分别是前,横,侧,后踢。这几个腿法都是基本功,不仅是跆拳道,在所有武术里都是基本中的基本。这样的基础动作,实战意义均极强。经过我和小伙伴的切磋,还是这些基础动作的使用率最高。而且据在外打过架的师兄弟说(我没打过……)这些动作因为简单快速威力强,打没练过的人就是一招秒杀。就算是练过的,从基础动作上也能看出很大差距,因为速度和力度都是时间积累出来的。同样的动作,我的前踢我教练可以连消带打,他的前踢我能不被命中就不错了。

基础的手部动作太多,基本都很有用。但是真正在实战应用要靠组合。快速的前手刺拳接后手重拳,这个最简单的组合每天半小时练个一周,打没练过的就是秒。练家子之间打起来通常也是一边躲闪防御一边交换组合,中一招,吃一套。

注意,跆拳道几乎所有的格挡动作,都没什么用,动作太僵死,反击机会少。内部自己人切磋的时候无所谓,主要靠腿。但是如果真的打起来的话,防守动作千万不能这么来,得重新练过,至少得随机应变。

同理,因为跆拳道比赛强调腿法,所以跆拳道的基本格斗式(就是动手之前摆的那个架子)过于强调对来自下半身的攻击,对上半身防护严重不足,出去打架千万别用,被打成狗。

步法主要是前后侧的滑步,上下步,侧步,都很有用,是一切躲闪和进攻的基础。步法好别人摸都摸不到你。配合身法一起用效果倍儿棒,但这是个水磨功夫,需要长期的勤奋。

所有高位腾空动作在跆拳道比赛里都有很高的加分,所以跆拳道很强调这些。但是,实战中没到必胜的时候不要用任何蹦起来的动作。人在空中一点防护都没有,一个双飞踢被人从天上踩下来,往后就不用看了。不过有一个叫二段踢的动作例外,采用的是前腿踢裆后腿趁你裆部被踢弯腰的时候踢你下巴,特别有用,一招秒没练过的。

回答得不长只能说这么个大概,感觉还没说清楚。讲道理所有的动作都是有用的,只有不中用的人没有不中用的功夫。但是学了这么几年到现在,感觉还是那些基本中的基本最有用。之前遇到一个朋友的师傅,一个老头子,问他压箱底的功夫是什么,一说也平平淡淡就那么几拳几腿。我缠着人家过了一手,就感觉什么东西晃了一下那拳头就在眼睛前面放着了,真的厉害。

顺便说一句,练差不多时间的练跆拳道的和散打,拳击什么的对上,在身高体重等因素差距不明显的境况下,基本打不过。

《跆拳道有哪些技战术可用于实战?》源地址 http://ift.tt/2cAN2os

2016/09/07

精液检查,都查啥?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了!

捐精就可以了,还能免费给你查血型,多好!
by

我们知道,体检的时候会验血验尿验大便,不过还有一种东西的检查,却通常不包括在一般体检中,那就是验精

0?wx_fmt=jpeg
图片来源:creatingafamily.org

精液检查,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目的:看看这位先生是否在当爹方面有困难,输精管结扎的效果如何,输精管复通后的效果如何。此外,在捐精的时候也需要检查捐献者的精液是否合格。

那么精液检测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取精有讲究

取精过程不用过多描述,和DIY一样,只不过最后不能随手制造一张充满生命的折纸,而要将精液装到标本杯里罢了。

虽然过程很简单,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取精前要禁欲48小时,要先排尿,然后洗干净手和生殖器,还不能使用润滑剂,此外,用避孕套收集精液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避孕套上的杀精剂和润滑剂,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为了保证精子的活性,标本杯可以先预热到体温,此外还要避免精液受到太阳的直晒以免温度过高。而且,标本要在1个小时之内送检……

总之,精液离开了身体之后,还是要稍微呵护一下的。

0?wx_fmt=jpeg
图片来源:www.globaltimes.cn

这里再说句题外话,尽管精液对它的主人没什么特别的,不过在实验技术人员眼里,会将它们一视同仁地视为“危险品”小心翼翼地操作,这是因为精液中可能含有HIV病毒、肝炎病毒等病原体,而检测之前谁知道里头有没有这些东西呢。


能DIY的检查

想要知道自己的精液是否健康?在家里,可以做到一半。

最直观的检查项目,是精液的体积。普通男性一般一次射精的量在2毫升-6毫升,太多或太少均可能意味着身体的异常。还有一项检查是观察精液的拉丝情况,精液刚射出来会呈胶冻状,在射出后半小时左右会变成粘液状态,质量好的精液,可粘起3-5厘米的拉丝。

0?wx_fmt=jpeg
图片来源:articles.snowballsunderwear.com

精液的色、香也比较直观(“味”检查的时候通常就不考虑了吧……)。颜色上说,正常精液的颜色是灰白色,或略带黄色,如果呈红棕色或带血,则可能是血精,需要进一步检查(见 血精究竟是怎么回事? )。气味上来说,精液会带有一种特殊而难以描述的腥味,这是前列腺分泌物造成的,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以上所说的那些检查内容,其实自己在家也能做,反正每次DIY都DIY了,顺便瞅一眼,发现问题也好及时去请教大夫。


不方便DIY的检查

光看精液的外观是不够的,精液的pH值也是指标之一,需用pH试纸测量,正常精液的pH值在7.2-8.0之间,过高或过低则说明可能是泌尿生殖系统出了问题(比如感染)。

精液检测中最要紧的,当然还是精子的情况。首先是数量,检测者需要在显微镜下数出满视野蝌蚪的数目,再根据稀释或浓缩的倍数算出精液中实际的精子数。每次射出4000万个精子以上就合格了,当然,如果是为了检测结扎手术的效果,那应该是一个精子也没有才对。

光有数量还不够,质量也得跟上,同样是在显微镜下,检测者需要数出活动精子的数目,对精子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级,还要看看精子们长得正常不正常,缺尾巴断头形状崎岖的比例如何。

0?wx_fmt=gif
如图,只有左上角的那一个是普通精子,其他的长得可不只是文艺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www.ivf.com

在显微镜下,检测者还会检查精液中有没有混进去很多奇怪的东西。比如白细胞出现在精液中是正常的,但数量太多就可能是出现感染了。

即便精液检测者不觉得天天满眼都是蝌蚪是件令人厌烦的事,为了解决精液分析中常会出现的主观影响,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现在也用得越来越多了。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检测之外,精液检查还包括精浆成分的检查以及一系列相关酶活性的测定,还有一些免疫学检验,不过这些检查常常是在进一步确定不孕不育原因时进行的,这里不再赘述。

0?wx_fmt=jpeg
图片来源:www.epictimes.com

影响结果的因素

精液的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候精液检测不正常,也无需太过焦虑,不妨先静下心找找原因。

很多药物都能够影响精液检测的结果,比如西咪替丁(一种胃药),激素类药物,以及一些草药。烟、酒、咖啡、大麻或一些毒品也是如此。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取精液的时候只取到了部分射出的精液,这会大大影响检测结果。还有,如果进行检测前很久都没有射精过,则可能造成射精量偏大的结果。如果要去做精液检查,不妨先看看自己是否有上述情况,以免出现错误的诊断。

0?wx_fmt=jpeg
图片来源:yc.ce.cn



一个AI 虽然连女朋友在哪儿都不知道不过男生们还是可以关心一下(潜在)后代的健康的。没有男朋友可以检查的姑娘们……就只好先等等了。


相关阅读:


果壳网ID:Guokr42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
640?wx_fmt=jpeg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0?wx_fmt=gif

《精液检查,都查啥?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了!》源地址 http://ift.tt/2cjRM4a

作弊的科学解释

什么?可能?
by pigsrollaroundinthem

本·古里安大学行为心理学家Amos Schurr的团队发现,当人们在之前的记忆或益智游戏中获胜时,就会变得更不诚实,留下的钱数多于他们实际应得的钱数。据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分析,受到同伴的鼓励时,人们就会作弊。他们发现,他人的配合会大大增加作弊的概率。当团队成员可以平均享受收益,以及当他们与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时,作弊的概率最高。研究作者总结道,最近的财务丑闻中出现腐败和不道德行为的根源“可能并不仅仅是贪婪,还受到了合作倾向和一致性诱因的推动。”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相似研究对他人的行为是否会加大自身的不诚实概率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团队成员有不诚实的行为时,整个团队都更有可能采取同样的做法。当一群好友看到自己的成员在考试中作弊后,他们的作弊概率就会增加。但当这些人看到陌生人作弊时,他们的伦理和行为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也就是说,看到陌生人作弊反而会让这群好友更有可能在考试中公平竞争。然而不可接受的行为界限很难界定。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加诚实,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靠近不诚实的对手。

solidot?d=yIl2AUoC8zA solidot?d=7Q72WNTAKBA

《作弊的科学解释》源地址 http://ift.tt/2cbNCee

2016/09/03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有什么可怕的,常态嘛。别说你不是。
by meibanfaa

可怕的是你累得像条狗,感觉身体被掏空,然而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想看更多劲爆内容,请下载抽屉新热榜客户端 :
http://ift.tt/1bKYuJy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源地址 http://ift.tt/2ccCE6Y

“检验友谊的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还真是这样。
by

经验说:想和别人套近乎?从你们的都喜欢的东西开始谈起吧!

实验说:与讨论共同的兴趣相比,分享一些共同的负面态度可能更加有效。

一个没有参与过心理学实验的大学生,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你也来到了实验室。

在等待做实验的过程中,你和坐在旁边一起等待的人开始交谈,发现你们碰巧上过同一门导论课,他和你都不怎么喜欢那个老师……

640?wx_fmt=png

现在来设想另一种情况。

你发现你和坐在旁边的陌生人上过同一门导论课,你和他都比较喜欢那个老师。

你会更喜欢哪个人?更愿意和谁交朋友呢?

这还用问?人们在遇到陌生人时,会试图为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因而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期待行为——相比于负面的态度而言(比如不喜欢某个老师),人们当然会更喜欢那些表现出积极态度的陌生人(比如喜欢某一个老师)!

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我们更愿意接近积极向上的Mr Liker,而离那些怨天尤人的Mr Disliker远远的。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轻松一点呢?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但是,你是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变量?这些正性和负性的态度是你和这个陌生人所共有的,并不是你单方面地倒苦水。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这也被称为平衡理论。

那么,你更喜欢“朋友的朋友”还是“敌人的敌人”?

640?wx_fmt=jpeg

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系的詹妮弗·K·巴森(Jennifer K. Bosson)和她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最初的回溯性调查中,他们让120名参与者在列出1名最亲密朋友的名字后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我刚和他/她认识时,我们发现我们都喜欢____,_____,_____,……;都不喜欢___,____,_____,……。”喜欢/不喜欢的对象可以是人物、事物或者某种观点,回答的条目越多越好。

尽管这些参与者都认为,与讨论彼此都不喜欢的某个人相比,他们更经常在一起讨论喜欢的事物,这些也更能促进友谊,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从回忆的实际结果来看,在对人物的共享态度中,负面态度要占更大的比例。

0?wx_fmt=jpeg

这个调查结果也许是由于人们记忆的偏差导致的,毕竟有研究表明人们对负性事件的记忆更深刻。

于是巴森等人将调查的内容扩展到了参与者的3个最亲密的朋友,回答的问题也变成了描述当前的(而非刚认识时)共享态度。主要的研究结果依然不变,并且,这种差异在关系最亲密的朋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共享负面信息”让你我更亲密

“共享负性信息”真的可以让关系更亲密吗?还是说因为关系亲密,所以才共享负性信息呢?

因果关系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证实。于是巴森等人又设计了一个的巧妙的实验来验证共享的负性信息对亲密关系产生的影响。

就像在本文开头描述的那样,你应邀去参加一次有关“印象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这个研究包括两个“独立的”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你会听到一段录音,录音的内容是两个大学生(假设就是@马大爷 和@她大姨妈 好了)的一段日常对话。

在听录音之前,你已经了解到研究任务是让你在大姨妈身上发现一个你喜欢的特征和一个不喜欢的特征,并评估自己这两种态度有多强烈。之后,研究助手告诉你接下来的研究包含了真实的人际互动,并给了你一份互动对象的简单资料,包括来自哪里,喜欢吃什么,喜欢在哪里上课之类的信息。你还从研究助手那里“偶然地”得知他和你都喜欢大姨妈的同一个特征。

0?wx_fmt=jpeg
“偶然的”。嗯。

但在互动开始之前,你需要再回答一些问题(如“你认为你和你的搭档会成为朋友吗?”“你觉得和你的搭档亲近吗?”)来测查你对这段关系亲密程度预期。由于获得的信息有限,你尽可以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猜测。

就像大家猜测的那样,研究到这里就结束了(心理学家们每天都过愚人节)。在这个实验中,真正的操作在于一部分参与者“偶然”得知那个不存在的搭档和你都“喜欢”大姨妈的同一个特征,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则得知搭档和你都“不喜欢”大姨妈的同一个特征。

研究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共享的负性信息”在关系形成中的作用。与那些得知自己和搭档都“喜欢”大姨妈某个特征的参与者相比,那些相信搭档和自己都“不喜欢”大姨妈某个特征的参与者对关系的亲密程度预期要显著更高。但这种“负性优先”(bad over good)效应只在“负性”态度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出现。当态度很强烈时,正性态度与负性态度在促进亲密关系的表现上没有显著差异。


负面信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共享的弱负性信息为什么更能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呢?也许这些信息能提高自尊,或是提高社会认同和小团体归属感。这都可能有利于人际吸引的增强和亲密关系的形成。

但在巴森等人最新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验证了另一条影响路径——共享的负性信息能提高熟悉感(familiarity),而熟悉感正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经典归因理论,相对于积极态度而言,人们认为负性态度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想法,也更容易被归因成个人特质。因为他人可能只是出于礼貌而附和你的正性态度,而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负性态度则是需要冒风险的。当我们得知一个人跟我们具有同样的负性态度时,我们会觉得了解了他的真实态度,更熟悉他的个人特质,也更愿意和他亲近。

0?wx_fmt=jpeg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负性优先效应”只存在于态度较弱的情形下。这很接近自然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一段关系的初级阶段,我们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如果熟识以后仍然不能分享负性态度,就很难成为“特别好友”。醉钢琴老师 说过 :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一个AI 检验友谊的标准并不包括“看ta是否和别人一起说你坏话”,可能是怕结果太残酷。



果壳网ID:Guokr42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
0?wx_fmt=jpeg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0?wx_fmt=jpeg

《“检验友谊的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源地址 http://ift.tt/2bQuI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