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割女人韭菜

一个概念是用来收割谁的,很简单,看谁为这个概念付钱就行了。大部分付费群体是谁,就是用来收割谁的。

所有的女性情感博主,一般是教你怎么控制男人,怎么管男人要更多钱,美名其曰,爱我就要给我花钱。女性迷男不图炮,图钱。毕竟女性如果开放的话,即使再丑,炮也是不缺的。女性性资源相对男性性资源来说还是稀缺一点。但对普通人来说最稀缺的,永远是钱。
基本上女性的情感咨询,女导师在教导你的时候,都是以让你管对方要到更多钱为成功的,主要是收割女屌丝。女屌丝缺钱,着急变现。

文化作品和培训产品里,除非较特殊的如情感咨询、婚姻咨询、瑜伽等等,专门针对女性没啥问题,好歹对当事人有用、有利。除此以外类似创业、成长、工作、投资理财等各种课程和书籍,明明是普适性商品,但偏偏只针对女性——那么这类玩意儿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是垃圾。学之不仅无益,更是有害。
商业活动最重要的是盈利,盈利靠的主要是质量,质量不行就只能靠噱头,专门瞄准女性群体,就是最好的噱头。一旦以噱头作为卖点,质量肯定是极差的。哪怕质量好,造成的社会恶果也难以估计。

以美国的弗吉尼亚细长女士卷烟举例,他们在广告里大量加入女性自立自强的元素,要拒绝软弱文雅和顺从,要抬起头大胆不羁做自己。结果在针对全美的吸烟人群调查中,发现全国只有一个群体的吸烟者出现了增长——那就是青春期少女。善用弱势群体为噱头可劲薅羊毛割韭菜的,基本都是欺世盗名的无耻小人。

2020/12/17

如何走出自我怀疑

 人不可能不怀疑自己。甚至提倡的科学精神,就是对已知的不断质疑。绝对不怀疑自己的,要么是脑功能不健全,要么是狂热的信徒。

怀疑自己其实不是坏事,你善加利用,这种怀疑就会变成自我反思的开端。怀疑自己不意味着自我否定。因为你真的有问题,那就改进问题就好了。能看到问题,已经比那些盲目自信的人好了很多倍。当然啦,和别人对比,是没什么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要和自己的昨天去做对比,只要比昨天进步,那就是好的。

一定要放下「自己是个废物这种想法」。有些时候,我们自我怀疑,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过剩,过于关注自己的情绪。人要追求「无我」,你把自己放下了,你就能静下心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人生很难,但我们不能一上来就举手投降,把大问题化解成小问题,然后一个个的去解决。

先转移注意力,不要去自我否定,就先从这件事上开始吧。没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没人会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专注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我希望,有一天你需要面对你的人生难题时,你的脑袋里只有枪口的准星和你的敌人。

2020/12/13

看他愿意给你花多少钱

愚蠢的女人圈里现在流行一句愚蠢的话——不要看这个男人有没有钱,要看他愿意给你花多少钱。这个话的意思是,男人有钱不给你花也没用,等于不爱你,所以哪怕是个条件差点的男的,只要愿意给你多花钱,就是更爱你,你可以得到更多实际好处。

如果你有机会跟着马云创业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他不会白给你钱,需要你跟着公司一起创业和创造价值,你去么?那愚蠢的人又会说,谈恋爱又不是创业。
谈恋爱当然是创业,婚姻也是创业,只不过有的人创业失败了,有的人创业成功了。人生的本质就是一直在创业,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
只不过有的人是消费主义者,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永远不是自己能给别人提供什么价值,不是自己能否适应高强度的社会竞争,而只会博傻——看谁傻去找谁,把一个人的傻美名其曰成对另一个人的爱。

当然了,这也是个思路,面对更高级的竞争不过,反过身来降维打击,没准能捞到更多好处。但是这和爱不爱没关系,这就是个典型的生存策略而已。

2020/12/10

转:男人四十

男人年轻时所有的目标,其实都只规划到了40岁。
40岁之前该实现的都实现了,
实现不了的,自己也明白估计这辈子也没戏了。
剩下的只有没完没了的财米油盐,
身边的每个人就像爬满身体的水蛭,拼命吸男人的血。
只有输出,没有输入。
工作中,
自己的事业,要么成了高管基本上到达了天花板;要么过了最佳上升期,需要学着适应比自己年轻的上级。
想跳槽,高级职位没机遇,低级职位没人敢要自己这种岁数的人。基本上要开始寻求最后一份能干到死的工作,只求不被淘汰。
多少有几个手下,他们的赚钱升迁,当boss的心理得惦记着;即使自己深陷泥沼,也要把小弟们撑着。没得力的人给自己干活和站队,事业说垮就垮了。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高育良,手下捅了天大的篓子,还要想尽办法给平了。
生活中,人生所有的福利期已经结束。
剩下的是没完没了的责任,只有责任,没有权利。
爹妈开始生病,老婆开始更年,孩子开始闹心。每一件事都得管,得管到底,得管到好。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因为你就是第一责任人,唯一责任人。
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腰椎开始报警,肝肾开始出问题,记忆力一年不如一年。老婆体型走样得厉害,还爱她,但是性欲却很诚实。这样的中年妇女,实在无法提起性趣。被迫交差也是分分钟了事,老婆越来越要,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开始关注各种壮阳药。
兴趣爱好,激烈的运动已经扛不住了,新的电玩也没有特别多的时间耗着了,每天下班,只想在沙发上躺着,电视打开只是为了有点声音,好盖住老婆没完没了的絮絮叨叨。电视随便哪个台,反正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朋友之间,自从成家之后,新的朋友越来越少,老朋友压缩到2~3个,闲的时候能个把月走动一次,忙起来也就只能过年串个门子了。

40不惑,真的就洞悉人世间一切的玄机么?
其实并没有。
不惑,只是看开了,看淡了,不纠结了,和自己和解了。
20岁说不要眼前的苟且,要有梦想的诗和远方;
到了40岁,发现眼前的苟且就是自己的诗和远方。
有套房子,能让爱自己的女人安心入睡;
有点事业,能让孩子踩自己的肩膀飞得更高。
有点存款,能让父母在人世多呆上几年。
年轻时的那些小情绪,小野心,小疑惑都还在。只是这些,在身边的责任面前,都只是个屁。
20岁,追求应然,我们总在问社会,难道不应该是这样么?难道不应该是那样么?这世界本应该更好啊。
到了40岁,发现这世界的美好都只存在理想中,存在于极少数人的某个侧面。而那些"不应该的","错的","脏的","令人厌恶的",是必然会发生的,也是必须允许它们发生的,因为那才是人间烟火,那才是人性。
年轻时想经历的都经历了,该反抗的都反抗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肩负起全世界责任,却循规蹈矩的躯壳。
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意思。
40男人一朵花,开尽便是荼靡。

一种反驳的逻辑

有一个非常迷惑人的反驳,叫做"你愿意你的女儿xxxx吗?"
你乍一看,对哦,代入"女儿"想一想,似乎xxxx真的不合适,然后不就驳倒了吗?可是你再想想:这个xxxx,是不是换成别的也差不多?或者说,代入"女儿"这个角色之后,除了最无聊最正统能写进宣传材料里的那些人生选项之外,几乎一切xxxx,都是不合适的。
为什么?因为在传统的父权想象里,这个角色,本来就是洋娃娃一样的存在,根本就不真实。现在,你拿一个不真实的存在形态,去想象真实世界里的事情,就像次元壁破了,三维人向纸片人看齐,那当然很怪咯。

2020/12/08

歧视

文/薛兆丰

英文经济学文献中的"discrimination",译成中文时难以处理。"歧视"二字,是文言译法,本来译得精彩。"歧"的原意岔道,引申为歧异,不相同,"视"即"看待","歧视"即白话文的"区别看待"。可惜"歧"的字义后来偏重若干条岔道中错误的那条,"歧视"一词也因此偏向贬义。到了今天,无论英文的"discrimination",还是中文的"歧视",往往都指"不公平的区别看待"。

但是,经济分析中的"discrimination"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泛指一切"区别看待的行为,所以,翻译时就遇到了两难选择:译成"区别看待"吧,好处是给读者以"中性"的印象,坏处是读者容易误解,以为"区别看待"和他们心目中的歧视是两回事;译成"歧视"吧,好处是直指读者脑海里的"歧视"概念,可望根除他们心目中的误会,坏处是望文生义的读者必定是多数,要让众人改变对"歧视"一词的理解,就跟推广新的度量衡一样,即使假以时日,也未必成功。

竞争与歧视形影不离

"歧视"是大家司空见惯的行为。"歧视"的根源,在于世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因为僧多粥少,所以就要竞争,而竞争就是要根据某种规则,排出竞争者的先后高下,让胜出的人享用稀缺的资源,而这"根据某个规则排名"的做法,就是歧视。"竞争"和"歧视",是形影不离的亲兄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种现象的两种说法。

谁都可以买奔驰汽车,但买家必须付钱,这就是"根据财富的歧视";所有未婚香港人,都可以参加"香港小姐"竞选,但参赛者必须是女性, 这是"根据性别的歧视";谁都可以上清华北大读书, 但你的成绩必须符合要求,这是"根据知识的歧视";谁都可以把自己灌录的唱片摆在货架上,但只有喜欢听的人才会为你掏腰包,这是"根据歌艺的歧视"。

歧视的影响是双向的

歧视者是要为他的歧视行为负责的。一个小伙子,专挑女歌星的唱片买,这是"性别歧视"。但这是他的嗜好,他为此付出了双重代价——他不仅为女歌手的唱片付了钱,而且还放弃了所有男歌星的歌曲。他由于在挑选唱片时搞"性别歧视",所以可能丧失了一些他本来能感受的乐趣。

设想这位小伙子成年后,当了某家公司的老板, 他招工的标准是清一色的女性,这当然是"性别歧视"。但这也仍是他的嗜好,他也要为此付出双重的代价——他不仅要为招到满意的女职员付薪水,而且还放弃了所有男性职员的服务。由于他在招工时搞"性别歧视",所以他的企业丧失了一部分本来应有的竟争力。

我们要指出两点。第一,我们没有办法指责他的嗜好,因为我们不比他更了解他自己。他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癖好。要知道他喜欢清一色的年轻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种人,跟他喜欢把办公室装点成清一色的蓝色或白色没什么区别。

第二, 他显然要为他的歧视行为付出代价。这是"反歧视人士"常常忽视的。歧视者本人往往也没看清这一点。歧视行为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仅被歧视者要受影响, 歧视者本身也要受影响。这跟有些人就是不吃肉是一样的,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屠夫,不吃肉的那个人也同样受影响。

合算的歧视可以使自己受益,不合算的歧视会使自己受损,所以人们总是乐于反省自己的歧视标准。歧视者—旦认识到他们为自己的"嗜好"(歧视标准)付出了自己本来不愿意付的代价,通常就会放弃这―标准。所以,无缘无故的歧视,或不合算的歧视,往往维持不下去。反过来说,那些貌似没有道理的歧视,深究下去,你是能找到其中微妙的原因和道理的。

歧视的作用与势利眼

我们往往需要了解别人的背景资料。银行乐意把钱借给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我们希望结交对自己见识和前途有帮助的朋友,警察希望尽快甄别出犯罪率高的人群,而我们的衣着、谈吐、证书、报表、证件、国籍,甚至住所的位置,都是我们的背景的简明标签。利用这些标签来作判断取舍,就是歧视。更直截了当地说,选择就是歧视。

由于人们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资料,所以自然就会重视这些标签。有了这些标签,就有了势利眼。势利就是某种歧视标准,它提高了了解对方的效率。

在网上,我们互相见不到对方的打扮、年龄、住址、工作、学历,自然势利眼就少了,大家觉得很公平,很自在,谁也不会有受歧视的感觉,而且谁也无法歧视谁。但是,设想我现在在网上向大家借钱,就会发生困难了。因为缺乏许多重要的标签,大家就不得不花费多得多的成本了解我,才能达成借货交易。如果花不起这个成本,交易就无法达成了。

歧视标准的改进

歧视也有出错的时候,但人们不会因此放弃歧视,而只会不断地调整歧视的标准。没有歧视,交易费用就会上升

有些工种被指责为"歧视"妇女、儿童和老人。但这种歧视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提供的服务质量的确有不同,这些不同本来可以由工资的差异予以抵消。但如果工会要求"同工同酬",那么就逼着老板搞"歧视"了。

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人们缺乏消灭歧视的积极性。比如国营企业招工,非招有本地户口的人不可。这种"户籍歧视"没有道理,会对搞"歧视"的企业造成损失。但深究下去,也能解释这种貌似不合理的现象,那就是国营企业受制于很多人事规定,而且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也并不迫切。与此对照,民营企业用人,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就少得多。

歧视现象在世界各个角落都是根深蒂固的,它要么源自广泛竞争的压力,要么源自个人偏好的驱动,要么源自每个人对陌生人群的无知,要么源自对陈规陋习的惰性。"歧视"这一行为本身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歧视的标准"则可以发生变化。可以预言的是,增进商业交流,有助于改善人们"歧视的标准"

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视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十年前美国经历了一次"次贷危机"。2000年前后,美国房价一直攀升,直到2006年房价开始掉头向下。2006年第四季度,人们停止还房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2008年,出现次贷危机,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都出面干预。

大家会问,怎么会有这样的次贷危机?美国房地产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泡沫?房价为什么忽然会下跌那么多?

有人说,因为资本家贪婪。可是,资本家从来都是贪婪的,贪婪,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次贷危机。

也有人说,这是金融创新犯的错。有各种各样的资产和债务,被银行打包卖来卖去,链条太长,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

但是,银行家从来都是精明而审慎的,在别的行业里面,怎么就没有商人,把东西包来包去,最后卖个好价钱糊弄别人呢?

这两个说法都没说到点子上。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

历史上,美国人的购房率一向都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银行家非常的审慎,不轻易放贷,所以大多数的美国人是买不起房的。而美国从1960年开始,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目的是希望矫正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

1991年,美国商业银行放贷的数据被公开化,大家可以拿这个数据来做研究。这时候就有人发现,能够拿到贷款的人多数是白人,而那些少数族裔,那些弱势群体,他们拿到贷款的可能性比白人低很多。

这时候,有很多记者,就经常拿这个数据库来说事、曝新闻,这些新闻能成为他们报纸很好的卖点。大家觉得,商业银行有特别强的歧视弱势群体的倾向。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迫于竞争,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凡是歧视就要付代价。如果你真的还得起房贷,而银行不给你借钱,这就是银行的损失。所以在竞争之下,银行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如果你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是能证明自己还得起,银行仍然会放贷款给你。而,有一些弱势群体,信用差,还不起贷款,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

如果它歧视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区别对待,那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大众不相信这个。

到了1992年,联邦储备局波士顿分行发布了一份所谓的科学统计报告,声称:我们不需要再做任何研究了,经过非常严密的计算,美国的商业银行肯定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歧视。

这份报告出来以后,虽然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份报告做得很烂、数据处理不及格。但是大众不听这个,整个社会就掀起了一股要对弱势群体发放更多贷款的运动。为了让弱势群体拿到更多贷款,商业银行就得降低他们的放贷标准

4.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造次贷危机恶果

商业银行是自私自利的,不会随便放松放贷条件,承担它不应该承担的风险。政府的办法,是威逼加利诱,双管齐下。

所谓的威逼,政府规定:你如果歧视别人,歧视弱势群体,我们查出来了,就要兴起集体诉讼,罚你很多很多的钱。

所谓的利诱,就是让有政府背景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去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也就是让政府来承担所有放贷的风险。

这时候商业银行看懂了,他们已经没有风险,无论怎么放贷,最后都有政府兜着。既然政府要送礼,他们当然乐于接受了。

这时候他们就改变观念,不再对借款买房的人进行严格审查,相反,他们鼓励大家来借款。其中有一家叫Countrywide的银行,对借款人的审查放得最松,于是业务做得最大,而借款人对他们的满意度也最高。他们不再审核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相反,他们请明星拍视频,有人来借钱,就给他们播放这视频,教他们怎么样才能顺利通过借款申请,借到钱以后怎么开开心心成为业主。

当所有银行都这么做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当然会有一段繁荣的时间。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在花自己的钱,每个人都在花别人的钱。但一向审慎的银行知道,这些债务是有毒的,所以他们把这些债务包来包去、卖来卖去,就像击鼓传花,只是不知道谁最后捡到这个有毒的资产。

他们还相信一点,就是所谓的"大而不能倒"——你欠债越多,影响就越广,政府就越不会让你倒,所以他们就毫无顾忌地这么做下去。

最后的结果,就是次贷危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银行家实施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时候,如果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强迫他们扭曲区别对待的标准,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今天这个故事,是很有启发性的。每当讲起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多人就说:这是市场失败,这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很少有人明白,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政府强迫商业银行改变区别对待贷款申请人的标准造成的。这不是市场失败,而是政府失败。

婚姻杠杆

女的想找金龟婿,其实就类似经济学里的杠杆。
那么多情感专家谈那么多,唯独没谈杠杆,所以她们的建议一般没用。
女人在婚恋的杠杆是十倍以内,也就是说如果你净值10万,那么最多找到净值100万的男的,如果想找到净值千万的,自己最起码得净值百万。
如果你的净值和存款都是零,那么很不幸,0乘以10,还是0,你只能找到0净值的男的。
所以必须不单单是经营事业、努力升职,哪怕是谈婚论嫁,也必须有经济学思维。

当然婚姻中其实财富有四方——女性个人、女性父母、男性个人、男性父母。
取各自的最大值来算。比如男性个人净值比他爹妈大,就按男的算;如果小,就按爹妈净值算。

但是,个人净值和爹妈净值的杠杆高低不一样。

男方个人净值大,杠杆最高可以达到10倍,也就是个人净值100万的男的,他会愿意接受净值10万的女的。

男方爹妈的净值大,杠杆最多也就两倍,男方父母净值100万,他们能接受的女方净值至少50万,当然这个净值也可以是女方父母。

用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他解释清了什么叫"门当户对"。

所以想清楚净值,判断对方净值,增加自己净值,是正事。

到头来还是得努力赚钱,拼命工作。

2020/12/07

小黄人为什么活得这么苦?

东亚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官僚-祭司集团对全社会的压榨。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密不透风的管理,与自由自治的泛地中海世界截然对立。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繁复的劳动,毫无创造性,也不需创造性。零件不需要思考,管理者替他们思考。所以,对管理技术的热衷远胜于对技术及其背后原理的好奇,所以,必然技术洼地。
所以,这两千年下来,与泛地中海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更遑论技术背后的哲学数学原理。这导致近代以来不得不进行压榨式国家资本主义的追赶,企图快速缩短与欧美的技术差距,极端出口导向,压抑内部消费降低生活水平来组织科技制造业,基础科研却高度依赖欧美输出。技术范式一变,又必须重新引进技术国家资本主义,适合学习与模仿,不适合引领与开拓。对于有明确技术方向与被充分探索证明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通过政府力量引导廉价资金大举进入,可以获得短期成功,长期依然会被多中心自由城邦不断低成本试错发现的新技术颠覆,自下而上打败自上而下。
自由城邦的多权利主体、多利益中心的长期重复博弈带来的创造性毁灭,是技术进步的内在本质。组织与技术在创造性毁灭的快速震荡中完成"新陈代谢",所以看似乱糟糟的泛地中海-泛西方世界,却因此避免了东方式的剧烈内战与狂暴革命(这种内战与革命只带来毁灭却没有创造)。
泛地中海-西方世界的人文政治与科学技术,似乎总是相伴相生、同时完成。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欧世界在漫长中世纪之后,突然觉醒只花了五百年就征服了世界,还创造了现代科技文明。这在迂腐东方人看来是个不解之谜。
文明巨树:宗教与哲学是树根;科学与艺术是树干;工程与技术是枝叶。 得其枝叶而弃其主干者,愚否?智否?

2020/12/03

女人当全职主妇对男人意味着什么

男人,年收入50万以下,最好都要让老婆工作,除非父母完全没办法帮忙带孩子。
不是说钱够不够用的问题,实际上在有房的情况下,家庭开支是非常小的,当然高杠杆买房的话开支很大。有孩子的情况下开支很大。
但只要自己收入不高,最好都要让老婆工作。
那孩子谁带?父母来帮忙最好,父母不帮忙真的很麻烦。因为带孩子的保姆大多不靠谱,学历、文化水平、细心程度,都很难让人放心。
最重要的是,抗风险能力。
很多低收入的人觉得年赚50万很多了,实际上等你真的赚到这个收入就知道了,你赚的越多,开销越大。
你一个月赚2万,可能一个月开销1万5,你一个月赚4万,可能就是开销2万了,虽然能存的钱更多,但是开销很难降低,由奢入俭太难了,而高薪收入都是风险很高的,不一定能一直持续,一旦失业或者生意失败,非常麻烦。如果这时候再有个非常高的房贷,那就太麻烦了。
因为高薪工作一旦失业,非常难再找到同等水平工资的工作。
多一个人工作,不仅可以让老婆保持和社会的接触,能够让她心情更好,而且可以加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我知道的一些粉丝家里男的一个月就赚一两万,就让女方做全职太太了,这个实在是太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