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有心理学家调查过,年纪越小越会撒谎,而且撒的越不容易让大人察觉的小孩,长大后的世俗成就会越高,也就是收入越高。
这是由职场上的潜规则决定的:
在工作场合,一切都是结果导向。只要结果好,当初你说什么都不重要。只要没出乱子,当初你说啥都不重要。老板问你,会不会PPT,明天有个客户我要你陪我去接待,做个PPT。你说你不会,那机会就没了。你说你会,熬夜把PPT做出来,熟悉了一遍,最后客户很满意,老板也很满意,回去对你另眼相待。前者显然是诚实,但这种诚实在职场上没屁用,只会让你越来越倒霉。后者显然是撒谎,但这种撒谎反而会让你越来越如鱼得水。

那怎么判断在职场上该不该撒谎?
两点因素:
1,撒谎之前预判下,自己能否圆谎,能圆到什么程度。只要你能圆谎,那么就不存在撒谎。这种行为普遍存在于创业公司。客户问,我要十万件行不行?哪怕不行,也得顶上去,因为机会就这么多,没了就真没了。然后加班加点圆谎。

2,撒谎之后,如果不能圆谎,判断下后果是什么,自己能否承担。比如面试撒谎自己有时间,可以工作很久,实际上最多三个月就要回去上课了。这时候预判下,后果是啥?后果啥也没有,因为三个月就辞职的人多了去了,公司拿你也没办法。好处是啥?好处是有了经验,可以学到东西,积累资历。好处大于坏处,当然就可以做。

《大败局》里有一个案例。某个著名企业家,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去杂志上去打广告,广告费一共8000,他只有2000,先预付,等了以后再给尾款。他的真实心声是:我没钱了,无所谓,如果赚不到钱,那我就跑了,去另一个城市另起炉灶,反正他拿我也没办法。这个企业家比较幸运,广告出来后三天就收到了两万块,他把这些钱全部积蓄用来打广告,最后赚了一百多万,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百万富翁。但如果没收到钱,那他就真的会跑了不管了。
后来他破产了,对于债务确实是跑了不管了,反正可以破产重组,企业债务跟我有啥关系?你拿出全部身家投资亏了要跳楼那是你贪,你活该,跟我有啥关系?
无独有偶,几十年后另一个大佬在饭局上说,很多人说我的企业负债累累,说我是「负翁」,完全瞎扯淡,企业债务跟我有啥关系?我自己是一直赚钱的,我本人又不承担这些债务,大不了申请破产一了百了咯。

这两个是反面案例,我不赞同这样的行为。但成功人士确实是这样的思维。这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维。残忍、残酷、冷血,精确地计算后果和责任,尽可能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把自己的责任迅速撇清。至于普通消费者、投资人、债主是否会破产跳楼,妻离子散,他们压根不在乎。这让人很不忿,但这是商业社会的真实。而这一切都是从这两点开始的:
能圆谎的就不叫撒谎,
圆不了但是也没啥责任的就更不叫撒谎。

这很冷酷,但这才是真实世界运转的规则。

婚姻市场

很多人说,女人给男人生孩子了,不也是付出,怎么只看男人赚钱给家里花呢?即使女人不赚钱也有贡献啊!也得男女平等啊!

傻逼的特点一般有两个——
  • 喜欢打错误的比方,然后洋洋自得。这说明他们的智力无法进行抽象的类比,因为他们只能抽出错误的道理,才会打错误的比方。
  • 问不对问题,还觉得自己问到了重点。这说明他们没有抓住重点的能力,喜欢纠缠不重要的东西,还觉得特重要。没人说女人没贡献啊?没人说全职太太对家庭没贡献啊?没人说女人没付出啊?是谁在说啊?一脸懵逼。
男女问题的核心根本就他妈的不是什么狗屁男女平等。也不是女人生不生孩子谁该不该养家。男女问题的核心是—婚姻市场是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市场,是一个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
如果你不能理解,可以参考餐饮市场!而餐饮市场是,一半的商家是亏的!百分之30是刚够养活自己一家人!百分之二十可以每年存20万30万。只有百分之十比较赚钱。婚姻市场也一样!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竞争市场!
谁都想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找到一个后半辈子的摇钱树,找到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模式!可问题是,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做到。那么如果你自己是这种精英,那是最好不过。那么如果你自己不是这种精英,运气好找到了这种精英,就不能作不能闹,要让精英信任你。如果你找到的精英太花心,或者对你不好,那么你可以离婚,分走他一部分钱。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精英太少了。无论是男精英还是女精英,都太少了。而绝大部分人自己都不是精英,也没机会找到精英。绝大部分人的婚姻现实是,他自己没钱,她老公也没钱。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所以绝大部分女人的问题不是男人对他们不够好,而是她们自己就不够好,也找不到很好的男人。因为她们自己就是穷人。

你想给王思聪生孩子人家都不敢要,因为人家怕你讹上他。

2021/05/30

关系

关系和关系是不一样的。

做生意有两种关系。

一种关系是——这是一种没有公开竞争的生意模式,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

这个活本质上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给谁做都是做,甚至就是吃的财政拨款,靠的是行贿受贿,或者靠的是你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认识人,能不能拿到这个单子,和你个人能力几乎没有关系。

其实很多传统生意都处于这种模式,比如工程,比如园林,比如绿化,比如从国企拿业务。

另一种关系是,这个生意是公开竞争的。

这种关系靠的是个人能力,靠的是行业经验,靠的是你的产品质量好,在这个生意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单独决定你的命运。这家不要你的,一定会有另外一家要你的,这个企业不要你,那个企业要你,这个消费者不喜欢,另一个消费者喜欢。

比如大众消费品,比如消费品产业链中给大公司代工的代工厂,比如广告公司。

这两种关系的核心是——要看谁给你掏钱,核心资源在谁手里。

如果一个项目,就对方单位说的算,你拿不到,你就死了,那这个业务一定是靠第一种关系的。如果一个项目,对方不让你做,你照样还能找到很多客户,那这个业务就是靠第二种关系。

都是关系。第一种叫腐败。第二种叫能力。

2021/05/29

普通人的爱情

男人要谨防张口闭口就是爱,喜欢把我爱你、爱最重要、你就是不够爱我、他懂我、你不懂我、他包容我、你不包容我这种话挂在嘴边的女人。
这种女人一般患有"爱情幻觉综合征"晚期,而且一般没救。因为在她们的世界观里,这不仅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是正义的。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在坚持一件正义的事情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任何反思的可能的。这种"爱情逼"患者一般非常具有迷惑性,容易让人误认为单纯、美好、追求真爱,如果你这么想你就图样图森破了。

虽然这么想的女生不一定是坏人,甚至可能是非常好的人,但是这不代表你和她们在一起将会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因为她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完全被概念化了,离地3米,飘在半空,自觉正义,且感情需求过重。你满足不了。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就是买房子谁掏多少钱,生活就是养孩子谁掏多少钱。远离爱情逼,你才能拥有真正健康的爱情。

普通人没什么爱情不爱情的,哪JB那么多爱情。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的,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一起努力赚钱,一起努力买房,该苦的时候一起苦,赚了点钱想办法给孩子留着就行了。
都不要作,不要闹,不要和别人攀比,不要消费主义,不要相信偶像剧,不要用人性考验对方,不要老想过光鲜亮丽的生活。就可以了。

就这,就已经很难了。因为强者很少,要脸的人不多,有文化懂道理的人也没那么多,人心不足蛇吞象。

互联网干翻一切

 零售业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它能使每个人在经济发展中分得一杯羹。本事大多分点,本事小少分点,但是多少都能沾点光。


零售业是每个打工人的退路,实在不行,混不下去了,农民可以回去种地,走街串巷卖点菜,市民可以开个小店,赚点小钱花。并不一定全都依赖养老金。

零售业就应该像是热带雨林,起到调节大气环境的作用。干旱的时候湿润大气,多雨的时候蓄水。结果零售业并没有担负起这样的职责。反而是房地产变成了支柱。为什么?

房地产什么时候开始火起来的?04年。电商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也是04年。中国不对电商征税,而电商抢了全国人民的零售生意,彻底切断了打工人的退路。

国家没有收入,百姓没有分得一杯羹,养老只能靠养老金。而因为计划生育,人口规模持续减小,养老金正在枯竭。

所以房子就算真的降价了,年轻人也不会有生育欲望,因为只要你孩子考不上985,几乎就注定了过不上优越的生活。而在过去,一铺养三代,随便做点什么生意,哪怕卖个针头线脑,没有学历也可以不用担心生活。

由于网店不交税,零售业无法变成经济支柱,所以经济支柱只能由房地产来承担。

近20年,中国财富高速集中到了一小撮人手中。互联网形成了对资产的富集效应,具体表现就是,哪里码农多,哪里地皮就最贵。哪个互联网公司IPO,那个公司周边的房价就暴涨。

所以现在这样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用的。按照现有的方法,就算房价被抑制住了,依旧解决不了生育率的问题。

真想解决生育率问题,就应该对互联网巨头下手。反垄断,收重税,让网店销售产品的价格等于实体店价格,这才算是走对了第一步。

重振实体零售业,才能在零售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更多增值服务,有了更多增值服务,人民群众的收入才能提高。

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卖一个龙头,扣除各方面成本,最后谁也赚不到几分钱。想要赚钱,就只能靠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通过规模来赚钱。

但是如果店面销售龙头,就可以在卖水龙头的时候,提供上门服务,通过上门安装来赚钱。

前者是厂商赚钱,网店赚钱。而后者则是整个流通环节全都赚钱。前者是贫富分化,富者愈富,穷者越穷。而后者是均贫富,藏富于民。

日本网络高度发达,但是由于对网店征税,所以他们并没有出现网店通吃的情况。这样门店销售额就好了,随便开个店,卖点杂货也可以养老了。

现在你去商业街上看看,除了个别商圈,绝大多数商圈一片萧条。服务员比顾客还多,钱都让少数人赚走了,这样的营商环境,谁敢生孩子?扯淡

2021/05/28

善良

不要高估人性的善良,大部分人只是蠢而已,并不善良。善良是强者的专利。大部分人只是以为自己很善良,其实他只是蠢而已。

很多人以为不害人叫善良。不害人不叫善良,那叫人畜无害,仅此而已。你没对人好,也没对人不好,这不叫善良。

很多人以为给乞丐5块钱就善良。给乞丐5块钱不叫善良,叫施舍,仅此而已。善良是一种企图心,你给乞丐施舍,是为了满足自己觉得比乞丐强的虚荣心。这5块钱不能让乞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却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乞丐缺的不是5块钱,乞丐缺的是不要当乞丐的决心。

善良是什么?是渡你。看你傻逼,忍不住得罪你告诉你你是个傻逼。看你愚蠢,忍不住得罪你告诉你你很愚蠢。想让你变得更好,这叫善良。但是你不听,没有人能逼你。佛都只渡有缘人,没缘的人,任他去。

但是渡别人的前提是——你得是个强者。弱者不可能渡人,弱者连自己都渡不了,渡个屁的人。渡人先渡己,想让别人更好,你得自己先更好。

教育中的奢侈消费

 教育是一件商品,商品买回来之后自然有它的意义。而既然是商品,就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在过高追求教育的东亚国家,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基本的概念。

必需品,是这个社会运行规则下的基本准入机制,比如说,本科文凭。而奢侈品,就是高于这个准入机制的商品,其中本科一毕业就出国留学,就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了。

很多人压根就不懂买奢侈品的逻辑以及奢侈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奢侈品的意义,不是说买了之后让你发挥用处,有用的;而是因为我有钱,我喜欢,我乐意,所以我买了。我基本不考虑它的使用价值。
公文包,爱马仕8万一个,BV三万一个,稻草人一千一个。我想要公文包,我当然买稻草人的。当然我也买了爱马仕和BV的,但我考虑的就不是它能装多少东西,耐不耐用,有什么优势。我只是因为喜欢,所以买了。

出国留学就是如此。
如果你的资源和财力,还在让你考虑,留学归来后,有什么用,在求职面试上有哪些优势,那么显然,你绝对是不适合留学的。就好比月薪五千的人买公文包,肯定不能选三万的BV的,买个几百上千的稻草人已经很不错了。
想要求职面试,当然是立刻进入职场,认真学习思考,努力积累经验和成绩,等你的同龄人回来了,你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当然要远远超过他们,甚至就连英语,也可以自学的比留学生好。

但有能力,有条件买奢侈品的人,其实不在乎这些。我推特私信里就有个小姑娘,家住上海内环,回来找工作挑挑拣拣,顺便还出门旅游一圈,拖延了大半年,才找了个公司。人家可以不在乎,但你这么躁,就饿死了。
用稻草人的,和用爱马仕的人,就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当你用这套必需品,奢侈品购买的逻辑看待学历和教育的时候,你就会更理性,更脚踏实地。

少虚荣,少被骗。为什么容易被骗,因为现在做奢侈品基本都是奸商,他们的营销逻辑:并不是让奢侈品完成你的消费分级,穷人莫入;而是把奢侈品打造成必需品,让你觉得离了它们就不能活。比如女人不能离开xx,女人一定要有xx,二十岁时候舍不得买xx三十岁就穿不上了等等,在再深造求学市场一样存在类似的营销骗局,各大高校的夏令营,考研辅导机构,各种留学咨询,乃至英国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教育产业专门坑骗中国人。
这些当然不是全部的骗子,但他们无一例都试图将奢侈品,打造成必需品,告诉你只要获得了xx学历,就能步步高升。可惜,奢侈品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就不可能实现这个。

所以,请大家更谨慎,更理性的看待教育和学历商品。另外,自我充电,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不费钱,只要时间和经历,岂不美哉。

2021/05/26

要么管理岗要么单干

 刚毕业23岁,起薪一万,一年增幅8%,十年后月薪为19990,也就是33岁时候,年薪大约30万。而这已经是佼佼者了。


不要觉得钱很好挣,不要觉得什么清华北大去深圳当老师是屈才。这个收入有可能已经是你在理想状态下,打败了无数竞争者,直线上升后的结果了。而且这还是你十年后的收入。抛开创业不说,只说打工,那么什么样的人,涨幅会比这个要大?

猎头圈有一个30%的行规,即如果是猎头挖人(非主动跳槽),你的预期薪水要求20%-30%的涨幅,是合理的,遇到年景好的时候,比如13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特别疯的时候,涨幅50%甚至100%也是可能的,当然现在没这样的好事就是。
但被猎头挖有个前提,猎头只猎团队的头,不猎小兵。换言之只要不是manger level,单纯一个小兵,就只能在6%-8%这个低涨幅打转,起薪一万或者一万五,看似洋洋得意,其实五年后基本拿不到两万。管理层和非管理层,对于打工者来说,彻头彻尾的处于平行宇宙,永远不可能交叉。
你是个主管,猎头挖你可能推荐你当经理,
你是个经理,猎头挖你可能推荐你当总监,
你是个总监,猎头挖你可能推荐你当副总,
你是个副总,猎头挖你可能推荐你当总裁。

但你是个底层专员,普通小兵,那么不论怎么推荐,你也不可能通过跳槽和猎头,来升为主管!升不到主管,就不可能有大范围的涨薪。而一旦进入了管理级别的岗位,那么就有非常大的议价空间!问题就在于,能够进入到8%以内涨幅的杂兵,就已经是和大部分人都没任何关系的平行宇宙了,在这些杂兵中,能够留下来晋升管理岗的,恐怕十分之一的概率算很大了;在管理岗上能做出成绩,不断上升的,十分之一的概率也算很大了。这其中最难的是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如何成为杂兵,大部分人连当杂兵炮灰的资格都没有,根本就进不了制度完善的系统内,
第二部分是如何从杂兵升到初级管理岗,
第三部分是,如果混成杂兵和初级管理岗太困难的话,同样的时间精力,是不是自己干脆独立打造一套完善系统,得到的会更多?

同样是的心血时间精力,自己干是不是就是几百万而不是几十万了?类似马云当年连肯德基兼职都被拒收,连成为肯德基体系内的杂兵都没资格,之后他就自己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系统,这种故事有很多。

在大城市打工的你,回乡村看看当年留村的同学,人家开起了超市,饭店,服装店等等,盖起了乡村别墅,开起了丰田,而你还在出租屋里吃外卖,你啥心思?

跳出环境

起点低的人如何提升自己?

当意识到自己硬实力拼不过其他人的时候该怎么办?当然是转而从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上下功夫。大多数人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知道,并不代表能做到。

提升自己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直是目标,之所以说“一直”,是因为事实上改变这件事情,从来就没有真正从这些人的身上发生过。

对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没有动机的提升都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最终完成一件事,取决于你是否有强烈的想法去完成它。虽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最终能够付诸实践,但是如果没有想法,那么就根本不会有行动。

当你真的很想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往往会爆发出强大的自我驱动力,来帮助自己达成目的。

而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做事情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事实上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自我驱动力,比如你嘴上说着学英语很重要,自己要利用周末时间努力学英语,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打心底的重视这件事情,真正关心的还是周末去哪儿玩,这样一来,不说坚持,往往连开始都会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关于改变,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对,“除非改变你交往的人和阅读的书,否则,5 年后的你和现在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你选择待在什么样的圈子里,往往也就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举个例子,日剧《黑色皮革手册》里的女主,原来只是个银行的排遣员工,也就是临时工,因为不是正式的职员,所以即使自己能力很强,在公司的地位还是处处低人一等,公司出了问题,领导第一时间把她推出来顶包。

虽然这个经历很糟糕,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得以从原来的底层圈子里脱离出来,最后凭借努力成为了银座最成功的妈妈桑。

虽然这个例子不算是完全正面,但是也能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如果女主一直待在原来的圈子,那么就永远只是个底层的小员工,而只有她跳出来之后,才有机会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同样的道理,现实中如果你总是让自己待在一个整天讨论的都是吃喝玩乐的圈子里,那么你想要提升,难度往往会更大。比如你说要减肥,这时候朋友非要拉着你吃火锅,嘴上跟你说着不差这一顿的时候,你去不去?稍微有所动摇,被拉回原点就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的,就是断舍离。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值得长期的维护,那些会拖你后腿的关系,一定要及时的更新换代掉。

2021/05/23

“真正的”

 我们在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使用“真正的”这个形容词,在大多数时候,这是个没有意义的废词。

人们使用这个词,是因为它看上去缩小了某个概念的外延,显得谨慎、郑重。比如“真正的艺术”似乎比“艺术”更加精确,“真正的出家人”也一定比泛泛的“出家人”少得多。

但是稍一思考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某个权威无可争议地规定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艺术”,或者谁才算“真正的出家人”,那么,凭什么你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能赚钱”

我就不能认为的“真正的艺术必须高尚”?凭什么你说“偷偷吃肉算不得真正的出家人”我就不能说“济公长老难道是个假和尚”?

结果就是,一旦用了“真正的”这个词,整个讨论就变成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根本不是一回事。除非就何谓“真正的”达成一致意见,整个对话都是在扯淡,驴唇不对马嘴。

然而,一开始就说了,并不是所有概念都能有一个权威站出来制定无可争议的标准(实际上是绝大多数的概念都不能),所以这些带关于“真正的”的讨论注定不会有结果的。尤其是“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这样的问题,纯属废问,唯一合理的回答就是“那你先告诉我真正的标准谁来制定?”

但糟糕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理智,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从不怀疑自己就是那个钦定标准的人。

2021/05/22

在乎别人没意思

 你的生命是用来有所成就的,而不是让身边人都喜欢你的。

所有人都喜欢你,身边人都喜欢你,大部分人都喜欢你,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而且有所成就和被人喜欢很多时候本身就是矛盾互斥无法兼容的,积极努力的人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被身边人嫌弃和打压,而取得小成绩后得到的又是嫉妒和讥讽,取得大成绩后又是无底线的谄媚和讨好。

你就会觉得在乎别人是件非常没意思的事情。

哪怕你生下来就在一个很好的环境里,当你做出和这个环境导向不一样的行为时,也会被环境排斥。

有的人出身中产周围人都混吃等死觉得天然优越享受就好,你想要经商奋斗成就事业,周围的朋友都会瞧不起你,觉得你做生意看人脸色低声下气。而等你真做出成绩了,成了张一鸣王小川那种,他们又会得意洋洋的拿着你的杂志封面和人吹嘘这我发小,当初我就看出来他肯定能成功,仿佛当年他们对你的诋毁和嘲弄完全不存在。

有的人出身富豪之家,周围人都在想办法创业投资,你说想要投身学术做科学家,周围人一样瞧不起你,觉得你穷酸清高,不懂世事,而等你真成了大教授,他们照样该讨好还是讨好,丝毫不觉得自己当初的嘲弄有什么问题。

有的人出身学术/官宦之家,周围人要么混学历要么当个小公务员,你想去做生意开拓事业,一样还是被瞧不起,觉得你的追求低级,职业不体面,难登大雅之堂,但等你有所成就,他们还是找你借钱。

人都是这么个玩意儿,试图去理解分析他人的看法和评价,都是愚不可及,浪费生命的行为。

你是想有所成就活的充实潇洒,还是一辈子在乎不可能达成的受人喜欢最后一事无成废物一个。

看你自己选择。

2021/05/21

穷仅仅是钱少的问题吗?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赚过钱。

这个赚钱不是领工资,而是真正自己打通一个链条,完成一个闭环,当一次生产者。哪怕从再小的生意做起。社会化大生产的目的,就是让个体沉浸在一个环节,然而换取社会效率。然而你自己不去试试,就容易搞不清几件事:

一是不会有对钱的感觉。
因为你很难理解赚钱有多难,需要注意多少事,你对财富的理解和认知,必然是错误的。你可能对很大的收益不在意,却对很小的损失斤斤计较。

二是不会有对人的感觉。
因为你见不到形形色色的人,真正与你利益相见。你看不到隐藏在笑容背后的人性。没有这种利益驱使条件下的大样本量训练,你说你懂人,会看人,会选人,是不可能的。

三是不会有对自己的感觉。
离开温室,在丛林里才能看见自己。别觉得自己很牛逼,很优雅,下地干活之后,你才能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是个什么货色。你能赚多少钱,就是你给自己的一面镜子,让你更有自知之明。

没有这些感觉,就失去了对世界的判断,就会出现很多网上不知所谓的表现形态:有的自认为天降英才,真见到富人又跪添吹上天;有的自己做不成什么事,见到别人做了一点就嫉妒挖苦,恨不得让别人跟他一样什么都别干。自卑与自大,交替占据思维,人生永远没个准星,浑浑噩噩。


就是因为你没赚过钱,甚至没有想过去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