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1

孤独

孤独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朋友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只要和几个人聚一块儿了,就不孤独了,这是错的。

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不一定会让你不孤独,只有心与心之间的近距离,才能真正的缓解孤独感。

也就是深入的、真诚的、灵魂的沟通,才能让你感觉不孤独。

缺乏深度的沟通,为克服孤独,一般人会有两个反应,要么忙起来充实自己,要么疯狂的认识人和大家待在一起。

其实,这样只能暂时的压制住孤独。

等到自己稍微闲下来,或者突然只剩自己一人的时候,孤独感便纷至沓来,袭扰全身,后劲更大。

孤独,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告诉你应该与人建立更深度的关系。

若建立不起深度的关系,只是建立大量的浅层关系,孤独感不会得到缓解,甚至越严重。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理解自己的人吗?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尊重自己的人吗?
你会感觉身边缺乏支持自己的人吗?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在意自己的人吗?
你会感觉身边缺少关心自己的人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你的孤独感是在提醒你该建立更深度的关系了。

但是知道该建立深度关系了,并没有什么用。

凭什么别人要和你建立深度的关系,凭什么别人要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你?

你得给别人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你就是一个能够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的人,你值得别人和你交往。

绝大部分缺少深度关系,或者亲密关系恶劣的人,就是缺乏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能力的人。

很多人觉得友情就是单纯的友情,爱情就是单纯的爱情,与人品,与情商,与人的能力无关,这是大错特错。

懂得建立和维护深度关系亲密关系的人,往往都是情商高的人。
情商低的人一般都没朋友,或者把家庭搞得一地鸡毛。

或者说,

与情商低的人恋爱或交朋友,会非常痛苦,忍不住让人想要躲开避开。

事实就是,友情、亲情、爱情等深度关系的质量,都和情商,都和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的这些能力密切相关。

情商越高,越能和任何人建立起深度的关系,进入对方的内心。

不是有句话么,

你遇到一个温柔体贴非常懂你在意你感受的人,很可能不是你遇到了真命天子,而是遇到了一个高段位选手,人家正在向下兼容你。

就是这个道理。

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可以去向下兼容别人,但不要去伤害任何人。

更希望你可以尽可能的与你想要建立深度关系的人,建立起高质量的深度关系。

而不是摆烂,自己是一坨屎,什么都不干,指望别人来主动接近你。

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才能吸引到更好的人。

你只有先成为一个高情商的、真诚的、能够理解、尊重、支持、在意、关心别人,走进别人内心的人,才能遇见一个愿意走进你内心,听你的故事,懂你的人。

这就是将心比心。

互相走入内心,深度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孤独感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满满的充实感。

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人活着,还是建议大家至少要体验一次。人至少得有一个真心朋友吧,不然就太可怜了。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最聪明的人,一定有90%都去做公允价值行业了,比如做金融,以前做房地产、做开发,甚至是去做明星和网红,当然最后竞争的结果是大老板和大明星大网红才是胜利者。

公允价值高意味着好变现,具有更好的流动性,能够更高频的交易,所以能赚钱。至于像读博士,就是典型的公允价值低的路,因为这种名头,听起来很厉害,但是到底给他多少钱合适呢?一个月10万还是2万还是1万?这是个问题,虽然确实有一个月10万的,但其实大部分也是一两万的,很看运气,你会发现同样水平同样学校的两极分化的非常严重,这就是完全看运气了,不是公允价值,碰到一个喜欢博士学历的有钱老板,想装点门面,没准给你一个月10万,但是大部分人没那么多钱,不会给你那么多钱。说白了你博士学历能给老板挣多少钱呢?何况大部分是学文科和理科的,知识很难变现。

包括各行各业的岗位也是,公允价值高的岗位,80%的企业都愿意给你这个钱,基本是不用靠运气的,但是还有的岗位,10%愿意给你一个月10万,90%只愿意给你2万,你只看到那个10万一个月的,这就是问题了,这不是有公允价值的岗位,看运气。这种岗位,都是100个名校博士竞争一个岗位的,你以为你也读一个就能拿到?

累人的时代

现代社会复杂性难以想象,任何看似合法的商业交易可以被设计成骗局,大部分到最后还是民事纠纷而非诈骗罪。在中国没被骗过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我们或许不想成为吃人的狼,但人人不想成为被吃的羊。
各种最新的政策信息、理财信息、防骗信息,要知道世界复杂到了什么程度,骗子又繁殖出了哪些新游戏,他们的即时动态和战术特点,应对策略和维权手段。

我们害怕沦为社会收割的牺牲品,这是一场智力博弈比赛,算计与被算计、收割与反收割的战场。
我们假定人性本恶,人性自私,我们有着无数假想敌。

要么你有钱身边雇佣各种智囊团,要么有权没人敢欺负你,否则只能靠自己聪明,你得对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通识才行。

看似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聪明程度都在提高,但每个人因此活得更累,更辛苦。

成功者和平庸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总结为一点:创造者和消费者的区别。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个天生的身份,就是消费者。这里的消费不单指的是金钱上的消费,还包括你的注意力、时间、情感等等,这些都是消费。

比如你花钱购物,这是金钱上的消费;你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这是时间上的消费;你跟谈一场恋爱,这是花费情感、时间、注意力的多重消费,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消费着,并且很多人都沉溺其中,但是,往往就会有一些人,他们不会沉溺,而是能主动把消费模式切换成创造模式。

所有成功者有的,其实就是这种创造者思维,也就是说不仅会消费,还会去主动创造。他们不会轻易的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会主动的,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事情的本来面貌,去寻找更底层的逻辑。

当你站在消费者视角时,你所看到的一切东西,永远都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那样;而只有你站在创造者视角时,你才能看透这些东西肤浅的表面背后,映射出的真相和本质。

那么,怎么做能帮助我们转换视角,修炼创造者思维呢?我给大家两点建议,

第一,审视你的生活,保持质疑的态度。

平庸者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波逐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却从来不会问一句为什么。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也可能没有办法去打破一些既定的规则,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质疑和审视规则中的自己。

比如,在大众的认知里,想出头就一定要学习,这没有错,但是事实是,只会盲目的学习并不会对成功有帮助,这钟情况下你就可以质疑一下,自己内心真正想学的是什么,这些书是不是适合我,读这些书到底是加分还是纯粹的浪费时间。让自己觉察到规则的存在,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塑造和影响,再反过来去审视它,你往往更容易摆脱规则所带来的思维惯性。

第二,学会整合资源,从消费到创造。

当你看到了一部很精彩的小说或者电视剧,你消费了时间和注意力去观看它,但你有没有想过去主动拆解作者埋伏笔和设线索的手法,去做一期解析呢?

可能很多人曾经有过这种想法,但是往往接下来会有一个问题,我不会啊, 我没学过啊,所以就没办法开始,这就是普通人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只将目光放在现有的资源上,认为等着一切时机都成熟了,一切资源都获取了,才能开始行动。

但是现实往往是,等你真的觉得万事俱备的时候,会发现东风早已刮过,市场早已经被那些趁着一切并不明朗就冲进去的人瓜分干净了。

所以说,真正的好机会,永远都存在于未知中。而最终能取得成功的人,考虑的问题的过程一般都是,这件事我一定要做,缺什么东西我要想办法去争取,而不是永远等待所谓的时机成熟之后,再行动。

现代公共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失败的

学生时代和之后的人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时会极高频率地每天探索新领域、新认知疆界。
大多数人工作后,这种探索频率会急剧降低,甚至为0.。原因一方面是探索行为本身是需要特定人格特征支持的,其中一个关联因素是「开放度」aka 经验开放性 aka Openness, 另一个原因是探索这件事情的本质。
不管是学习对自身新鲜、但人类已知的知识,还是探索扩展人类认知的边缘,失败是100%的副产品。这里没有几乎,没有99.99%,任何探索注定面对失败。
既然一件事情注定要发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应该着重学习的是"失败后继续尝试的能力",并不是三角函数公式怎么记忆、课文怎么背、和你的词汇量有没有达标、pde怎么证。
看过拳击和格斗吧?重要的并不是你第一局的时候蹦得多欢,重要的是你被打趴之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告诉你拍地板快放弃,但是你依然选择站起来。
考试的本质是在考核什么?是在考核"你第一次面对新领域后避免失败的能力"。 不好意思,老师,这道题超纲了。

2022/01/29

大萧条来临,怎样才能读些有用的书

我主张少看书,没必要读大量的流行书和畅销书。
读很多畅销书是不会变聪明的。只有阅读门槛低的书才会畅销。你读畅销书,正如到健身房锻炼,却举一个300克的杠铃练肌肉。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欣赏流行乐不需要音乐修养门槛,也不需要思想底蕴门槛。
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他迎合平庸人群的阅读快感。一旦适应并且很享受这种阅读快感,你就无法深入阅读。

最值得看的书是专业手册。大多数叫handbook的书,都很优秀。那些大部头,每一章都是由几个专家写的手册,代表这个行业目前的共识。全面,权威,可靠,有用。手册提供这个领域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工程师按照手册设计计算。医生按照手册诊断治疗。
专业手册之所以权威,是因为它的内容成熟可靠。有些时髦青年喜欢追逐前沿,喜欢到果壳网看那些科普文章(其实不过是新发表的国外论文的摘要简写版而已),更相信那些新进展。这是错误的。大多数的论文都是仅仅对某个假设设计实验,变量被严格控制下有显著性结论,当前在应用方面的价值,其实接近于零。
如果因为看了几篇方舟子的科普文章,竟然不相信临床医生让你去验血,还跟医生说方舟子说过了感冒不用验血,那你 死了活该。
在阅读专业手册前,需要一些预备知识。因为手册的作者假设你已经具备一系列的background,可以读懂这些手册。他 不会给你介绍太多背景知识,手册本来就不是科普读物。

打造知识背景的书,主要就是大学本科课本。
读大学学什么专业好?我认为没必要读那些酷炫的新型专业、交叉专业。那些最经典的传统专业就很好,往往比新兴学科更成熟。
大学期间有必要学很多刚出现的新知识么?没必要。因为那些新知识,你有了大学本科背景知识后,基本上翻翻书就能看懂。
有些大学生会抱怨学校教的知识都是过时的知识。大多数老师懂得比你多,打造学科结构的都是真正的行业大腕。知识 是不是过时,他们比你清楚。你可能要工作十年以后才明白那些看起来古旧的基础知识才是真正坚硬的内核。

还有一种值得读的书,是开宗立派的书。
这些书或许在今天看来很多知识已经陈旧,很多观点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它能开宗立派,意味着突破,意味着独立打造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这种人,都是大师。大师和常人的不同,在于创新和构建新体系的能力。

大多数人读书,只在脑袋里装一大堆的知识,却不会去梳理知识,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关联或互相矛盾的,也不知 道它们的适用领域和场景。
你看到有些人一会儿用自由主义来反驳你,一会儿用功利主义来反驳你,总能引经据典找出来源,却不能鉴别这些知识 是不同的体系。而他自己没有体系。

普通人读书多是没用的。他只能记住一堆知识点,在饭桌上展示他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更像一个电子实验室,什么 零件和仪器都有,可是却无法用这些零件做一个收音机出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读书仅仅是他的装饰品,正如女人的首饰和化妆。他们读一大堆书,仅仅为了进入某个圈子,某个阶级,或逃避他的自卑感。

文艺书不宜多读。
文艺书的特点,是代入感很强,诱发心理体验。说得好一点,是熏陶。说得不好听一点,是诱发和强化。从心理学角度看,每读一本文艺书都是对你心理的一次prime,改变你大脑神经的结构。
文艺的东西让你觉得很美。你若真能变得那么情怀满满倒也罢了,只是很多读书人骨子里还是那个势利的精致利己者。 这样的人会让人觉得恶心。
也有真文艺的人,文艺起来就成了废物。如果你真有了足够的文艺情怀,在这个世界上会活得挺艰难的。
适度读一点文艺书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让你偶尔刷新一下大脑。正如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里,经常让你看一张图片,再呈现一张杂乱无章的噪点图片来遮蔽。正如吃多了各种杂味,用文艺的漱口水漱漱口。
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文艺青年,都是在脸上贴一层文艺的画皮。

有一种值得读的书叫情书。
情书最大的遗憾,是未必有人给你写。发表的文字,大多数是给别人看的。私密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只有情书,是给那个独一无二的人看的,为那个独一 无二的人写的。所以,情书的文字,情书的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
若能把情书记下来,装订成一本,带到棺材里,也是幸福的。
专注地对着另一个人倾诉,是需要天生契合的。只为那个人真情写作,那是极大的付出。
正因如此,一些女人尤其羡慕那些拥有过好情书的人。无论是王小波的李银河,还是沈从文的三三。
遗憾的是,那些书不是为你写的。对你而言,别人的情书只是文艺书。

2022/01/27

什么时候需要有危机意识

什么叫危机意识,什么叫焦虑?

主动的推理预测未来风险,排查现在潜在的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找出方法,开始改变,投入行动。 这个叫危机意识。

不推理不预测不排查风险,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分析,找不到方法,也从不行动和改变,查个百度觉得自己得癌症了,看个X乎觉得35岁就末日了,精神上活跃瞎担心,行动上懒惰没事干。

这个叫焦虑。

所以说危机意识不是意识,而是方法和行动。

没有行动只是瞎想,这个叫焦虑。

有行动,但没方法,无头苍蝇乱动,这个也叫焦虑。

明白了风险,明白了危机意识,明白了焦虑。

那么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有危机意识,什么时候应该有焦虑情绪?

焦虑: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因为它意味着浪费时间,影响健康和身体。

危机意识: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因为它意味着有方法有策略的针对性行动。

所以你看到有的人说什么,焦虑未尝不是件好事,可以让人行动。

这就纯属放屁了,

焦虑永远不可能让人行动。

冷静的分析,理智的找到方法,才能让人行动。

而焦虑只会让你在分析了以后,找到了方法以后,仍然不去行动,不断的阻挠你的精神身体健康,阻挠你的行动。

焦虑是一切事情的大敌。

2022/01/26

文化娱乐新宗教

当代的一切娱乐业文化产品,包括所有的ACG电影电视游戏图书自媒体网红文化名人……其实本质上都不能算商业,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宗教」。

这点可以回溯下历史:过去500年来人类开始逐渐步入科学时代,由科学时代和全民义务教育的普及开始,各类宗教的信徒数量持续性的大幅下跌。

不要说500年前,就100年前信奉宗教和各类神秘玄学的人数,绝对是底层百姓的绝大多数,绝大部分底层人民都有着较强的宗教或者神秘信仰,这一点我们以前说属于封建迷信。

而到了现在,封建迷信虽然依然存在,但你说找那种特别虔诚的忠实的信徒,100个人里面能找到一个就算好的。

不仅仅是我们这,欧美现在的年轻人还保留有严格的宗教信仰习惯固定规律性的上教堂的,也是很少部分人了。

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来看社会:

信仰宗教的人大幅减少了,

可是观看好莱坞电影,是不是占据了年轻人中的绝对主流,没有人敢说自己一部好莱坞电影都没看过吧?

此生无悔入漫威,这句口号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狂信徒念咒语的那种感觉了?

庵野秀明以前做新世纪福音战士,接到了一堆来信,很多读者把动画片当做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全部精神支柱和信仰,让他烦不胜烦,甚至大骂这些人就是垃圾。

你看,这种极度的忠诚,坚信,热爱,是不是和以前的宗教信徒非常像?

而且我最近还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漫威一系列操作伤了国人的心,但是很多人想的不是以后不看了,反而他们喊出了另一个神奇的口号:

以后看DC!

要么就信A宗教,A宗教信仰破灭了,就必须皈依B宗教,总之不皈依不行。

这是不是也很有点宗教信徒那个感觉了?

总之必须信教。

人类属于智能生物,智能生物有自我意识,那么就必须有一个精神寄托。

曾经的寄托是宗教,后来的寄托是科学。

但是科学过于复杂,庞大,不够酷,不够精彩。

对于绝大部分人类来说,虽然有一定智能,但智能水平不高,达不到可以从科学中获得乐趣的程度。

所以他们就只能在文化作品,娱乐业中,寻找精神寄托。

娱乐业编制的产品和梦境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情绪刺激,有快乐,有憧憬,有美好。

憧憬,刺激,美好,三要数集全了。

那就完美匹配了宗教。

所以说娱乐文化产业,其实是科学时代的新宗教。

2022/01/25

为什么鼓动你的孩子去读职校

职业教育和职校在网上越来越受关注,不是因为这些年越来越推进职业教育,而是因为这些年家庭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人都可以上网了。

职业教育的推荐力度,各项指标,从20年前到现在,就没变过。

00年时候,全国已经是最多只有50%的初中生可以上普高,20多年过去了,这个数据一直都如此。

没变高过,也没变低。

但注意,这是个整体平均数据,不代表个别地区和院校的。

以我家乡举例,县城的名牌初中,可能达到惊人的90%都可以去普高,

但是我镇上的乡下初中,每一届都有几百个学生,能上普高的不会超过几十个。

也就是90%的人要么读职校,要么就干脆不读书了。

这是农村家庭的一个普遍现象。

以前经济条件不好,大家能吃饱饭就够了,小孩初中毕业了去苏南打工也可以,没什么问题,就这样得了。

哪怕家长心里不乐意,但是乡下人普遍不会上网,不懂在网上发表言论,这个事也就成不了气候。

现在广大农村都通网,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下,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不少。

异地相处,你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但现在有了不错的生活水平,吃饱穿暖。

你是不是还希望小孩走你的路?

对他没书读或者读职校这件事,是否非常淡定?

那当然不可能淡定。

加上你又可以上网了。

这些焦虑,担忧,不满,是不是会在网上表现出来?

那当然肯定如此了。

所谓的职业教育饱受关注,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

是生活条件日益好起来的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言论。

哪些言论属于不正常的?

1,宣扬职校好,职校也有好前途,

2,宣扬技术工人好,下车间也有好前途,

3,混淆片面化职业教育,认为只有车间技术才叫一技之长,销售市场商务等白领职业不叫职业教育,不叫一技之长。

是哪些人在说,哪些人在宣扬,这些人自己和子女为什么不去学习,不去接受这种职业教育?这些人是什么居心?

一目了然。

2022/01/24

不要过度依赖现在的社交媒体

早期互联网与现在的互联网氛围是完全不同的。

早期的互联网是非常小众的领域,那时代能上网的,要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还需要一定的知识与好奇心。

所以早期互联网的氛围整体是——人们倾向在网络中展现自身理想的一面。

随后,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环境逐渐发生变化。

到了今天,互联网的氛围变成了——人们倾向在网络中展现自身丑恶的一面。

早期互联网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与现实区隔开的精神世界。

而现在网络普及度越来越高,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交互程度越来越高,你在网络中遇到的种种行为,也更趋向于真实世界。

与真实世界不同的是——网络并没有阶级的限制。

在现实中,一个大城市的教授,和一个坑蒙拐骗的流氓,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但在网络(尤其是大型社交平台)中,他们拥有的权限是一样的。

所以你会神奇的发现,你在网络中看到的恶意到处都是,这种来自他人的恶意,甚至要比你在现实中遇到的多数倍。

如果你在现实中是个成功者,你可以通过住在高档社区、去大公司工作、结交同等水平的朋友等方式,来进行人群之间的阻隔,远离那些不太好的人。

但在网络中,你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现实中,很少有人敢当街叫骂、敢肆意的破坏什么,因为现实世界存在着规则与秩序,这些秩序压制了一部分人的恶意与破坏行为。

但在网络中,这些恶意是自由的。

所以社交网络发展到今天,大众社交平台,几乎全部都是反精英、反智、过度娱乐化、充满争吵、劣质驱逐良币的状态。

如果你是个追求上进、追求卓越的人,请不要过度的依赖社交媒体,它很难带给你真正的价值。

高层关系

高中毕业进大学,家长老师身边人都告诉你不要只会死读书,脑子要灵活,要懂搞好人际关系团结同学,方便未来适应社会。

所以人缘好 = 能力强 = 混得开 = 脑子活

然而根据我毕业十几年的经验来看,出现了四个事实矛盾:

1,在学生时代人缘特别好的人,往往是邪恶堕落面,酒桌喧哗,脸红脖子粗,吃喝嫖赌吹,社会恶习样样不落。

2,当年人缘好吃得开大家都喜欢的人,毕业后往往混的不好,泯然众人,

3,中年人里的成功者,在财富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的人,现在社交当然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是在现在的时间点倒推,去细问下学生时代的往事,基本都有种苦闷,格格不入感。

4,当年非常苦闷,格格不入,怀才不遇的学生,读书时代是屌丝,人到中年仍然没有多大成就,还是屌丝,一辈子都在苦闷的社交圈里格格不入,哀叹自己怀才不遇。

这些矛盾冲突是如此的大,以至于很难达成统一:都是老虎是独一个的,但又说要深入群众,团结群众,这怎么处理?

思考良久后,我终于明白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四个字:高层关系。

在学生时代就人缘特别好如鱼得水的人,往往只有两种,一种是吃喝嫖赌吹样样会,贪污腐败都非常精通的,一种就是老师走狗学校狗腿学生头头。

这些人毕业后,面对职场的高层交流场合,能不能给面试官满意的答复,能不能给上司满意的工作成果,大部分是不太可能的。

而在学生时代非常苦闷,觉得格格不入的人,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面对同层格格不入,面对高层还是格格不入,对着面试官三脚踹不出一个屁。

另一种则是非常善于抓住机会,身处平庸环境,特别渴望高效高质量的社交空气,所以遇到高层交流的每次机会都把握住,面试给面试官好印象,工作给上司好印象,公司里遇到了总经理给好印象,出门社交偶尔遇到比自己高的人,都能留个好印象。

后者的人生就会形成正面循环,而其他人只能内卷或者恶性循环。

这里的高层关系的技巧,学生和职场人不太一样,但核心都是同一个,说白了就是口才,或者说是大方演讲表达的能力。掌握不了这个能力,就永远不可能处理好高层关系。

哪怕是技术天才,也会受到严重掣肘,比如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他在惠普真的就是个郁闷的底层工程师,未来很可能也会如此,他是运气好被乔布斯拉出来创业了,但大部分技术天才都没有这样的运气。

想要好运气,只能靠自己练口才来获取。

这里的口才,学生和职场人不太一样。职场人主要是实践有经验后再总结和表达。学生则是纯纸上谈兵。

尤其是面试时候,HR特别喜欢问团队合作领导力之类的屁话问题,事实上做过小组作业的人都明白真实情况——一起搭档的同学,傻逼,懒汉,猪队友占了绝大部分。

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在国内校园里都是极少数格格不入的异类,哪怕是名校也是如此。

但是你不能说实话,直接把同学骂一顿,你还是得学习话术,想办法从狗屎里挑黄豆,把那些傻逼同学的优点挑出来慢慢讲一遍,体现你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领导力。

如何无中生有,良好的纸上谈兵,这些就是对学生的高层关系能力的终极体验。

所以我反复强调,多看商业畅销书,多和人讨论书籍,多谈商业案例,对学生来说,绝不是坏事,只有好处。

当然,职场人也这样,那就很不妙了,职场人应该集中精力在手头工作,和工作相关的业务以及市场方面。

2022/01/23

IT将重新改造工业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工业的科技树已经基本点完。

信息业在工业的边缘地带兴起,迄今已五六十年。信息技术开始反向改造传统工业,将内燃机机械设备,替换为锂电池电子设备,将化石能源替换为光伏半导体电池捕捉的新能源。

工业作为产业还在,只是要接受彻底改造。

信息业的科技树,就像当年工业科技树一样,也都是边缘创新的产物,因此,它是不均匀分布的。在信息业的发迹之地,美西硅谷,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欣欣向荣;而传统工业的重镇,如今已是锈带。

近年的流行作品,乡下人的悲歌,描述了美国曾经的中小制造业地区无可奈何的衰败景象。虽然这与制造业产能向东亚沿海地区转移有关,但其实不必是因为金融化挤压了工业化,而仅仅是因为信息业让工业化边缘化了,即前者夺去了后者占据百年的主导地位。

人会老,工业也会老,工业带也会老。

信息业的繁荣,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和区域结构变迁,这些后果是需要政府去补救的:在工业化衰败的区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培养年代一代,以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程序员或一个电子工程师为公共政策目标。当然,没有做。

如果工业国家能够在工业化高歌猛进之后大量培育下一代信息产业需要的STEM人才群体,全社会的转型就会比较顺利。当然,没有做到。

尤其是仗着经济还在一个西海岸和东海岸快速发展,所以,更容易忽略中部地区的结构性衰败。

欧洲本来在工业制造上没有美国那样大的优势地位,反而相对容易、或者更快的感受到了工业科技树点满之后的困苦。法德思想家对现代工业文明做了很多反省和批判。与之相应,欧洲的社会保障系统,也减缓了工业化衰败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虽然欧洲已经多年负利率,工业发展停顿,甚至连信息业也仅仅是跟随,但是,社会的撕裂似乎并不如大西洋彼岸严重。

工业的科技树已经基本点完,这可以说是百年变局的产业特征。

信息业半个多世纪了,已经树大根深,如今开始从网络互联内容服务,向制造业和能源业进攻,这些接受信息科技改造的行业,即是硬科技。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软的部分已经建好,硬的部分正在到来。

2022/01/22

多个剃刀原则

哲学剃刀(Philosophical razor)指的是能指导人们排除(剃掉)一个现象中不太可能的解释或避免不必要行动的一个原则或经验法则。

有名的剃刀如下:

奥卡姆剃刀:当有数个对现象的解释同样好的猜想时,选择所作的假设最少的那一个。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格莱斯剃刀:作为一种简约原则,对于语言解释而言,会话含义优于语义语境。
汉隆剃刀:如果可以充分解释为愚蠢,就永远不要归咎于恶意。
休谟剃刀:如果一个现象的发生原因不充分,我们或者放弃这个原因,或者加强这个原因使其能较充分地解释现象。
希钦斯剃刀:无证据的论证过程可以被无证据地否定。
牛顿的火焰激光剑:不能由实验或观察得出结论的事情,没有讨论价值。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科学的理论必须是可证伪的。
兰德剃刀:概念不能超出必要性 — 其推论是,也不能忽视概念的必要性。
萨根标准:极端的论断要求需要极端的证据。

2022/01/21

写作提升思考

和灵魂对话最好的方式是——写作。输入等于娱乐,输出才是思考。

很多人跟我说他们特别喜欢看书——看书没用。看书的本质和打游戏、看电影、刷剧是一样的。当然会有所启发,你看电影也会有启发,你下象棋也会有启发,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消费者,一个消费别人创造力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读了那么多书,你让他写一个东西,什么都写不出来的原因。

他以为他在输入,其实输入本身就是一个惰性的过程,就和你上中小学,老师在上面讲,你在下面听。你以为你会了很多东西——但其实你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100年前爱因斯坦发明的东西,是爱因斯坦在创造,你再消费。这也是为什么99%的物理学研究生当不了科学家的原因,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只会看书、只会考试,不会创造。

读书读的多的人——没有水平。写东西写的多的人,就算你开始没水平,写多了你就有水平了。只有输出,才是创造,才是思考,才是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型的过程。

你看书看得再多,就跟你买冰棍买的再多,你会造冰棍吗?你英超比赛看得再多,你会踢球吗?你买车买的再多,你会造车吗?重庆最大的民营企业——力帆刚破产,力帆的老板后来把汽车公司给他儿子管理了,他儿子用老爸的钱买了几十辆豪车,可是呢?自己还是一辆好车都造不出来,破产了。本质上就是娱乐。

娱乐一万次,不如自己干一次。消费一万次,不如自己卖一次。
还有很多人,说什么善于反思自己,说什么善于和自己对话——结果一动笔写东西,连一句话都写不通顺,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用。这个本质上就是文盲,认字的文盲。只会看、不会写的人,本质上都是文盲。

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取决于他是什么学历,不取决于他看了多少本别人写的书,取决于他自己写了多少东西。如果你的想法,你连通常的写出来的能力都没有——说明你脑子里本来就是一团浆糊。只是你自以为自己很有逻辑。

语言是逻辑的载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不会写东西的人,根本无法深入人类的文明和高级智慧的逻辑,就是文盲。
很多人说练习瑜伽是和自己对话。那么我要说,能老老实实表达自己的人——才能和自己对话。

2022/01/20

仇恨的力量

人的动力主要来自仇恨。

爱虽然也能产生牺牲和勇气,但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爱更多的时候会让人软弱。

只有仇恨才能让人成长,只有仇恨才能带来持之以恒。

泰森出身贫民窟,父亲是个皮条客,母亲吸毒,从小被母亲暴打,这样的人一定充满仇恨,想要撕碎一切,在日复一日的仇恨洗礼下,才能坚持训练,19岁就获得拳王头衔。

多年前,有人从大凉山挑选了一群少年,练习拳击,这种穷苦出身的孩子,稍加引导就会充满仇恨,只有用仇恨作为养料,才能持续进行疯狂训练。

当年的德国非常弱,被周边国家欺负,要支付巨额赔偿,经济崩溃,物价猛涨,人们生活不幸。

希特勒只是个小小的下士,宣扬仇恨,主张拒绝赔钱,发展军工,干掉敌人,找回昔日的荣光,最终当上统帅,国力暴增,和全世界开战。

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 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记忆,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信念加持下,打败敌人,有了今天的太平盛世。

仇恨的力量使人变的坚强,仇恨的力量使人成长,仇恨的力量使人适应孤独,仇恨的力量使人适应寂寞,仇恨的力量使人无情,仇恨的力量使人不受欺负、因为只有仇恨,才能让人振作起来,才能变的更狠,更强大。

爱的力量使人懦弱,爱的力量使人无法成长,爱的力量使人无法面对现实,爱的力量使人逃避,爱的力量使人没法坚强,爱的力量使人无法克服恐惧,爱的力量使人孤独,爱的力量使人寂寞,爱的力量使人无法逃脱感情的困扰。

任何充满爱的组织和个人,都没有前途。

那么怎样的恨意才能让人成长?

从仇恨本身来说,贫穷、背叛、被拒绝、被侮辱.... 都是力量的源泉。

从仇恨对象来说,只有内向的恨才能让人成长。

一个人把自身的不幸推给外在的某个事物,然后一直纠结这个事物,这个人就废了。

例如有人看上个姑娘,被拒绝了,就把错误归咎在姑娘身上,这种人就是废物,没什么出息。

有人被老师或父母无视,于是将注意力投射到别人身上,希望向别人证明自己,这类人也是废物。

只有彻底的无视,着眼于自身,以被拒绝作为前进的动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做事,当你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别人自然就会匍匐过来。

许多时候,人要积极的引入仇恨,加强仇恨,以仇恨来解决动力。

始于仇恨,发展于自身,终结于强大。

选行业要看时代大势

科技形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早在将近100年前就已经彻底明确了。

有一家公司叫IBM,它们当年基本上是什么都做的,任何符合当时科技的事情都做,甚至卖军火,赚的盆满钵满。
然后创始人的儿子大学毕业结束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回家来上班了。
儿子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和老子起冲突,这个就是IBM内部著名的电子VS机械之争。 要知道,当时电脑都还没显示器呢。
但儿子坚定认为,未来肯定是电子的时代,做机械不是不赚钱,而是会慢慢被淘汰出一线公司行列。
老子就很传统,坚定的认为传统机械和工程类技术就是好。
公司因此也分为两派,斗的不可开交。 这场战争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分胜负,而是随着老子的离世,儿子接班,不战而胜。
上台立刻开始清除老爸派系,提拔自己派系。 后来的发展历史证明了,儿子的战略完全正确。

这个就是商业方面技术的趋势,很多很多年前就被彻底证明了。 你想有好发展,就得遵守这个规律。
但即便是快100年的今天,仍然有不少网友认定自己就是高明高超,张口闭口国家基础,社会基础一堆销魂名词。 甚至我以前讲过这个IBM的故事,仍然有不少网友跑过来,说小沃森是错的。 这些人太牛逼了。

2022/01/19

为什么说任何一个鼓吹财富自由或者理财类的自媒体是骗子?

这些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基础,就是钱生钱和财富自由,按照这些骗子的说法,你可以不用好好工作,然后买点基金,理财,炒股,就可以财务自由了。

但这是扯淡。

1,没有丰厚的收入,只依靠普通的理财,基金等产品,发家致富的一个都没有,这只是个美好的传说,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2,靠炒股致富的的确有,但是这个概率可以算出来。

中国大约有一亿人是股民,其中依靠炒股达到财务自由的,最多5万人,这个数字不可能更多了,也就是万分之五不到的概率。

这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有钱的庄家选手,像上海徐X那样白手起家的,更少,撑死了一万人。也就是万分之一不到的概率。说实话这概率还不如自己创业,开店。

财务自由流派的骗子大V们,鼓吹的这种成功学,无非就是看准了中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狠心和决心创业,想轻松松成功而已。

中国这方面的古话永远正确:人无横财不富。
不存在什么日常积累,复利慢慢来,就能财务自由的说法。第一桶金是最难获得的,得不到,就老老实实工作。打消钱生钱的痴心妄想。

包括这些骗子大V们自己赚钱的方法,都不是靠投资来赚钱。而是靠割韭菜赚钱。换言之还是流量,创业的那一套。流量才是关键,投资方法就是狗屁。

人穷不要惜力

关于奋斗这件事,大家要明确一点,当你还在一个非常平庸的位置的时候,你是没有资格惜力的。

有的成功经验会告诉你说,不要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先有足够的鸡蛋来分。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刚开始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鸡蛋,你所谓的分篮子,也只是把你仅有的鸡蛋在不同的篮子里换来换去罢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变强,想要成长,那么方法就是,专注一个,然后上强度。强度够了,你的本事也就能慢慢的被锻炼出来了。

而且,当你的精力完全放在一件事情上,你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当你每天全神贯注投入一件事的时候,低效率、漫不经心的状态就会消失。这会大大的减少你做事的返工率,而返工是世界上最低效的事。没有什么是比前期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更可惜更费时的事情了。

即便有的时候,最终结果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至少你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你要是没本事,还总想着怎么样去惜力?还想着最后成功?趁早醒醒吧,成功的门你都看不到,就别妄想着能推开它了。

2022/01/18

精致思维

我真觉得无法理解很多人的思维。纠结这个细节那个细节,买个盘子都精益求精地不许有瑕疵,做个投资考察一千八百遍、出报告。

"工匠精神"的辩证是,工匠本身是极度严谨的。很多东西必须做到敲钉转角。包括权属年限,左邻右舍,都要仔细地研究好,合同字斟句酌。这样整个项目,才在可控范围之内。
但是,"笋盘本身,一定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调研之后,发现的优势,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遥遥领先于其他人,那就不叫决定性的优势。
如果还需要你细致的考察,严格的比较,才能下定决心,那就说明这个地方毫无吸引力。

"毫无瑕疵"是极度、极度错误的。买盘子挑选得再完好无损,回家来你一失手,照样水池子里磕个豁口。你和其他没有支付溢价的人一样,买了一个有缺口的盘子。那你的"完美溢价"不是已经被浪费掉了么?

为什么显而易见的巨大优势,不足以征服别人,而是在大量的自以为聪明和科学的调研里浪费了时间?

刘亦菲不需要你用计算机建模分析,才能发现她的美;真正的笋不需要你考察一个月,找五百个理由,下定决心;笋是"打一折抢购",给你的紧迫感,不是"打八折促销"让你货比三家慢慢选。
大多数人还是情愿在无用的精致里,浪费了吃笋的机会。本质上是他没有辨认价值的能力,"视而不见"。需要用精致的指标来辅助判断。
指标越多,离正确性就越遥远。最后沉溺于指标本身,忘记了计算的目的是什么。

成了"造勺子专家",却忘了自己原本是为了吃饭。
而旁边人用手抓的,第一碗都已经下肚了。

财务观的教育

据说李嘉诚给五六岁的孙子上课,已经讲什么投资管理学了。很多号称家里有钱的小孩简直就是白痴,对父辈生意一无所知,聊天都是猫抓老鼠模式,基本不超过三句。家庭收入具体明细一无所知,基本商业常识一无所知,单纯觉得自己家挺有钱,奢侈品用得挺爽,你们这些人不跟我好好相处就是穷逼仇富屌丝酸。

家庭教育的失败不在于培养的孩子无恶不作,恰恰相反,无恶不作但是特别有能力有行动力有智商的人,不能算失败。真正的失败就是这种无知的人,非常不幸的是大部分家庭教育下的孩子都属于无知。

国内中产父母们,出了名的奢侈化养子,物质上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孩子。所以自认为自己是富裕家庭的小孩,其实不过是中产;自认为自己是中产的,往往就是工薪阶层;而真正有良好教育的富豪之家的孩子,往往对于财富的认知很准,不乱花也不会刻意节俭,非常平常心。

无知才导致了无节制的挥霍,这种小孩往往自信和优越感到了极点,走入社会不犯错还好,只要犯错就是弥天大错,无法平息,皆因家庭教育刻意的无知无交流无沟通导致。这是他们父母的失败,是他们自己人生的失败,更是这个社会的失败。

走赚钱的新路

很多人都想找高人指一条明路,将赚钱正确的方法告诉他,他好去照做。
 其实正确的事肯定不赚钱。如果一条路已经被前人走通,一件事被反复验证过了,你再去重走一遍,复制一遍,那你肯定赚不到钱。
你就是个走流程的。你去跑跑腿走一遍流程能拿多少钱?领个辛苦费不错了,谈不上赚钱。走正确的旧路本来就不赚钱。你没承担风险,没附加创造性在里面。

走不确定是否正确的新路才可能赚钱。与其把精力花在研究前人的旧路上,与其把时间花在辩论谁是上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不如研究一下当下的时代有什么新路,尤其是还没被公认"正确"的新路上。
每个时代都有它孕育的新机会,但机会一定不在旧领域。能加入新赛道,就不会担心钱;能创造新赛道,就是大佬本身。
你老是关心旧路子,辩论什么是正确,当然不赚钱。应该去研究新事物,接触新领域,寻找新大陆。多检索,多学,多跑。少有人走的新路才有希望,不确定对错的新事才有机会。

正确、合理、合规,注定与赚钱无法兼容。正是因为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承担了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风险,付出了别人无法付出的代价,才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人生。重点不在做的事,而且人的认知上。

饱醉豚:读书和才艺太多,对生存并没有什么用

远古时代人通常没法天天吃饱饭,长得胖也成为身份的象征。在我的家乡,形容一个人长得胖的说法是这样的:"瞧他大肚子流啦开,跟外国人似的。"那个年代,胖的中国人真是很少。

老一代的传统就是见面就问问候「吃了没」,表示感谢就要请客吃饭,有了红白喜事也是吃一顿,长辈表达对子女爱心的最常见办法就跟给她搞一大桌食物。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在饭桌上给客人夹菜的礼仪,虽然在客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很恶心。

如今这种对吃食物的重视,移植到读书上。中国人对孩子读书极其重视,一个孩子每周读书所花费的时间和艰辛,不仅远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0小时,也超过二百多年前美国黑奴的劳动时间。中国大陆(也包括韩国、香港、印度、台湾某些地家庭)的孩子若是从小去当童工,就会发现当童工比读书轻松很多。再狠的周扒皮风格的资本家,工人的工作时间也不会增加到孩子们读书这么长。

如今的年轻人见面已经不再问候「吃了么」,他们开始攀比学历。

你到知乎上去看看,那些无论谈什么话题都要自爆身世的人会说:"本人毕业于八校联盟,专业排名全国前三",这些知乎er说话的姿态,酷似一个饥饿年代的山区农民拍拍肚子对别人炫耀说:"我吃饱了,不是番薯,全是白米饭,还有三块红烧肉。"

更有很多人变成二脚书柜,满肚子知识到处炫耀,无论聊什么都要带一点学术腔(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陆歌星说话也要努力带一点港台口音),这样也能博取一些尊敬和崇拜。

这种崇拜,酷似饥饿年代的的崇拜富人肚皮上高高隆起的脂肪。


02
当年没机会读书的,恨不得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都能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没有的才艺,也巴不得让子女做替身去完成。所以孩子们不仅读书苦,学才艺也苦。

才艺不是手艺或技艺,大多数才艺对于谋生其实没半点用。一百万弹钢琴的孩子,也出不了几个李云迪。要靠下棋、唱歌、跆拳道吃饭,你得是全国前几名。

当然,沦落到穷困潦倒,街头卖艺,才艺或许有助于乞讨混饭。但是爹妈让孩子学才艺似乎不是为了让孩子乞讨卖艺。

才艺的主要作用,是可以给人「优秀」的幻觉。人们也会凭着这些才艺,判断某人的阶级。因为一个人可以花大钱和有闲去学并没啥用的才艺,正如女人穿高跟鞋或买奢侈品,都是一种阶级炫耀。

普通人并不需要太多知识,更不需要太多才艺。知识和才艺,正如人身上的脂肪,太多了就是累赘。

人类如此努力读书,学习各种知识和才艺,并不是出于对知识和才艺的热爱,而是阶级地位竞争的需要。

阶级竞争就是一种排序,你排在前面,就是把别人挤到下面。

如果人人都为了阶级地位去努力读书和学才艺,这是好事,说明世道和平,衣食无忧,人人都可以去玩这些奢侈品。


03
在乱世,人民首先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

「艺多不压身」,这不是说才艺,而是说技艺或手艺。对生存有助的技艺,正如工具箱里的工具。你有多少有用的工具,就能解决多少问题。

带着一堆才艺逃生,正如机械工程师要维修机器,打开工具箱,里面却是粉饼、口红、眉笔、眼霜、面膜、指甲油、卸妆水。

如今的才艺学习班,老师们不会教你如何遇到狗追的时候爬到树上或翻墙逃跑,或者被狗咬住了应该怎么处理。现在的孩子,会爬杆、爬树、翻墙的都很少,能在国道上扒大卡车的已经绝迹。

游泳这么重要的生存技能,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掌握。有人说这是因为游泳池太少,所以没地方学游泳。这是胡扯,明明是愿意花大钱去游泳的人太少,才会没有很多游泳池。

在求生路上,绝不会有人因为不会弹钢琴而丧生,但是一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不擅长游泳和户外生存而失去生命。

乱世求生的时候,你有很多技能可以与别人交换。寻找野生食物,加固和防护房子,修理各种机电设备,通讯技术,都是很有用的。

但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基本上一样都用不上。很多拿来炫耀的书本知识,也毫无作用。你懂得多少艺术流派,学过微分几何,会写甲骨文和契丹大字,在真正的生存困境下都用不上。

现在很多孩子也去学习跆拳道之类的搏击,但是这是体育,和真正的生死相搏其实相去甚远。冷战时代的各种「备战备荒」和民兵训练,以及文革武斗、83严打前遍地古惑仔、上街都要提心吊胆的警惕生活,或许可以当做乱世的疫苗。


04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方面学得多了,别的方面学得就少了。

在太平盛世,人们以阶级竞争为目标,只要你阶级上去了,干什么都容易,自己不会干的事儿都可以找别人干。

所以即便大多数人干的工作只需要加减乘除和认识小学四年级就认识的那些汉字,对读书也没有啥兴趣,他们也会努力上大学,读硕读博,竞争大学排名,努力去那些阶级地位高的职位。

但是在乱世,每个人都得是一个独立的生存单位。你遇到的生存问题都必须自己解决,不能解决就可能丧生。无论你是什么阶级,这时候都变成求生阶级。

那时候,很多人会后悔浪费了太多时间读书和学才艺,为那些「阶级阶梯」和装饰性才艺浪费大好青春年华,以至于缺乏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各种技能。

只是那时候已经太晚,来不及了。

一些有效实用的想法、概念或思维模型

这些东西,学校里基本不教:

1. 强者亦强,富者益富 (兰切斯特方程,或圣经里说的 Matthew effect )

2. 范式转移 (以及为什么老范式里的人会顽抗到最后)

3. 跃过鸿沟 (摘自 geoffrey Moore 的同名著作)

4. 摩尔定律 (以及为什么人们老是错误地预测摩尔定律要终结)

5. 软件吞噬世界

6. 零边际成本 (和第五条有点相关)

7. 不对称性,凸性和反脆弱

8. 过程导向和目标导向

9. 垄断,稀缺和财富的关系

10. 悖论和矛盾

11. 信息和能量 (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件事)

12. 能力圈

13. 生态系统,群体惯性

14. 活下来就好。及时出场就好。

15. 阈值

16. 自催化,链式反应,正反馈循环

17. 成功的网络机制 (来自 barabasi 的成功公式一书)

18. 可选择性。optionality.

19. 多维度,无限游戏。

20. 涌现。

21. 幸存者偏差

22. 指数增长, s 曲线。

23. 数量就是质量。

24. 可扩展性。

25. 遍历性,时间均值,系综均值。

26. 适应性地形,局部极值,梯度下降算法

27. 庞氏骗局的特点和操作。

28. 间接方法 (来自李德哈特的著作)

2022/01/17

转:小三是一种金融工具和法律工具

文/王寅翼

做律师时间越久,越会觉得世事复杂,比如对小三最浅薄的理解是男方对婚姻不忠,可在一些有钱老男人的案件中我发现,小三是他们必须要寻找的一种法律工具和金融工具。

比如老男人做生意,常常需要融资,融资意味着用人家的钱做自己的生意,可做生意哪有常胜将军,生意输了就要赔出身家性命老男人是不愿意的,可资产哪怕放老婆名下,因为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也不放心嘛,那可以先把资产放在小三名下。
这么做的好处之一就是债权人很难追债追到小三那里去,哪怕找讨债公司也没发做,小三不是配偶,不能找小三麻烦。
可这些资产主要是房子,对老男人来说是随时可以要回去的,因为这是男方在婚姻存续期间处置夫妻共同财产,把房产赠与小三也有违公序良俗。
等于说这钱债权人要不到,可老男人发现小三背叛不听话的时候却可以要,这个金融工具是不是很巧妙。

接下来再说法律工具,那就是作法人,老男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方便自己去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就可以去找小三做,可以为自己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现在要关一个公司很麻烦,公司没注销之前,还有很多清算责任要承担,这些法律风险防范的最佳法律工具就是找个其他人来做法定代表人。

至于小三的来源,认识的老男人说简直太容易了,一些家境不好的女孩子到大城市打工,靠自己是根本无法立足到,女孩子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要么到老都做一些底层行政工作,老家又回不去,好男人又找不到,基本上无路可走。
在被几个屌丝骗骗也算认清社会了,与其做屌丝妻,不如做富人妾,老男人还能带你入圈子,老男人可以很自豪的说,现在市场上缺的是有钱的老男人,而非年轻的小姑娘。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那些能做老男人小三的女孩子,圈子里混的时间长了也会有自己资源,日子过的病不差,还不用为房租焦虑,真正过的一台糊涂的是找了赚不到钱还特爱证明自己的屌丝,那日子才真叫惨。
因为老男人是愿意为小三这个金融工具和法律工具买单的,而屌丝则纯粹想着压榨另外一方的一切价值。

打工的意义是什么?

打工不是让你盯着一家公司干的长远,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打工只有两个终极意义。

1,在你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时候,要培养足够的能力,随意随便去任何一家公司都能找到饭吃。眼前的公司倒闭了,或者被收购被兼并了,换下一家也没问题,

2,在你能力较为突出的时候,找一家比较有潜力的公司,拿到股份,跟着它做大上市。

当然其实还有第三个意义,就是能力特别突出的时候,自己单干,但这不是打工的意义了,因此不赘述。

郑渊洁老师说铁饭碗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去任何地方都有饭吃——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022/01/16

有一技之长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在生活中因为墨菲定律的作用,大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人,人生都会鬼使神差般的往着下滑的方向发展。

这种现象有很多专有名词来形容,比如什么沉没成本,路径依赖等等。

即因为舍不得已经花出去的沉没成本,过分依赖已有的专业和技能,明明知道本专业前途发展很差,但依然死磕不放,从而错过了及时转型的好机会,继而导致人生发展每况愈下。

没出校门的人根本没法体会。很多人以及他们的父母,只知道追求所谓一技之长或者无脑堆学历,结果赚钱的行业去不了,考公还只能三不限。

比如设计这种工作确实属于一技之长,但它属于无标准、有对比的一技之长。
啥意思呢?它没有具体恒定的情况,只要你做好了就行,而是必须对比,你得画和十七八张、有对比了才好。这就特别特别痛苦。
大部分情况——你画了一张老板不满意,你画了十七八张,最后老板说还是第一张好。这就是设计工作的好——没完没了的熬夜加班增加活。
凡事真的不是那么想当然的。

正确的个人发展观是什么?不是一技之长最重要。两点最重要:
1,利于考公务员的专业最好;
2,有商业化潜力的技能最重要。

这两点有一部分是共通的,有一部分是互斥的。
有些技能可以商业化,也利于考公,比如计算机、法学等。
有些技能利于考公,但不利于商业化,比如中文、哲学等等。
有的技能利于商业化,但不利于考公,比如市场营销技能,销售技能。
最优秀的专业和技能,当然是这两点互通的:又利于商业化,又利于考公。
但有的专业既不利于考公,也不利于商业化,这种就属于典型的毒瘤专业,不管你把什么科学技术,什么STEM,学上天了也没辙。除非你家里特有钱,或者你真心热爱矢志不渝,否则一定要远离这种毒瘤专业毒瘤行业。没选的庆幸,已经选的尽快转型。
商科里的会计,工科里的食品、材料、环境土木、机械,至少这三项没什么争议。

刻薄一点都不酷

我一直觉得网上有一个广泛存在的误会,那就是很多人觉得刻薄是很酷的一件事,这些人可能是受文艺作品影响,喜欢毒舌的作者或者作品里毒舌的角色,觉得用语言刺痛贬损别人能显得自己很犀利,不,并不是这样的,刻薄之所以有时候会看起来迷人,是因为它伴随着其他优秀的品质,然而刻薄本身是一点都不酷的。

您就好比说,受人敬仰的鲁迅先生就很刻薄,写出的文章如刀似剑,让人看了很过瘾很解气,于是不少人就模仿起鲁迅的刻薄来,行文措辞恨不得有咬牙切齿那劲儿才能彰显出鲁迅的风范,其实,鲁迅先生的刻薄只是表面,犀利言辞的背后是他的睿智、渊博、洞察和悲悯,这些才是先生真正让人折服的内在,但很多人看完鲁迅的文章,丝毫没有体会到先生字里行间那些浑厚和光明的东西,就单纯地觉得他骂人很带劲,其他啥都没看见,这就仿佛点一大盆水煮鱼时只吃辣椒不吃肉一样。

刻薄还有一点不好,就是容易给其他人一种与事实不符的期待,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人特别喜欢贬损和挖苦时,我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人的水平一定很高,所以才能这么理直气壮地对别人指指点点,但事实上,我生活中所见大多数刻薄的人,都并不拥有与其刻薄相匹配的才华和能力,一旦我意识到这点,这个人的形象在我心里就会大打折扣,“你并没有你表现的那么犀利和深刻,你就是单纯的嘴臭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要给别人这种落差呢。

再有,就是刻薄对个人发展真的非常不利,你有语出伤人的习惯,别人可没有原谅你的义务,我认识的人里,那种用说话带刺儿逞能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路越走越窄,因为有些恶言你可能觉得无所谓,说完就忘了,但被刺痛的人能记很多年,一句不经意的恶言可能会有惊人的长尾效应,我小学时候被刺伤的话现在还记得呢,人这一辈子里身边没有几个人是愿意承受着这种不快还能坚持与你相处的,况且,就算真有这样的人,你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呢?

我之前和一个摔跤老师傅聊天时,听他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他练了几十年跤,全国都拿过名次,但最让他骄傲的还是他手上从来没伤过一人,这意思就是说老先生的功力精纯,不仅能把人赢了,还能不出意外不出岔子,虽是实战对抗,但一切尽在掌握,透着体面和高明。

我觉得说话可能也是类似的逻辑,更何况,语言本就不是用来撂倒别人的。

一技之长挣不了多少钱

传统认为有一门手艺,一技之长就可以一辈子安稳吃饭。实际上这样只能拿到商业社会最少的边角料的收入。
真正拿到大头的收入是资本回报,这是老板的活;当员工,那就当然是和钱有关的工作。只有业务岗位的经济回报最大,2B公司赚钱靠项目和销售,2C公司赚钱靠营销。

原则:Follow the money,做业务类工作。
如果没法转,有这几个选择:
做本行业务。
你是大公司法务,不属于业务,你去做律师,就是业务了。
同理你做财务不属于业务,你进4大就是业务了。
你做HR不属于业务,去猎头公司就是业务了。
但这类乙方的业务岗有个缺点,就是累。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吃青春饭的。
不想这么累怎么办?非业务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进互联网公司。
法务,去互联网公司干。财务,HR,同理。
越大越好,最好BAT。因为待遇高,而且稳定。
如果进不去,也不想去做业务,那趁早考个编制。

2022/01/15

舒适圈

人永远无法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只要你还认为它是舒适的。

很多人号称要上进,要改变,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不再能混日子玩游戏刷娱乐,不能再重复劳动日复一日了。但如果你问他,你努力之后是为了什么呢?他往往会告诉你:努力工作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不工作,享受人生。这样的人,永远无法改变。
因为他们从根子上还是认为:追求快乐、安逸是天经地义的,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目标。谈起玩乐就发自内心地露出笑意,那你怎么可能愿意离开"舒适圈"呢?怎么可能离开舒舒服服的安乐窝,离开这个让你如此熟悉又如此痴迷的环境呢?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不断内耗,对抗自我,蹉跎了一天又一天,依然停留在原地。

十几年前流行过一个"富翁和渔夫"的老梗。
大意是说,非常好的天气,富翁不能理解渔夫怎么在这里睡大觉,于是想教他趁着天气好,行动起来多捕鱼,以后甚至可以买大船,雇人捕鱼当老板,就可以在海边睡觉晒太阳了。渔夫反笑到:我现在已经在睡觉晒太阳了。
这真是虚假又愚蠢的故事。一个把睡觉晒太阳当作人生目标的人,不可能成为富翁。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没人是以追求个人享受为目标,才成功的。

只有你真的做到了不再喜欢现金,而是手里没债,心里发慌,你才真正理解了通货膨胀;只有你真的不再喜欢安稳的工作,而是感到重复劳动像钝刀割肉般痛苦,你才真正会去追求自有产权的人生。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你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远离这种以享受为目标的价值观,远离有这种价值观的人群,去做那个"奇怪"又"野蛮"的异类。
你的"舒适圈"根本不舒适,这只是蒙昧圈、愚蠢圈、弱鸡圈。你需要尽快走出这种泥足深陷的沼泽,果断背叛昨天软弱的自己,背叛和你同样软弱的旧伙伴。

豪杰从不喜欢安稳,快乐从不是生命的目标。生存、繁衍才是。
快乐抑或痛苦,颠簸抑或安稳,都不重要,这只是感受的自欺。
攀爬的人,没有自我,只有活过每个长夜,只有征服每座山峦,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

人到底该怎样提高自己——读专业的教科书

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干货」,都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专业类教科书。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水平能有大幅度的提升,教科书是你永远绕不开的关键。

教科书的信息量大到什么地步呢,你在网上看到的干货文章,其有效信息量可能也就是教科书中的一句话。你硬着头皮啃一页教科书,理解透彻了,能比你刷一个月的干货文章都要有价值。

有些同学看到这估计会回忆起学生时代被教科书支配的恐惧,觉得教科书枯燥乏味。教科书因为信息量大,非常烧脑,读起来确实费劲,但教科书有几个无可替代的优点:

1、提供你分析、认知客观事物的方法
2、建立该领域全面系统的知识架构
3、提供经过验证的模型(就像数据里的公式,掌握了就可以举一反三)

学生时代看教科书枯燥,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呆在象牙塔里缺乏人生经历,只看教科书上的文字没什么实际感受,自然读不下去。但长大成人后,再看教科书,你会发现书中的很多道理是和现实经历可以联系在一起的,会有种顿悟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像是看游戏攻略,看懂了就可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你变得更强,自然觉得看的有意思了。

至于什么样的教科书经典,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知乎、豆瓣去查询,通常这种专业领域公认的经典很好找出来。

2022/01/14

一切皆可学习

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懂得很多知识」,其实毫无用处。你这辈子不可能比搜索引擎知道得多,你懂的知识花几十块钱买几本书就能获得,你的表达也不过是借鉴前人的照本宣科。
最惨的是,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人生,看着那些不学无术的人骑在自己头上吃香喝辣,看不惯也无可奈何。

学习有什么用?
不知道怎么谈恋爱,就去学习两性关系。
事业不顺利,就去学习工作相关的技能。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前人早就有丰富的解决方案,学着做就行了。

有些人抱怨生活艰辛,世道艰难,却不懂得通过学习解决问题,运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来武装自己,结果受苦受累生活还不幸福。

很多技能非常重要,但是学校没教过,我们自己也从来没学过——写作(作文不能算)、表达、演讲、谈判、领导力、决策、团队合作、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两性关系、亲子教育……
没有学习过这些,遇到问题不懂得怎么结局,最终只能稀里糊涂的选择不恰当的解决方案:争吵、暴-力、抱怨、逃避等等,结局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你的未来会变得闪闪发光吗?

努力学习吧,不是为了聚会时的侃侃而谈,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优越感。

如何快速提升你的专业形象?

做咨询的朋友分享了一个小技巧,适用于毕业论文、单位材料、公司文件。

文档字体放大、行距加大、页面边距加宽,打印时选择单面打印。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的文档会变得更长,页数更多,给人的感觉就专业了。

如果你想变得更专业,可以在文档里面加注释。
例如说提到一个专业术语,你就贴心的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提到某数据,你就在注释里写上详细的计算公式。这样文末的注释也可以多好几页,还显得你很严谨。

别人的文档只有几页,你的文档又长又规范,一看就特别专业。

2022/01/13

无效努力

世界上大部分人所谓的努力,不过是在低价值的事上消耗,在低价值的人身上消耗,在低价值的原生家庭上消耗,在低价值的投资收益上消耗,在低价值的工作上消耗,在低价值的情绪上消耗。所以大部分人看似都活的很努力——其实他们只是活的艰难而已。并不努力。

他们喜欢在圈子里打转。天花板是被封锁着的。就像村口猪圈里养的猪,看似很努力,其实一直都在这个猪圈里转圈。
很多人,看似很努力,其实都在低价值的框架内努力。很多人,看似有很多心事,其实他的心事都是在思考如何处理低价值的事。很多人,看似很喜欢学习很喜欢上进,上各种课程,其实他们都是在低价值的事情缓解自己的焦虑。

人的努力要想有效——首先这个事本身得有高价值的。
人的友谊要想有用——首先这个朋友本身得是高价值的。
人的规划要想有意义——首先这个规划的本身得是高价值的。

否则如果这个事就是低价值的,什么规划怎么打工,怎么留学,怎么托关系找工作,那你再努力都没任何用。如果你的朋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底层,那你再怎么珍惜和他的关系,再怎么维持和他的关系都没有任何用处。

如果你的规划本身就是一个打工路径——但是你却得出了一个自己可以做生意、可以经商、可以成为大老板的方向——那是你脑子有问题。

2022/01/12

一个提高效率的小技巧...

一个提高效率的小技巧:

开始一项任务之前,设定一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挑战时间」,然后用开始倒计时。

出于紧迫感,你做事的速度会比平时更快。

等你玩熟练了这个小游戏,就可以给自己设置个「挑战记录」,看看能不能让自己效率打破新纪录。

这个小游戏的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

例如时间到了之后,说停就必须停下,不能自我作弊。

然后可以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例如超时罚自己做几个俯卧撑,打破新纪录奖励自己个冰淇淋。

亲测有效。

个人使用这个方法时的一点小经验。

1、不要用手机当计时器,手机对人来说使用频率太高了,你拿起手机大脑就会自动进入「刷手机模式」,容易分散注意力,消耗本来就不多的自制力。

2、计时器可以采用厨房用的那种计时器,功能单一,方便直观,尽可能降低使用成本。

3、挑战时间难度不宜过大,难度太高很容易放弃。

4、奖惩措施一定要做,哪怕只是超时了就喝口水、出去走一圈,也管用。长时间坚持,自我暗示会使你的潜意识对这个游戏更重视。

006b164Wgy1gxcgu3chl4j30go23344w.jpg

AI的技术伦理

谈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认为技术伦理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智商不够的人类的意淫。
《超验骇客》里说:人们害怕他们不了解的东西。
霍乱到现在每年还杀死数以十万计的人;历史上,天花、鼠疫杀死至少以十亿计的人。
饥饿、极差卫生条件导致的非正常死亡,就更多了。
为什么人们不像恐惧新技术一样恐惧这些东西呢?
枪炮杀人的总数不少,但是枪炮杀人所占总人口的比例,我估计比刀剑要低很多。
一颗原子弹下去死几十几百万,但同样的,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冷兵器低多了。
在冷兵器时代,屠城麻烦点,但是少了吗?没有,屠城在上下五千年古今中老外,人类历史上就从来不罕见,也许不是年年有,平均下来每十年有一次我不会奇怪。
屠城不但伴随着死亡,还伴随着大量的强奸、轮奸、虐待和虐杀。
人工智能对人类伦理冲击再大,能大得过易子而食吗?
我还没有看到哪个科学哲学、伦理学家、科学批评家认为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易子而食。
新技术确实会在两个方面造成一点冲击:
1、会让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或者习惯于旧生产方式的人过得不那么顺心;
2、会带来部分新的问题和犯罪。
然而我们回顾过去,无论是蒸汽机、汽车、机械化大生产、信息技术、原子能、电子产品、石油化工还是互联网,动过人类的奶酪吗?
比如电商,比如O2O,有些习惯了线下的人确实收到冲击,然而我们看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如果没有电商他们会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互联网让中国人更贫穷、生活品质下降、犯罪率变高了吗?
很有可能互联网游戏的存在分散了无业年轻人的精力,让犯罪率下降了。
凭什么你们会觉得人工智能会吃掉人类呢?这一次不一样?哪一次又一样呢?
你能接受天天生活在对天花的恐惧中,
还是可能会有少量假疫苗致死?
正常人的选择是后者,
对技术恐惧的人,从言语上选择前者,
但实际上他们还是选择了后者。
不客气一点说,
鼓吹技术伦理的人,全都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够深刻装深沉的货。

大五人格与职业表现的关系...

大五人格与职业表现的关系,

A-宜人性,C-尽责性,ES-情绪稳定性,EX-外向性,O-经验开放性,

红线是行内专家对本行职业所需特质的评估,蓝线是实际情况,

不出所料,尽责性与所有类别都有显著关系,其他则随类别而异,

和人格心理学家(比如 Daniel Nettle)此前的说法基本相符,只是在更大规模的样本上确认了早先的印象,

doi.org/10.1016/j.jvb.2021.103655

537956cagy1gxcdaiv7l6j20k90o4tbf.jpg

为什么大多数有钱人根本不愿跟穷人交流

和底层人谈感情和道德,和中等人谈逻辑和利益,和上层人谈理想和未来。

最蠢的事不外乎和底层人讲逻辑,和中层人谈理想,和上层人谈感情。

这三个群体两两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话题。

最好的策略是:当底层人的哥们,帮中层人搞钱,忽悠上层人,给他们画大饼,鼓吹一些不可捉摸的新概念,让他们相信你能帮他们做成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etc.)。

底层人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做判断依赖道德和感情;中层人除了内卷什么都不考虑,升职加薪买车买房之间没有理想插足的空间;上层人实在不缺感情,大把人排着队要当他们的兄弟和马子,你一无所有只知道对他们掏心掏肺,有如往大海里泼水,最多得到一朵水花作为表面回应。上层人什么都不缺,能打动上层人的,是宏大叙事,是历史与时代的齿轮咬合声,是伟大文明相互碰撞的火星,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人类进步这一愿景带来的激动战栗。

中层和底层很难交流。交流本身是一种拼拼图式的过程: 双方亮出自己脑袋里的知识拼图,互通有无,从对方那里找到自己欠缺的部分,尽可能地去完成自己的拼图。想要完成这个拼图,需要匹配两个元素,一是知识点即拼图片儿,二是逻辑。逻辑就像拼图上的图案,告诉你你这拼图拼好后大概是个什么样子,提示你该怎么拼。

底层的脑袋里,拼图片本身很欠缺,对拼图完成后的全图更是一无所知,换句话说,只有一些稀疏而破碎的知识点杂乱地漂浮在脑海里,时而两片毫无关联的拼图碰在一起,凹凸之处偶然咬合,就兴奋地称自己有了一个伟大的新灵感(想想那些拍脑袋做出奇葩决定的土老板,或者善于在酒桌上抛出暴论的地气大爷)。中层试图跟底层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底层的拼图有多奇葩: 太多被中层群体视为常识的东西得从头教起,而且这个教的过程困难重重,因为底层脑子里为数不多的拼图已经按照上面说的无视拼图表面图案胡乱咬合的形式,紧紧地地结合成了一条没头没尾支棱乍刺儿的长龙。你想往他脑子里输入知识,输入逻辑,帮他把整个拼图打碎后重新拼好,遭到的阻力不亚于直接否认其人格。所以还是随他去吧——不管怎样,底层脑袋里积累的那些拼图碎片,很多还是有收集的价值的。用你的逻辑去做引导性倾听,循循善诱地帮他把一整套逼吹明白,底层人吹逼的欲望得到满足,会更喜欢你,你作为听众多少也能收货到几枚知识拼图,算是最不坏的结果。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收获的那些零星的知识都覆盖不了努力捧哏的时间精力成本,所以除非真正有拉拢该底层人的必要(比如是家中长辈亲戚),否则中层还是倾向于和底层不做深入交流。

至于上层不爱跟底层交流,那就更简单了: 底层人对着上层人,能够付出的唯有真心和陪伴,也自然要求对方回馈真心和陪伴。然而上层人实在是不缺小弟和马子,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和精力,因为上层的时间和精力都是要投入到伟大的事业和丰富的刺激中去的,单位时间的“爽度”比底层高太多了,比忙碌焦虑的中层更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不同于日常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底层接触的中层,上层人利用财富可以彻底让自己的生活与底层人隔绝,身边除了值得交流的上层同仁,就是和颜悦色通情达理的人形家具,避免种种毫无价值的情绪消耗。

在中层眼里,底层基本都是有意或无意的杠精,有自知之明愿意接受帮助获得提升的还好,战斗意愿巨强烈还专门找上门来跟你辩论的,除了躲远点真没有别的办法。长年知乎用户很多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很多底层人来到你评论区,利用其自身的逻辑漏洞,揪住一个点上来就杠,你跟他讲逻辑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那两片图案不合的拼图就是严丝合缝地焊上了,谁说什么都不好使,cannot be convinced otherwise。你跟他讲拼图的全图,他听不懂也不屑听,而且这种的人一来就是好多,人多势众气势汹汹,逻辑错误如机关枪般向你扫射,根本接不过来。他们只要把自己脑袋里的错误观念抛出来就行了,你却要真正动脑筋去拆解梳理重构后用简明易懂的文字去给这个素不相识却跟你有杀父之仇的陌生人做启蒙,双方付出的成本差太多,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之事。如果你的知乎体验不含以上这些,那恭喜你,你是幸福的,不含阴阳怪气。普普通通,四顾望去都是自己的同志,和乐融融——无论身处那个阶层,都是最幸福的事。

附一个很好的杠精自查表,对不堪其扰的中层和有自我提升意愿的底层各有用处。智力低下的人一般都有什么表现?

养儿防老

很多人直觉上就对"养儿防老"这个词很反感。养儿防老背后是国家法律的保障,孩子不养老,拒绝赡养父母就要坐牢。这才是这类新闻要告诉你的。我国法制体系中子女就是父母养老的第一责任人,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养老,就是别人的孩子去给自己养老。

养老这件事情就是这样,不是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养老,就是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养老。你愿意给别人的父母养老吗?不愿意也要愿意,但是这个支付也是有底线的。我们每个月缴纳养老金,交给政府,就是为了保证老人有养老金拿(养老个人账户也是依法被借出钱款供养老人的)。将来我们老了,就是我们的孩子一辈来交养老金养我们。这就是全社会一起共享子女,一起"养儿防老"。

人类社会根本就没有走出"养儿防老"这个圈子,普通人根本就没有资本去厌恶这个保障自己老年生活的词语。

现实就是这么简单,对于低收入者想要老有所养,只能靠生孩子一条路。对于一个低保户来说,她生孩子政府拨款养到大,直接免费义务教育,考上大学还有助学贷款。她只需要管好孩子将来有份工作,孩子一旦有了收入就必需终生赡养她。不然就像你今天看到的案例一样进监狱坐牢。

孩子越多,就越老有所养。没孩子的话再把图二新闻从头到尾读一遍。如果你真的有比养儿防老更好更靠谱的养老方案,千万记得提出来,全世界的中低收入者都会感激你的。

如果没有,那么就接受一个现实,养儿防老,是所有中低收入者老有所养的基础。

2022/01/11

学校外的教育

人最重要的教育,往往不是在学校完成的。

学校或许是必要的,但学校只会培养你的服从、抗压、寻求"正确"的解,有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学校里是不会教的,这和公立教育的目标不符。

老师是值得尊敬的,但老师本质还是一份职业,拿钱干活,多数老师也只能按部就班,教授你基本的知识技能,教你如何应对考试,寻求一份稳定的薪水。

从理论到理论,很难与实践结合。指望学校教的过好这一生,远远不够,甚至错得离谱。

人最重要的教育,恰恰不是在学校完成的,不是老师教给你的。

人的教育首先来自于家庭。

如果父母有实力、有见识的话,会很有优势。他们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书本。他们提供的资源,能丰富子女的选择,他们提供的建议,能在择业、择偶等关键几步把关,干什么事,跟什么人。

但是,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改开40年了,提供了无数机会,如果家族没有出过一个能人的话,只能说这个家庭的整体教育错到根子上了。

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是"善良"的,但受制于思维和见识,用局限的认知教育引导孩子,很可能造成平庸和贫穷的接力。所以"鸡娃不如鸡自己",是有道理的。

人的教育终究来自于社会。

我一直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家庭和学校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不能完全给你背锅。人生很长,如果父母靠不住,学校靠不住,你的教育依然可以求诸于社会。

好在,这是一场开放的游戏。你可以自己规划自己的"教育",该学什么,该向谁学。

人一定会遇到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人,在那一刻,你揭开了云雾看到了天。

但这个真正的"老师",不是你懒惰佛系等待出来的,不是你自以为是批判出来的,而是你先有了开放的脑子,向学的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路上,遇见的。

遇见之前,你可以向经典去学。教科书的搭配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很多智慧蕴含在书籍、以及新兴的各类数字化知识载体中。

遇见之前,你可以向实践去学。事实是最好的教育,尊重现实规律就能获益,对抗则会受罚,你的教训,你的碰壁,就是浓度最高的真知。

最终,人的教育一定是自主完成的。

在你懒惰、狭隘、愚蠢的时候,你不会遇见真正的"老师"。遇见了你也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你。只有亲身的实践、认知的进化,才能辨别谁值得学,才能知晓什么符合真实世界的运转规律。

成长的主人是自己。"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中年时光过得快

临近中年最大的感受是,时间真的不多了。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位同事要离职去创业,我有些不解,为什么要放弃很好的工作,去做一个极其冷门小众一看就不太赚钱的创业项目呢? 那位同事的回答就是:我35岁了,时间不够用了。
那时的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但当我也逐渐步入这个人生阶段,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时间是多么的短暂不够用。

大家忙碌到没时间慢悠悠的吃顿饭,忙到没时间睡觉,即使如此也依然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 回忆起年轻时整天觉得空虚无聊,我竟觉得是那么的匪夷所思,人生哪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 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时间不够用的感觉愈发强烈。

大概是长大了,不会再天真的相信,自己即使什么都不做一定有个闪闪发光的未来,不再相信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很多事情你现在不做,很可能这辈子就不会再做了,就算你想,也不一定有机会有条件这样做了。
每天睡觉八小时,吃饭两小时,通勤一小时,工作八小时,零碎琐事至少两小时,娱乐至少一小时,仅仅如此就用掉了22个小时。 剩下的两个小时,你打算干点什么呢? 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一年在不知不觉的也飞速的过去了。

每长一岁,时间流逝的速度似乎都在增加。
年少时,盼望周末放假,感觉要等待很久很久,一年更像是一个世纪般漫长。
可年纪大了,一年却似乎变成了一个很短的时间,偶尔看看日历,才会猛然发现,新年目标才刚刚热身找到点感觉,还没正式启动呢,一年已经过去了大半。 这种感觉真的太恐怖了。
你甚至都不知道时间是怎么没的,啥都没干,时间就没了。而你,除了年龄和皱纹,什么都没留下。

时间不多了,真的不多了。 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吧。

奢侈品到底值不值得买?

关于这个问题,有个纪录片《亿万富豪谷底翻身》,很值得一看。

里面的亿万富翁葛伦虽然只有100美元的启动资金,但是在几个方面,他非常敢于付费。

为了睡一觉他花了一半的启动资金住了一宿旅店,为了安定下来,他花了几乎所有的钱租房子,而且选了比较好的房子,为了防止身体有病,他花了250美金住院检查,虽然算盘永不停,但是在健康问题上,他永远敢于花钱。

这可以看出来亿万富翁的习惯,几样东西非常值得花钱:

1、居住。
2、睡眠。
3、医疗。

这就是富人的决策方式,所有能触及你的根本的东西,都值得付钱。

奢侈品到底值不值得买?完全取决于它是什么,资产还是负债,能给你带来价值提升的就是资产,让你贬值的就是负债。我觉得有几件奢侈品是特别值得买的:

1、床垫。好的床垫给你带来的体力恢复,让你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2、生产力工具。笔记本电脑、手机,有些场景需要的pad之类的工具,都可以选好一些,严格来说,汽车也是这个范围之内,根据你的出行距离和通勤需要,可以选择要不要买车。

3、对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而言,高档的服饰和包,不用多,但一定要有。这能增加你的个人魅力,也能避免很多屌丝的觊觎,化妆品则不必太过追求。

2022/01/10

如何发现并保护孩子的天赋

分享一个有关赖斯的故事。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生在一个富人中产之家,家里的亲戚长辈有音乐家,她的梦想也是成为音乐家,从小练钢琴苦学不辍,非常努力,也极有天赋,老师们都夸。
在美国搞音乐一定要读茱莉亚,她也的确去去参加了入围考试——在自传里,她生动的回忆起当时考试的情景:随便出来一个小孩子,都把她秒的渣都不剩,从小家人夸赞的天赋,在真正的高手面前,一文不值。而且她很清楚的知道,这不是努力的问题,她哪怕努力一辈子,也只能达到别人入学时候的水平,以后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所以是成为一个注定的三流音乐家,还是寻找别的路?她当机立断的选择了后者。她由衷的感激自己的选择。
赖斯的权势地位很高,一直做到了美帝的国务卿,虽然她的天赋才能和成绩确实有限,比如她当国务卿那几年,基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对国家对世界都没什么贡献。但如果她当年继续选择走音乐的路线,在音乐领域绝对不可能像她在个人事业达到国务卿的成就。

这一点,就是家长们一定要懂的基本常识。天赋,或者说技能,也是分类型的。
它主要分为金字塔型和橄榄型。
金字塔型的天赋技能,就是典型的winner takes all,金字塔顶端的人拿走一切财富,哪怕是金字塔中层的人,收入状况和底端也差不多。
而橄榄型的天赋技能,就是底端和顶端的人都很少,混个普通中层水平,也可以收入殷实。

举个例子,东北的体育氛围特别浓厚,但很多省级运动员的家长,都不希望孩子继续走体育这条路,还是希望他们好好读书,考大学,毕业了找份国企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这些家长对社会的认知不会特别的深刻,但他们的本能潜意识里,仍然保留着基本常识。
那就是文体领域属于金字塔模型,而读书考大学毕业了工作属于橄榄型。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常识,大家一定要承认,并且一定要告诉孩子:
体育,艺术类的天赋技能,属于典型的金字塔类型;科学,STEM,学术,商业类的天赋技能,属于橄榄型。

你家孩子在绘画和音乐上有天赋,不代表他就能成为梵高和莫扎特,在运动上有天赋,不代表他就能成为刘翔和姚明。绝大部分人所谓的天赋,大概率最后的出路就是当个音乐舞蹈培训班老师,运动兴趣班教练。然后没了。省级比赛拿铜牌的水平,以他们的天赋,都是达不到的。

保护孩子的天赋没有问题。但前提是,一定要让他在橄榄型的技能里有一个保底才可以。
国内的社会情况还不太一样。赖斯喜欢音乐,但她是在普通学校学的,不耽误文化课学习,她照样可以接触科学商业,还是可以发展橄榄型技能。而我们这里是举国体制,有天赋的人,要去读专门的体校和艺术戏剧类院校,文化课的学习无法兼顾。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真的想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天赋,就必须送他们去这类学校学习。而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拿你孩子的人生来一场梭哈。赢了别墅靠海,输了一无是处。你敢么?
不要说你家孩子不是姚明,就是真正的姚明,他爸妈也不敢。姚明小学时候就因为天赋过人被送去体校训练,但他爸妈也没有让他专门进入体校读书,而是一边训练,一边在普通的小学里学习文化课,经常要他去补课。他在鲁豫有约时就说过,自己小时候不是专业体校的学生,仍然是普通小学的学生,只是在体校里训练而已。

天赋,只是一门兴趣。对知识文化的启发,才是每个家长都一定要注重的。 

成年后怎么让自己更聪明

大脑前额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它负责人的理性决策,思考,分析,认知,以及相关的自律,毅力,坚定,所谓的心智,主要是由这个部分所主宰的。

如何保持这个区域的发育和活跃,由此就非常重要。

方法主要分为3个板块,物理,情绪,精神。

物理层面最重要的是睡眠,作息,饮食和适当运动。前两者有多重要就不说了,最后一个一定要注重DHA的摄入,这方面最黄金的食物就是鸡蛋,没有之一,鸡蛋对身体百利无害,增加饮食中鸡蛋的比例,对你的脑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其次就是油脂,主要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凉拌油,比如亚麻籽油,这个油不能用来加热炒菜,只能凉拌或者放汤里吃。

情绪层面就是积极情绪的塑造和避免压力,这方面的做法太多了,无穷无尽,家长这方面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豪感,注意家庭氛围。

成年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培养自豪自信,多做实务,逐步累积小成绩中培养自信,以及注意抗压。

精神层面就是精神方面的修行方法,目前已经被MRI证明可以有效提升前额叶的功能。

方法主要有两个:

1,系统的学习一套理性思考分析的方法教程。

2,练习冥想。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大脑和人的生活,成就,是互相促进的。

人的生活规律健康,工作有成就,大脑越发达。

大脑越发达,人的生活越规律健康,工作越容易有成就。

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节选

这第一次争吵留下的影响是可怕的。我把它称之为争吵,其实这不是争吵,这只是实际上存在于我们俩之间的那个深渊的一次大暴露。我们俩之间的相互爱恋已被肉欲的满足消耗殆尽,剩下来的就只有存在于我们实际的相互关系中的互相敌对,也就是两个完全陌生的利己主义者,都希望通过对方使自己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我把我们俩之间发生的这些事称之为争吵,其实这不是争吵,这只不过是由于肉欲的暂时中止而暴露出来的我们之间的真实关系罢了。

打工人不要谈梦想

如果你真的是块大才,确实有很强的能力。而不巧你又正在打工,那么请你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梦想,你只能追求收入。

如果你真的心怀远大理想,只能自己拉融资,自己独立单干。在其他人开创的平台,绝对不可能容纳得下你的梦想。

每个人想法不一样,你的想法和老板的想法不可能兼容,你自己开公司也是,你和下属的想法不可能相同,你的梦想和你下属的梦想也绝对不可能一致,在方向上就有本质的分歧。如果你给人打工,还坚持梦想,那就一定会处处碰壁,心灰意冷。
这种痛苦和打工时候的任人摆布、必须服从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梦想的痛苦比起来。这个就看个人的权衡和倾向了。

总之理想过于远大,独立意识较强,有自己想法的人,是绝对不适合打工的。
如果暂时因为条件不成熟,没有资金,没有能力,没有积累,没法单干。那就暂时默默积累,忍气吞声,不要对打工遇到的人和事太当真。这个对于你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帮助。否则一直会郁闷不得志,活的过于痛苦。还没有迎来自己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时刻,就忍受不了这种痛苦。这真的很可惜。

所谓的打工、上班,其实跟什么事业、理想、梦想全无关系。打工上班的本质就是混工,混班。混的能力,占了主要部分。
打工有一个二八原则。在80%的时间里,你是在接触实际工作的,看上去好像在朝着自己的目标理想努力。

但请你千万不要有这种幻觉,一定要认清楚:
这80%的时间精力,只占了你整个工作20%的重要性。剩下的20%的时间精力,你需要拿出来混,所谓的混就是溜须拍马,曲意逢迎,刻意媚上,哄好团队,等等各种你觉得很无聊,甚至很无耻的事情。但这20%的事务,对于你的办公室工作,起到了80%以上的作用。
这个二八定律,随着你职场职位的升迁,也会发生变化,到最后会变成真正的二八原则:
20%的时间,你是在实际工作的,且只占据了20%的作用。80%的时间,你是在混,混各种人际关系揣摩上意,且占据了80%的作用。

一直到最后,达到了二九八原则:
2%的时间,你是在实际工作的,且只占据了2%的作用。98%的时间,你就是用来混,用来和上头不断接洽的,且占据了98%甚至100%的作用。这就是事实,没办法。

我劝职场人多读读裴矩的故事。裴矩是我见过历史上能力最强的打工人,强到什么程度?
杨广派他负责外交工作,接待西域来的胡商,他在接待之余写了本西域图记。注意裴矩本人完全没有去过西域,他的书完全是依据跟胡商的访谈写成,但精确度极高,一直到了大几十年后唐朝经略西域,依然必须要参考他写的书。工作能力强到如此程度,用经天纬地来形容也不过分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杰出人才,打工也全部都靠混。他跟随老板的原则只有一个,不是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希望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我就不断建议老板怎么怎么做。
no,恰恰相反,他的工作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老板喜欢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并且给他最好的,老板喜欢的东西,我都做到最好最佳,让老板高兴,开心。

他的主要两任老板分别是杨广和李世民,这两个人对他的评价基本一模一样:
老裴这个人真的是个人才啊,实在太懂我心了,你们要是都跟老裴学学让我这么省心就好啦!

但是史书对裴矩的记载是这样的:跟杨广的时候,他是个大大的奸臣佞臣弄臣;跟李世民的时候,他是个大大的忠臣能臣。
裴矩的能力应该算是打工人中的极品,即便像他,也只能这样。杨广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裴矩就给他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李世民励精图治喜欢实干,裴矩就给他治国策略高明谏言。

打工人是没有什么能力或者说资格谈论梦想的。李世民和杨广才有。这个时代好就好在,如果你无法忍受服从听话曲意逢迎,那么你依旧有自己独立单干,成为李世民的机会。

在条件没成熟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压力情绪健康。要隐忍,要看清职场现实,不要做出让亲人痛哭的事情。老板不会因为你的激愤而有半点动容,甚至任何代价都不会付出。最后损失的,只有你的亲人,和你自己的梦想。

2022/01/09

除国内深度定制安卓系统和软件的流氓协议外,输入法才是贩卖个人隐私的罪魁

自从开始关注隐私安全问题,我才知道原来隐私泄漏的途径,可以有这么多。
比如我们在三次元生活中和朋友聊天,无意中提到某个产品,就会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不管是逛网店、刷新闻,还是看短视频,都可以看到产品的推广信息,这是信息泄露的途径之一,通过特定关键词唤醒监控,具体的原理和用“Hi,Siri”、“小爱同学”唤醒语音助手一样,只是更加隐蔽不会被用户察觉。
还有一种途径是获取手机剪切板的内容,这一点我是在看小米MIUI12.5发布会的时候知道的。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从来没有复制过不重要的内容?身份证号、详细住址、快递单号、购物链接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隐私信息,但是大家普遍也不太重视,所以被应用软件钻了空子,在后台一直不知不觉地获取用户剪切板内容。
但是最让人不知不觉的,还是要数输入法。以前我一直感到很困惑,为什么我在使用跟钱有关的软件的时候,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还有各种网银移动客户端,用的都是软件自带的密码输入键盘?我平时用的输入法有这么不安全吗?
如果你去问一个技术宅,他会告诉你:只要使用输入法,你的数据都有被泄露的风险,强烈建议使用系统自带的输入法。
手机是我们和互联网世界连接的入口之一,我们在选择自己的手机品牌的时候,其实已经将自己的信任交付出去了,这一份信任会让我们承担很大的信息泄露风险,但我们不得不信任,只好选择我们认为的,隐私安全做的更好的厂商,给自己一些安全感,这也是近年来苹果和华米OV都在往用户隐私方向发力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输入的每一个银行帐号,输入的每一个密码,记录的每一个生日,填过的每一份文件,输入法都了如指掌。这样的软件是能随便信任吗?所以我们不能主动增加风险,去使用第三方输入法。手机厂商不依靠输入法也可以掌握大量的用户数据,但是第三方输入法不一样,他们是要靠用户数据赚钱的。
不管是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还是讯飞输入法,他们在用户协议里都提到了:会用收集到的信息向用户提供定制内容,还能在用户使用其母公司旗下的相关服务的时候,展示个性化的内容或广告。这不就跟Facebook提供网络定向广告一个性质吗?要知道,Facebook可是靠这个赚了不少钱。
那么第三方输入法到底是怎么收集信息的呢?我们看看市场份额第一的搜狗输入法,都有哪些功能:整词输入、整句输入、行业词库、个性化词库、网络同步和个性皮肤,懂了,这些便捷输入功能,其实是在向用户索要网络权限,只要用户开放权限,数据就会被同步上传到软件开发者的云端服务器。这样的话,以后你只要在对话框输入产品关键字,开发者就可以知道你最近的购物倾向,并把你的购物倾向“共享”给网购平台,以便向你推送广告。


饶毅: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

作者:饶毅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来源:诗评万象(ID:spwx6868)

中国在古代到底有没有过科学?


第一点需要说明,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到明清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是误传。误传含有善意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国人希望中国强大,提出我们“古代行,现代不行”以鼓励自己。
这种的说法传给外国人,特别是由英国的李约瑟再用英文说一遍以后“出口转内销”,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这是在我国普遍自信比较低的时代诞生的一个迷思。
这一说法违反基本事实。中国在古代有没有过科学?有,但很弱,而且特别缺乏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有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接近实用和实用的,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
以古希腊为重要起源的科学,经欧洲传入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回西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极少参与。看过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就系统性、深刻性、准确性而言,会感慨两百年前的中国是否达到西方科学两千多年前的程度?
中国传统在科学方面不如西方,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而是我们的智力主要没用于自然科学。我们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诗歌,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是比英文的诗歌要美很多,包括结构上的巧妙。在两千多年前、甚至一千年前,很难看出选择科学、还是人文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最近几百年,人类才认识到自然科学传统的巨大意义。
我们的文化对真理的追求相当弱,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也是相当差。不仅以前差,现在恐怕还是不能盲目乐观。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短板,今天可能不仅影响我们的科学技术,而且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

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很短?

我们的科学主要是从国外、特别是西方引进,西学东渐最初很慢。几百年前一般人包括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科学的意义。
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而用科学技术来向我们展示西方文化,用科学技术作为例子,而中国人还称之为“奇技淫巧”。
当时只有很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时候,深刻地体会到西方的科学很强,而且远优于我们,但中国人普遍不了解。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中国才有共识: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如人,而科技对国家整体发展很重要。
此后,我们引进科学的速度加快,同时我们国家小学、中学、大学逐渐普遍采用西方模式,替代了中国原来以文科为主的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逐渐建立,西方的理科教育引进中国。理工科大面积引进西方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迄今绝大部分的中小学和大学的理工科教材,以西方科学的体系和成就为内容,教科书以翻译西方的教科书为主,有少数编译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说法。偶尔出现过中国写书西方用的情况。
1940年代,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李景钧教授,用英文撰写《群体遗传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50年代初,因为李森科主义在中国流行,李景钧被迫离国出走,通过香港转至美国,在美国重新出版了这本书,且再版几次,成为全世界的群体遗传学教科书。当然,李景钧在北大写书的内容仍为西方科学成果。
1949年以前中国条件很差、科学研究规模小。我们经常讲西南联大或北平协和医学院,她们确实在一些学科取得了重要成就,程度相当高,有可能清华大学数学系同时拥有陈省身和华罗庚的时候,是迄今为止我国数学离世界数学高峰最近的时候。当然今天中国的数学做得好的人比那时多,但要超过陈省身和华罗庚这样的组合,恐怕今天尚不敢确定,以后应该会出现。
协和医学院在1920、1930年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做得非常好。协和医学院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建立,且非教会学校。建校原则要求研究、教学和医疗服务,三头并进。这种方针和政策在当时是很独特的。1920年代的中国,相当多的人饭都吃不饱,协和医学院居然要研究、教学、医疗并重,且研究做得非常好。
我最近看到有一个例子,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微生物学家——谢和平,他在北平做的研究工作、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在微生物方面,以后几十年协和医学院其他人全部加起来,可能也不如他当时的工作。
国民政府主要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一方面经费有限,另外一方面,中央研究院和北京的北平研究院在建立以后不久,特别是当其房子建好不久,抗战就开始了,投入后得到的回报有限。当时做科学的人少、规模小,谈不上蓬勃发展。
1949年以前,除了国家内忧外患、经济情况不能支持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并不很喜欢自然科学,中国人真正愿意学自然科学的很少。北京大学生物系在创办的前几年,一共只有三个学生,其中之一是现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家郝柏林的父亲郝景盛。其他学科比生物可能好一些,但好不了很多,学科学的学生人数相当少。
从1949年到也许是2000年左右的50年间,因为不敢做官发财,中国人愿意做自然科学的较多,也许是中国历史上不仅空前、还绝后的对科学兴趣最高的年代。但是,中国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支持大规模的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与民国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有承接关系,带动中国科学。曾定位科学院做研究,高校做教育,出现争议。热情最高的年代经费局限,两弹一星以及相关的学科得到支持。在非军事目的的科学方面,投入有限。生物学方面,1950后期到1960年代中期,胰岛素的工作做得很漂亮。
袁隆平作为个人,在农业研究方面获得突出成就。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于协和医院,他的出生证现在还存有,有他的小脚丫,更有趣的是负责的医生是林巧稚,所以袁隆平远非一般人误认为有农民背景,而是民国政府的官二代,他报考重庆的大学也是因为那时重庆是“国统区”。袁隆平一个人开始做研究,后来才得到支持。他做科研从1956年开始、研究水稻从1960年开始、杂交水稻是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成功是1974年。
2015年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参加的523计划,早期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参加,以后主要直接主持的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卫生部为行政主管,协调全国多个单位。屠呦呦这一辈人的老师主要是西方留学生。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在青蒿素方面做得很漂亮,她获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去世之后,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他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1970年代中晚期很多年轻人投身科学技术与那时风气分不开。不过很快大家意识到中国科学技术与西方有很大差别,很多人出国留学。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虽然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但出国造成了中国国内自然科学人才的缺乏,虽然有少部分人回国、还有更少部分人在中国也做了重要工作,但留学对中国国内科学技术在短时间造成的直接问题是负面为主,长期也许还是带来了更多正面。
中国投入自然科学的经费直到90年代都非常有限。经费的增加主要是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联合清华大学向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所谓“985”计划,而同期中国科学院向国家提出“知识创新计划”。两个计划为高校和科学院带来了新的资源。但1998年高校和科学院都不清楚支持能持续多久,当时主要目的是救穷救急。
985和知识创新计划到2003年得以延续第二期,大家也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持续,所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能够真正、而非口头上考虑如何发展科学。在之前都是某个特殊计划按某个当时的情况投入,而2003年以后大家共同认识到中国可以稳定地发展科学,真正能摆脱当时的问题,用心思来想发展,如果说主要是这十几年,也有一定的道理。
了解科学在中国的历程,虽然可以算100多年,但很多人有共识可以安心考虑发展只有十几年。

华人群体盛行实用主义

是否我们就一定可以快速、长期、稳定的发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这样希望。希望与现实的距离与第三点有关:华人是一个盛行实用主义的群体,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而实用主义可能促进科学,也可能促退科学。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实用主义的口号,从1950年到2000年可能让较多人对科学技术感兴趣。但那50年的兴趣不是因为我们真正对真理有追求、对自然有好奇,而是1949年发现升官发财此路不通。
作为整体,我们中国很多人对科学感兴趣是因为实用主义。虽然当时口号也叫向科学进军,但恐怕实用才是中国人愿意做科学最大的原因。这个原因一旦消失,科学技术的人才就出现问题。
经济发展快的现在,升官发财再度成为中国人的追求。海外华人本质上也很实用主义。即使很多海外华人说不回国是因为在国内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比较差,影响孩子的教育。
但仔细看海外的华人,他们的第二代大部分人是学实用的职业,按当地赚钱为标准,其中学医算高尚的有道德的赚钱,从事忽悠行业的华人子弟比较普遍,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为职业的海外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比例相当低的,显示我们中国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实用主义。
即使有1950年到2000年左右50年的中国人表面对科学的较高兴趣,其实科学在中国、在华人里都相当弱,它没有成为文化。
今天我们既可以看到科学经费和其他的环境条件对中国发展科学是越来越好,同时我们要考虑缺乏对真理的追求、缺乏对自然的好奇的文化,实用主义对中国科学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幼稚的观点,认为莫言得文学奖、屠呦呦得医学奖是中国要井喷诺贝尔奖。我们做出的重要科学工作会与日俱增,但增加并非无限的,限制之一是我们科学人才越来越少。
条件的上升曲线和人才的下降曲线将决定我们中国科学最后的高度,不一定是不断上升,而可能出现平台,而平台的高度不一定能够达到我们希望的高度。
我们经常喜欢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我们当然希望是这样,我特别希望是这样,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学来衡量,那我们差得还是很远。
我们要证明自己有智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有相当多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证明我们是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而不是已经证明了、更不是举世公认。

中国未来需要自然科学

对任何一个大国来说,科学技术与国家的未来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密切相关的,英国的强盛、德国的崛起、美国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有很强的科学基础。
美国在19世纪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际为其科学做了很多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美国一批企业家推动、支持建立了美国现代的大学,这些大学在二十世纪起了很大作用。19世纪的哈佛、耶鲁在全世界无足轻重,因为当时它们并没有很强的科学基础。
美国在研究方面突出的是霍普金斯大学,它在19世纪成立以后,学习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有教学、有研究。
霍普金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培养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家,如遗传学的摩尔根是霍普金斯毕业生;卡耐基和梅隆支持大学,今天的卡耐基—梅隆是计算机很好的学校;美国的洛克菲勒出生中下阶层出身,他在每三个月只有25美元收入的时候就开始捐款,不是在有钱以后才捐、是在穷的时候就开始捐款。
他的捐款是很有特色的,效果非常好,他捐款资助的芝加哥大学,在经济学上是成就非凡。他捐款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现洛克菲勒大学)是一个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的学校。
这个学校今天只有70多个教授,一半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10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她的历史上出现过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工作。1944年提出的DNA是遗传物质,洛克菲勒还捐资成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美国还捐资成立黑人的女子学院,都很有远见,在很不同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战、二战让欧洲的科学技术人才流向美国,是美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此前美国大学的发展为接纳科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何况,犹太移民在美国发挥作用还需要他们在移民美国以后接受大学教育才具备以后的才华。
美国以国家经费支持科学研究是20世纪的事情。一方面是美国的军事相关的物理研究首先得到国家的支持,曼哈顿计划大大地影响了美国物质科学的发展。
而二战之后,特别是50年代受苏联卫星上天的刺激,美国国家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投入急速增加,其中生物医学研究的增加还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美国的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在五十年代初期经费很少,以后不断增加经费才成为今天年度经费超过三百亿美元的机构。
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可能迄今主要作用还是培养可以山寨国外成果的人员。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创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撑产业的不多。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科学技术支撑的原创性工作。如果我们的产出不能超过西方、不能超过美国,难以想象我们能单纯通过商业模式的变更或分配方式的技巧走到前列?

人家做发明、你来分配,天底下恐怕没有这般好事。只有产出强的时候,才有分配的主导权。而商业模式变化包括把一个商业渠道改成另外一个商业渠道,是左口袋与右口袋的关系,有时增加、有时不增加总量。一个大国分配方法、商业模式虽然重要,产出更重要、可能永远是最重要。而产出的领先必需科学和技术支撑的原创性成果。

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中国的未来有密切关系。如果国家没有措施,按目前的趋势我们的科学技术人才是令人担忧的,中国的前途也存在相当大的隐患,至少从与日俱减的自然科学人才来说。

我们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加上实用主义的文化,我们如何扭转科技人才质量下滑、人数减少,激励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人才加入科学技术,正面影响中国的未来,是很大的挑战。


如何与上司相处的十二条经验

记住核心原则,永远不要挑战权力,特别是直属上司,他有一万种方法收拾你。

1、服务从工作安排。领导安排的任务无条件执行,有人会说领导安排的任务确实有困难,这时可以沟通,为了完成任务还需要领导进行哪些帮助,但不要以困难为借口抵制领导的工作安排。就算领导是个猴子在那指挥,你也要听,也要服从,做为职业精神,服从性是第一位的,你的薪水大部分是付给你能服从领导安排的。真没能力完成要实事求是的说,如果领导坚持也要拼尽全力去做,公司很多事不是以完不完成,有没有结果来衡量的。

2、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工作都会定岗定责,一定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流程都定好的,日常你该完成的事还要由你的领导来督促你,在屁后催你。

3、让领导省心。不要惹事,不要出事,不要给部门找麻烦,不要自作主张,让你的领导省心,不要给你擦屁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服从分配安排,不要讨价还价。

4、主动积极反馈。领导安排任务了,执行周期比较长,你要定期汇报进度,不要等领导问你的时候你才说话,不要想着领导不问这事就混过去了。你混过去那些事,领导不是不想问,是因为不是核心任务,懒得理你,心里都给你记着账呢。任务到哪卡住了,非你原因,赶紧与领导沟通,让领导去协调,去找资源解决,不要闷头等着,你等的一定是一顿臭骂。

5、不需要拍马屁。明目张胆的拍马屁用处不算大。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非常享受恶俗马屁的人,你赶紧找下家,那一定是一个无能的傻X,你在他手下没什么发展的。真正有能力的领导是看不起拍马屁的人的,他们需要的是干将,把活干好就是对领导最大的尊重。也不需要特意送礼,特别不需要送贵重的礼物,没什么意义,合格的领导都不需要你那点东西,你觉得很贵重了,在别人眼里毛都不是,一般也不会收的。随手礼,家乡的土物产什么的,一些旅游的特色产品可以适当送一点,聊表心意。

6、该当枪的时候当枪。有些时候领导遇到困难了,需要一个枪出去挑事,只要不违反原则,不会影响你的岗位职责,是对公司有利的,你可以放心的给他当枪使。他可能不太好意思直接指使你去,这时你可以主动一点,这是一个良心账,他肯定不会白用你。如果一个部门需要枪的时候老板自己出去冲锋陷阵,这说明底下人太无能了。

7、该背锅的时候背锅。出了问题了,不涉及原则问题,领导让你把锅背了就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公司扣点钱,他肯定有办法给你找回来,别像个傻X一样,领导一说让你担点责任你就跳出来炸了,多么的幼稚。

8、平常心对待奖金分配。年终公司大称分金银了,以我的经验来说,就没有一个真分满意的,可能都觉得自己还应该多一点,他干的活不多怎么分多了,我干的多了怎么分的这少。别埋怨,领导在分赃的时候是会下很大功夫进行平衡的,奖金这玩意就是那么个意思吧。有时候你真的很有能力,但是这次分少了,没关系啊,下次调级的时候给你上一级什么都回来了,你要是为了一点奖金多少和领导闹别扭,那就是沙雕。

9、不要越级汇报。永远都向你的顶头上司汇报,其实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你的上司服务,其它人可以忽略,除非你的上司的实权被架空了。他只要没失权,你就不要越级汇报。

10、不要胳膊肘向外拐。在企业中人的都是有利害关系的,一定要把自己部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要不要胳膊肘向外拐,不要和外部门的人串通损害本部门的利益,这种内鬼被抓住,第一个弄死,不会给机会的。

11、专业能力过硬。你有点小问题小毛病领导可能还能忍耐,你没有专业能力,什么事都干不了,没价值领导是真的忍耐不了的。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你有专业能力,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呀。增强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独挡一面,哪个领导不爱呢?

12、不要阳奉阴违。不要觉得领导傻X,就你精明,我告诉你们,只要是你们领导就比你们牛逼。孟经理弱智不?实话讲,站在当时来看,他的综合能力还是要强过我的,至少在公司角度的组织管理上,他还能维持一个部门的运转,而当时让我上的话,我不行的。所以,太傻X的领导都比你精,你别想阳奉阴违,背后搞事,先死的一定是你,你那点小伎俩你的领导早就用过了,他能爬上去肯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如果真是一个硬扶上来的大领导亲信,你也斗不过他,除非你铁心了走人了。

2022/01/08

开车耗油的五个习惯

日常驾驶中,驾龄越久的老司机越会留意“油耗“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今年我们面对了一轮又一轮“油价”上调的情况下。
其实一些不好的驾驶习惯,会导致我们“油耗“升高,今天我们主要盘点了5个开车耗油的习惯,一起来看看吧(特别是新手要注意哟)。

1.长时间怠速

有的朋友习惯在长时间停车等人时也不熄火,或者在出发前让车子原地怠速热车超过1分钟。
殊不知,汽车发动机空转时也是会消耗燃油的,而一般汽车怠速运转1分钟以上所费的油,要比重新起动所费的油多,长时间怠速和怠速状态下运行空调尤其费油。
纠正方法:需要长时间停驶的话,建议不要怠速,最好熄火。停车时间超过1分钟,停车等人的情况,可熄火等待。

2.频繁变道超车

在行车过程中,有些车喜欢在车流中钻来钻去的,变道的时候必定频繁加速、减速,油耗也一定比匀速行驶时的油耗要高。
而且频繁变道使汽车曲线行驶,不仅使汽车的滚动阻力变大,还让行驶距离变长,同时这样做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纠正方法:应尽量避免无谓的频繁变道超车。

3.频繁急刹车

有些朋友开车时,总是和前车保持很短的间距,时不时就要踩刹车,随后又要加速跟上前车。其实频繁刹车也是会增加油耗的。这种驾驶习惯不但费油,而且在开车时精神会比较紧张,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纠正方法:跟车时,应保持较长的车间距,提前准确判断和处理路上的情况,避免紧急制动。另外,保持匀速行驶是最省油的,也可以避免频繁的踩刹车。

4.猛踩油门

很多小伙伴都非常享受猛踩油门带来的加速的快感,但不知这样做的时候,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
因为在猛踩油门时,发动机转速快速提升,汽油喷射量突然增加,从而导致汽油得不到充分燃烧,而这时的瞬间油耗会升高。此外,当你猛然收油时,汽车的发动机转速会因突然大幅降低,由此产生的牵阻力作用抵消一部分行驶惯性,造成能量损失。

纠正方法:我们在驾驶车辆时应当尽量避免猛踩油门,没必要为了那一时的快感和自己的钱包作对。

5.频繁启动

现在很多汽车上都有自动启停功能,现在城市里到处都是堵车,很多时候因为大家对于车距等判断失误,还有就是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汽车会频繁启动和刹车。这个时候不仅会增加油耗,还会损伤汽车部分零件的使用寿命,汽车电瓶易亏电等。
纠正方法:车主可以关闭自动启停按钮,不要频繁启动车辆。

《千万富翁保命手册 》之婚恋篇

男女通用,把文中男女性别对调即可,原理一致。

普通房子不需要太多安保。
但银行金库、公安派出所、法院却满是栏杆和安保。不同身份,不同对待。

财富层次上升以后,为人处事的方式必须改变!低段位的生存法则不适合高段位的生活环境。屌丝总觉得富人芥蒂深,是因为富人必须提高警惕自保,富人让人惦记的东西太多了。

低调、谦虚可不是什么美德,那都是为了保命才总结的生存经验 。

富人家族规矩多,是因为风险多。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本文只是写给富裕男,和男屌丝无关,请不要自作多情,若结婚时没1000万资产以上,不要自以为是富裕男。当然,你也可以参考,但不属于对你建议了,你自己看着办)


女方若真是大富豪家的独生女、真的收入和你相当,那么本文大多数条目可以忽略。

但你们知道,大多数情况不是上条那样,所以你们需要本保命手册。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各种女权绿茶婊、捞女仙人跳,会各种伪装挖空心思来找富男欺骗、坑害,翟欣欣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只是那个程序员苏享茂,被坑了两千多万之后,绝望跳楼了,临死之前还在自己开发的软件上,给几百上千万的用户弹窗爆遗书,才引起媒体重视,曝光出来了而已。

但即便这样显然骗局,留了遗书保留了证据,骗子至今还是逍遥法外。

而其他没出人命的,甚至不是明显骗局,就是靠着玩弄法律设局,敲诈男方,离婚分钱分房产的的,以及其他仙人跳式的敲诈,就更多了。


自己看新闻,婚前装作小绵羊,结婚之后逼着老公加名字,加了名字马上离婚要房产的

土豆网离婚案(几十亿美元的损失)、翟欣欣、王宝强这么多已经公布的案例,还不够让你们这些富男知道死字怎么写吗?


这些是名气太大、涉案金额太大的,才被媒体关注的,才会被报出来的。


其他无数类似案例,因为隐私和面子,考虑以后职业和生意发展(被自己爱人坑了,证明眼光不好,在生意场上会损失别人的信任感),当事人不愿意多说,根本不会报出来。

如果你熟悉离婚律师,会发现有海量,靠着婚姻骗钱的案例。

绿茶婊也许原本并不多,也许最多只有20%的女性会选择这条路线(渣男比例其实也差不多如此)。


但只要你是富人,那么这些跑来主动找你的女人,其中的绿茶婊的比例,几乎必然会远远超过20%,甚至可能98%都是来钓凯子的绿茶婊。(你问问女富二代,是不是也经常被软饭小狼狗骚扰)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富了,你遇到的情况就不再是常规情况了!

上海北京的普通男孩子,家产随便一套房子也近千万,也适用本原则。


如果你想要用"富人"这个优点,来吸引人,就必然会承受更大的风险,就要对自己提更高的能力要求。

所以,这篇文字,是让你保命

我非常熟悉女权婊们的套路,我深刻理解她们推动的每一条女权法律的实际目的,

我非常清楚她们表面的借口,以及背后实际利用法律来害人的方式。

她们当然是拿那些极少数,嫁给又渣又穷的男人,遭遇了不幸的案例,来做幌子。

(穷不一定渣,但穷和富里都确实有少部分确实渣,她们坏就坏在,拿概率很低的的例子,且专找穷且渣的案例,来渲染女性的悲惨遭遇,以个例来胁迫民意,逼迫法律进行修改,反而造成大多数守法的人更容易被法律坑害)

以下为具体方法论:
如果你觉得每一条看起来都不可理喻,那唯一的原因就是你还不够富有,或者说你新富而未经世事(爹的钱不算富)。

任何一个靠自我奋斗赚到千万以上的人,看到这些方法,都会明白背后的用意,只是很多人忙于事业,没有时间总结。

好的规则,是不伤害好的目标,却又精准阻拦住坏家伙。
1、不要拿结婚证


不要以为用婚前协议约定婚后收入各自所有,法律不会只是按照你们相处时间和生孩子的数量来判定你该给女方多少补偿的

别以为法律可以保护你

别以为法律能给你安全


婚前协议确实能降低很多风险,但依旧还有很多其他的风险等着你。


你结婚,对方就是家庭成员,对方可以用家暴来指控你,那时,你那些协议是否有效,是比较难说的,只要结婚,她可以说你欺骗和胁迫她签署的协议,那么协议不一定有效,而法定婚姻关系是有效,你认为结果会如何?

就算你公证了,她拿着家暴,再说你不公平协议,再以孩子应该归她,再以需要保障她和孩子以前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孩子的发展,你觉得法官在现在社会压力下,还会按照你约定的协议来吗?

如果你是名人,你承担的起这样的名誉损失吗?

(看看最近孟庭苇被她渣男老公威胁污蔑的案例)


你是不是以为你知道不应该家暴,认为你肯定不会家暴?

幼稚,是否家暴,不是由你说了算,而是绿茶婊说了算的,绿茶婊就是谋财的坏东西,她无数的办法刺激引发你家暴,你只要是正常人,不论男女在那些情况下都会想揍她。


好,就算假设你完全谦谦君子,如那个翟猩猩的那个自杀程序员那样,被家暴都不还手的,难道就不能说你家暴了?翟猩猩没说他家暴吗?


和你撕扯,你不还手,转身回去躲房间里报警,说你打他了,警察来之前她先自己抽自己一顿耳光,见了警察还说你长期言语暴力、冷暴力,要求警察必须记录你家暴,你猜警察会不会记录你家暴?

你是不是以为警察还会跑去刑侦,去鉴定伤是不是你弄的?

和你撕扯了,在你身上留点伤痕,你说说看,怎么能鉴定说你绝对没有暴力?

那是不可能鉴定你清白的。必然会给你做记录。


只要有报警家暴的记录,离婚时,呵呵,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再次强调,你是否家暴,不是由你说了算的,而是绿茶婊说了算的。

不结婚的同居,也被绿茶婊们以家人圈入了。


家暴法律存在,就是为了分钱的。

否则,若有伤害,按陌生人对待就好了,为什么要算家暴?

同居女友为什么也要按家暴处理?

家暴到底该是被宽松待还是严格对待?如果是严格对待,为什么不能按对陌生人暴力伤害那样依法对待?

为什么要额外搞个"反家暴法"?

任何家暴都按打陌生人对待,只要暴力伤害,都按照标准依法处理就好了,该判刑判刑该罚款罚款。


左派就是各种混淆,扯虎皮拉大旗,把好的坏的都打包成一团,然后用对付坏人的方法去利用法律对付好人。

所以最安全的方式是不结婚不同居,这样就不是家庭共同居住的成员了,这是最安全的。

除非比较熟悉她性格,有了共同子女后,确定对方不是为了捞钱牟利而靠近你,不是无耻愚蠢的人,那基本可以放心同居了。

哪怕这样,还是会有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但也容易对付多了,毕竟大多数人不会像孟庭苇的老公那样拿自己孩子做筹码。

2、不要和不熟悉性格的女人发生关系,不触碰非同意做女友的人


(避免对方以强奸、猥亵为名来敲诈你)(主要是强奸,控诉威胁的很少,因为她们目的是要钱,只要谈了感情或者给了钱,很难被定猥亵,只要有男女有关系,公众也不会认为是猥亵,难以敲诈。但强奸就不同了,海量的女人在喊婚内也要对方同意才能发生性关系,不能强奸女友、甚至说不能强奸老婆,所以要避免被诬陷强奸,欧美有大量的这类案例)

甚至非公开(多人知道见证)的女友情况下,尽量避免和对方同居一室,避免对方单独坐你的车。


对方确实有体面职业的可以单独坐车,那样因为坐车而诬陷你的概率会小很多。


多人同一车当然没问题,绿茶婊很难找到同盟(只有其父母愿意帮她,其他闺蜜和奸夫比较少,因为她们不擅长于人长期合作,都容易败露,除非你太肥,值得一群人下全套搞仙人跳,否则一般不需要担心其父母之外的团伙一起坐车里陷害你这种小概率问题)

需要预防被陷害猥亵的,主要是一些官员、学者教授、大企业高管之类的男,而私人老板不需要太担心。要避免与女人单独私密小空间相处,特别是自己的女下属,一定要远离。

否则很容易招来绿茶婊陷害,她可以陷害你来牟利,这概率非常高。

甚至会有你的竞争对手,买通你的下属来诬陷你。

(比如最新的美国大法官被大学女教授诬陷的事情)

对于预防被诬陷强奸
签《同意性关系声明》是最好的(几乎是NBA球员出去浪的时候标配文件了,他们的经纪人会提前在酒店公共场合和女方签好,才会允许球星进酒店房间寻欢作乐)。

当然你若要拍视频也能证明非强奸,也行,视频里你们两个一起对着镜头说一些同意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话,以证明对方知道且同意你在录像

但你若不告诉对方,你一旦被诬陷强奸,被诬陷后你再拿出视频来证明,那样你就变成变态男,视频不能作为法律证据你清白。

此外,你若不告诉对方,作为一个好男人,你拍视频合适吗?
所以提前签声明几乎是唯一好方案,能提前几天在公共场合监控下签署好最好,如果时间不足,不能提前几天,那么提前几小时在公共场合监控下签署后也行,不要急。

普通人没必要如此顾虑,但大富招贼,需要如此。


对家里确实有几千万的富家女,或者自己年薪大几百万的女人,或者真的是温柔贤惠超级大美女,也一般不必要如此,她们有足够的名誉来担保自己不会这样坑你。

你若花费几个月和穷女慢慢了解,经过充分观察,充分熟悉其性格后才在一起的,那大多也可以不签,但签了更好。


而大富男通常没有这么多时间慢慢如此,效率太低,太慢,富男日理万机,根本耗不起时间。

特别提醒,越是没正当工作的女生,越穷家庭的女,其社交圈子越复杂,越容易近墨者黑,

没有正当工作而有很多时间玩乐女生,圈子里多是绿茶婊和女权主义者。

他们会学到很多绿茶婊的套路,自身越容易有问题,

对这类女生,要格外小心。

3、为什么你遇到的绝大部分都有问题?


大多数女人都是好的,基本不会陷害你的(除非她们认为你在害她),但你需要提防那20%的女人,那20%会为了钱财或其他目的,欺骗和陷害你。

而且她们会到处找目标,主动套近乎,这20%实际出现在你面前的频率,会比普通女生大十几倍,那么体现在结果上,就是【95%以上找你的女人都是别有用心的】。


就好像优秀人才投三五次简历就被好企业招入了,而劣质的人老是没人要,他们每人会投100倍数量的简历,那么你看见的简历当然99%以上都是劣质人的,连普通人才都不是。

4、绝对不要用钱来讨好人


好人是不重视小恩小惠的,也不重视你的殷勤讨好。


而在乎你是否真诚对待她,是否当一个长期稳定组织的自己人(好员工对老板、好女人对男人都是如此,重视你是否真诚,而不是重视给钱讨好)。


用钱只会让你根本分辨不出谁是真认同你信任你,谁是因为钱而伪装的。

对女人和对员工,都应该是【正常对待】。
例如你怎么对待你家人,你就怎么对待你女友,不要额外讨好,不要做舔狗。

额外的讨好都难以持久,本质上也是一种欺骗。
额外的讨好都难以持久,本质上也是一种欺骗。

额外的讨好都难以持久,本质上也是一种欺骗。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态度也不要殷勤,态度殷勤,是短择泡妞男的手段,是PUA的套路,不要像他们那样。那样女人也不会分辨谁是泡妞谁是真诚长期择偶了。


正常男女应该是两情相悦,都没太喜欢,但都比较喜欢,任何一方都不会殷勤讨好对方。

除了夫妻人伦情况外,感情类似亲兄妹那样对待是最稳固的。

5、没生孩子前,不要给大额财物,除非是真治病救人。

富余男给平民女,平时零花钱每月一两万足以,再多可能是害人。

每月一两万零花钱,好女生不会觉得对她不好的,毕竟没结婚没孩子。

而急着捞钱的女人会沉不住气,会作闹,能让你方便识别,避开祸患。

有孩子后,可以宽松点,但还是不要挥霍,需要正经积极生活,骄奢淫逸不好。

若真治病救人的,可以自己亲自去医院刷卡,不要给钱过手。

6、温柔贤惠厚道的好女很难得,遇到了好好对待,

特别是有孩子后,有孩子后就有了血缘联系,这辈子都分不开的。(自己验证好孩子是否真是自己的)。


富男每次找新女,都是冒不小的风险的,要警惕,事业更要紧,

7、王思聪为什么不必要太担心被陷害强奸?


他经验丰富,也几乎只找7.5分以上的女声,这些女生靠自身条件捞钱就足够花销了,没必要以强奸为名额外坑钱。

王思聪本身也是花花公子的人设,本身早宣布不婚,不太担心名誉诽谤,和已婚男或企业家不同。


王健林也和互联网老实宅男老板不同,人家东北混起来的超级地产老板。就好像没人去诬陷黑社会强奸那样。王健林不是黑社会,但他家业太大了,那种关系行业的超级大老板,非常规的能力实力,也是强过普通黑社会的。平常人惹他都是找死,牛人也不会去惹他,合作还来不及呢。


王思聪又没上市,不存在股价损失,也没有啥单位或前途因素好去威胁他的名誉,所以绿茶捞女,难以以此胁迫他。


(一旦你可以被威胁,就给了捞女们额外低风险获得大利益的机会,会吸引绿茶婊,绿茶婊也不想轻易动用强奸报警,毕竟有败露风险,也容易毁自己,而且这种生意只能做一次,不可能三番两次的被不同人强奸吧?因此她们会权衡对比,为比较安全而大利益的去冒险,只会盯着大土豪)

8、什么情况下容易被陷害强奸


原因一:报复、


绿茶婊想嫁你过好生活,但被你发现她伪装小绵羊,过一年半载后被识破了,你要分,她不甘心沉没成本,她就会认为被你玩弄了,认为自己吃大亏了,就要报复你。

原因二:仙人跳


被其他想捞钱的人团伙指使,有些是预谋的,有些是原因一的某阶段后,被闺蜜或父母教唆,后来产生的。


原因三:避你的追究

骗钱捞钱之后,挥霍败露,怕你追究,主动反咬你一口,倒打一耙

原因四:女学生为拿文凭

为了保研,找导师碰瓷,或学传媒的女下属,为出名炒作碰瓷男上司。

9、安全成本

有人会说,你提防这么多,累不累啊?

任何安全提高,都必然带来成本提高, 穷人不太需要担心,但富人必须担心,养成良好习惯,其实一点都不累,反倒反而如工作那样,很有意思

这些安全防范,并不会实际伤害正常女人,虽然刚开始女生会难以理解或担心,但你也正好借此去识别那些真心欣赏、真喜欢你的人 。

女人追求真爱是宁可"发疯"的,你真诚对待,条件又好,单纯好女人是愿意理解你接受你的,反正她们目的不是要从你这里拿走钱,而是找配得上她,而生活未来不艰苦,真诚对待她的。

她也不是经常能遇到未婚的真诚富男,签自愿性关系声明也不是实际危害。

她结婚也不是为捞钱走,你可以平时承担各正常消费,可以怀孩子后给一些钱让其放心。

好女人不是用婚姻赚钱,而是【不要被骗】,那么你真未婚,真条件好,真和她生孩子,相处和谐,承担生活费,她不会认为被骗的。

牙尖嘴利满口道理,实际心里想要捞钱的女人,早点分。

再次强调,虽然大部分女是正经好女,但当你发财之后,你遇到的99%女都会是那样的渣女女权婊的,道理上面说了,自己想,自己推算。

富男每月花到没生孩子的女人身上的钱,除吃住交通外,最好不要超过每月2万,否则招贼、危险。

不要以为你花钱多就是真爱,是你有能力,那是你愚蠢而已,钱多大爱可以捐,捐给陌生人也比挥霍讨好没和你生孩子的女人强。

温柔贤惠厚道的自己儿子他妈例外,那是自家人,不挥霍正常生活,只要不缺钱,该花多少都可以花。

智慧的人,对不同的人是合理区别对待,亲疏有别

愚蠢的人,才是对好人苛刻,对熟人和陌生人都平等。

女生看了之后应该怎么做?大道至简。

富人的选择比穷人多,选择权在他那里而不在穷人这,

因此,他选择你,而没选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他没必要占你便宜,他只是想自保而已。

所以请给他可预测的安全感。不要欺骗,

心里想什么,想要什么,请直接说。他想给你,就会给你,他不给你,就是不想给你,你不可以抢。

感情也好,工作也好,和强者打交道,诚实就是最有效的沟通。

最后,如果你是亿万富翁,千万不要犯刘强东那样的错误。

2022/01/07

一无是处,找什么特长

年轻人是不能做职业规划的,只能做技能规划。

国内的职业规划和其它各种实用知识比如健身营养等等,都是无脑抄国外的。土壤国情不一样自然就会导致很多不适合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国内外的职业规划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外的职业规划老师喜欢搞各种心理量表人格测试,什么大五人格,MBTI测试,各种职业测算题,做出结果,结论就一个,这个世界上没有毫无优点的人,你只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ok了。这不瞎扯淡么?

国内年轻人的诉求本质上都是成功学,没有一个会乐意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但是工资很低毫无发展的工作,他们想要追求的,就是远大前程。职业规划对他们来说的唯一意义和目的,就是远大前程。
而且按照国外职业规划和人格测试的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你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但很不幸的是,根据我接触到的大量案例来看: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人是一无是处的。而且不是少数人,而是绝大部分人,就是一!无!是!处!
这个好像算是应试教育的锅,但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人,就连应试教育考试他都不擅长,毕竟绝大部分人考不上名牌大学,考不上清华北大。
有个清华的学生经常退学回高三复读,去当地的私立学校,学校老板每年给他100万奖金,只要他能再考上清华就行,他就这么复读参加考试了5年,每年都能考上清华,然后再退学,再回来复读——这样的新闻都不止一起了。

很多人觉得社会很复杂,职场很恐怖,工作很艰难,自己什么都不会,就只是会读书考试在学校。每次遇到这种案例我都觉得很可笑,你说你只会读书考试,可你那个真的叫会么?你那真的叫精通擅长么?你有新闻里的案例,能用考试这个技能养活自己么?
完全不能。经常这么说的人,一般就连二战考研都考不上。那叫什么擅长?

换言之,绝大部分人,包括做题考试在内,他没有任何一项技能是擅长的。一无是处的人,拿个屁去搞什么职业规划啊!
他最要紧的第一步,当然是要去规划自己的技能。
没有能力,要培养能力;
没有优点,要培养优点;
没有特长,要培养特长。

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寻找自己的能力,
没有优点,去寻找自己的优点,
没有特长,去寻找自己的特长。

一旦你信了老外的职业规划人格测试这种政治正确的鬼话,你的人生必然会走向极大的误区。比如我亲戚里的晚辈,有好几个这种状况——毕业5年了,平均6个月就换一次工作;没有一次稳定的,没有一个把工作做的好的,永远都在抱怨,永远都在不满,同时还非常惆怅纠结,觉得自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不还是《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逃避脚踏实地的艰苦工作和枯燥,不肯努力,又要逃避自己其实没有天赋是个废物的事实,让自己产生一些美好的存在感和优越感:

我不是废物,我不是没有才能,我有天赋,我有才能,我是人才。我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暂时没找到自己的兴趣,暂时没找到自己的特长。只要我找到了,立刻就起飞了,立刻就一飞冲天了,立刻就一鸣惊人了。

这可能吗?即便是有天赋有特长的人,他们也需要经过漫长而痛苦的长期枯燥努力的过程,才能开花结果。不存在只要找到天赋特长,立刻就起飞的情况。
因为你的特长只是对你而言,对社会而言它不一定是特长,比如有的10岁小孩擅长下围棋,你不可能认为他找到了这个天赋,立刻就能打败柯洁成为世界冠军吧?

他还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漫长的努力过程。
职场、工作、赚钱、成功没有围棋比赛那么残酷激烈,但一样也需要过程的,我自己天赋一般般,但我认识很多天赋很好的人,他们也都是从几千块薪水慢慢做起,毕业后都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慢慢升迁,才能达到一个年薪百万数百万的水平。

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立刻就稳了,哪有这种好事。

你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寻找,而是培养。认清自己一无是处的事实,接纳自己,不要再有虚妄的假象,不要自欺欺人。踏踏实实的从头开始培养自己,做好手头工作,比什么都强。

专业对口重要吗

如果你想毁掉自己的工作、事业、收入、财富,乃至人生,那么追求专业对口,就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想,那么就千万不能追求专业对口。

追求专业对口的人,一般会有两种想法:
1,工作不对口,那大学白读了。
这个在经济学上讲,叫典型的「沉没成本」心理。而有关沉没成本,经济学也彻底定性了:只要你以沉没成本为重点来思考分析问题,那么你做出的决策就一定是不理性的。
理性的人从不考虑沉没成本,而是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这是因为沉没成本是典型的完全无收益成本,没有收益的事情还在不断的投入,只会让自己的沉没成本变的越来越大,在专业对口这个问题上,甚至会达到毁掉自己整个人生的程度。

理性思维的特点,就是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所谓的边际就是新增,即我面临的职业选择有哪些、他们有哪些收益,为了达到这些收益、我应该多付出些什么。
一旦思考边际收益和成本,专业就会被你忘掉,你就会开始思考如何根据工作和前景来调整自己。

2,专业不对口,转行时候不一定会收你,应聘时候竞争力会比较弱。
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懂学校,但不懂商业。商业工作,有什么专业要求吗?
传统老三样:销售,营销,商务。这些技巧是学校专业能教给你的吗?除了市场有对应专业,销售和商务有对应专业吗?恐怕没有。

哪怕有对应专业的市场部,市场专业的人也并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学校教的那些工作中用不到。

然后是支持性部门:IT 法务 财务 HR 行政
HR和行政也没有什么专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具备特别优势,IT法务财务这些确实有专业要求,但也有大量实践案例证明靠自学的人,水平不一定比本专业的人低。

大学生的问题在于,他们真的实在是太懂学校,太懂专业了。而一些所谓的大V,导师出来告诫他们找工作不能执着专业对口,要他们改变思维,给出来的往往是鸡汤,谈什么目标,决策,领导力,能力陷阱,思维,认知,思考模式。这些东西确实有用,但完全没有说服力,且对学生完全没有任何帮助。

真正最重要的,是企业内部架构,职位分布,职位要求分析,以及求职技能。这些是现实中存在的真实信息,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技能,和学校的专业分布一样。这些是鸡汤没办法给到,更没办法解决的。

找工作专业不对口,不是说你改变思维跳出能力陷阱培养领导力就ok的。这么想没任何用。

找工作专业不对口,是个实实在在可见的问题:
1,行业有哪些,无专业门槛容易转行前景又还不错的行业有哪些?
2,行业内的大小公司有哪些?
3,公司内岗位的分布,内部架构什么样?
4,岗位的日常工作和能力要求是什么?
5,求职渠道有哪些?
6,求职技能怎么提升?

改变思维跳出能力陷阱扩展视野格局,能解决上述问题吗?多搜索,多看招聘信息,多提升求职技能,才是正途啊。

2022/01/06

低脂不减肥

国内的营养理念和减肥理念,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低脂饮食,凡是减肥的方法,几乎一律都是低脂。
吃脂肪长脂肪,这是非常落后的一个理念,甚至国内的明星都还在宣扬低脂。因为我们知道,国内的明星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毕竟高考300来分,四舍五入约等于文盲。

低脂饮食的结果,就是短期内立竿见影,你会在最初的一周内迅速掉体重。但是,它也用一周的时间,让你的身体,更依赖于糖原供能,脂肪代谢的能力越来越差,自然选择,用进废退嘛。

结果,就是,你确实减肥效果很好,但是你囤积脂肪的能力却越来越强,只是暂时还没有那么多的材料供它囤积,你的身体默认为,你在经历一个饥荒期,所以明星们对碳水深恶痛绝,吃一口都会吐掉。

你不要相信任何明星的狂吃人设,那都是人设,一口都不会吃的,这种减肥方式,如果你长期坚持,没有问题的,但一旦开始正常饮食,就非常容易反弹,因为你身体默认你度过了饥荒期,它要开始为你经历下一个饥荒期备战了,备战的方式就是为你囤积脂肪。。。。。

明星们这样玩可以,毕竟动不动上千万的广告合同等着,但是普通人这么玩,不是不可以,没必要,收益太低了。

所以,正常人要形成脂肪的代谢机制,这就是所谓的易瘦体质,不仅不能不吃脂肪,反而要多吃脂肪,多吃优质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让身体习惯脂肪的代谢。

所以,不是吃脂肪长脂肪,而是吃脂肪才能减脂肪。

面试中如何给领导和老板画饼

行规和例外

行规是业内默认的规矩,但这个规矩叫次要矛盾。例外是你个人能够达成的高度,这个叫主要矛盾。
比如寒门难出贵子,社会注定没有机会了。可你就是想生活的好,就是想要出人头地。怎么办?这时候别人怎么样,社会怎么样,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怎么样。你的能力,努力,智慧,就是主要矛盾。
举个例子:跳槽谈薪水,一般都是涨薪在20-30%以内。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真的只能这样?我可不可以说高一点?注意,在这个时候:行规如何,你的期望值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能证明自己值那么多钱。主要矛盾在这里。
你得在面试的时候论证,自己就配得上这个钱。

怎么论证?你在过去的工作,做成了多少项目,这些项目值多少钱,给公司带来了多少的回报,业内做这些项目的人,一般是多少钱,你比他们强在哪里。进入新工作,你会如何规划工作,预期能完成哪些工作。所以你值这些钱。
这个才是主要矛盾。这也是企业思维,老板思维,甲方思维。

老板给你画大饼,不都是这么画的么?公司去年赚多少钱,前年赚多少钱,按照这个幅度,今年,明年,会赚多少钱。我们很有前途,你就应该来我们公司。虽然你现在工资低,但按照公司的增长,未来完全没问题。

既然老板能这么画大饼,为啥你不用反过来用这样的逻辑和话术,对企业画大饼呢?我过去如何,未来可以如何,预期能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我证明了自己,所以我值这个钱。
如果你发现自己画不了大饼,那显然就是能力不足,就得努力提升了。你看,这是个话术问题,也是个实际问题,更是个实力问题,唯独不是一个想法和期望值的问题。

生活简单一点好

复杂的人永远无法成功,复杂的生活,永远无法成功。

老子讲——清净无为。无为的意思不是什么事都不用干——然后躺平。无为的意思是不该干的事情一件都不要干,只做该干的事情。简单理解就是——保持简单,简单生活,简单做人,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其他事情降到最低——否则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江西有一个葛仙山,上面有一个三净水——这个山也是一个道家和佛家一起的山。三净水净的是什么——口净手净和心净。
口净就是要尊重有智慧的人,手净就是不要带太多东西,心净就是要虔诚。
口净不是说不能说脏话,这不叫口净。很多人以为不说脏字就是有素质——穷人的社会规制。其实有钱人都说脏话。口净是要尊重比你地位高的人,要尊重有智慧的人,要分人的。
手净就是不要带一大堆金链子,不要炫富,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太复杂,不要没用的东西一会去买这个一会去买那个,把自己的精力消耗进去。那样既会引起别人的歹心,也会拖累你的生活。
心净就是,你不能花100块钱求一个佛,然后向佛许愿让我孩子考上清华吧。让我中500万吧。这就是心不净——总想付出的更少,获得的更多。没有慧根。
这3点——99%的人都做不到。

手净还有一点——就是要重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我每次写作之前,必须刷牙洗澡,然后写东西的时候,绝对不能吃东西,一会去吃这个,一会去吃那个,我们家买的零食,基本上都是买完了半年一个都没吃过期了。后来就不买了。因为对我来说这个零食不仅无法让我快乐——还会让我痛苦。

说白了——就是要保持简单。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太复杂了。
大多数人之所以一事无成——不是因为他们的事情做少了——而是因为他们没用的事情做的太多了,有用的事情做的太少了。他们总想在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结果是他们的生活一团糟。
这就跟穷人旅游一样——穷人旅游,总是告诉自己,我可能这辈子就来一次,然后3天时间,15个景点,一天5个,非要全部看完。啪啪啪的拍照,结果哪个都没看好,哪个都是走马观花,哪个都没真正的和当地人交流过,更没有见到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穷人旅游都这样。

但是你看王健林出差,他去过的地方肯定比普通人多,但是去了就是见当地的领导和富商,去了就是做生意的,然后当地安排哪个去哪个,安排的肯定是最精华的,最重要的,其他的就不去了,没时间。其实真正的有钱人去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
就算没有王健林这么有钱,去一个地方,看看精华,在精华的地方多呆点时间,和当地人交流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特产,了解一下他们的文化,看看有没有什么商机。就可以了。

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复杂。
一会要买这个,一会要买那个,一会要吃个苹果,一会要去健身房呆一会,一会要去参加一个聚会,一会要去旅游一下。所以别看他们已经30岁40岁了——他们的生活是碎片化的。他们连每天连续3个小时认真真做事情的时间都没给自己留。

其实人的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
每天吃喝拉撒睡以后,还要开车坐地铁开没用的会,留给自己的时间可能也就是8个小时不到,实际上你们去看看职场上上班的人,一天上班8小时,有几个小时真的在高效的工作——能有3个小时吗?

我以前在国企上班,其实每天晚上才开始真正工作。上午晨会、项目回忆,下午精神宣贯、学习,晚上才工作。而且吃个饭墨迹2小时才回来工作。打工可以这么混,如果你自己创业呢?如果你自己做生意呢?你能这么混吗?不能啊。要死的啊。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创业的原因——因为他的一辈子,都是在为别人做事情,他已经习惯混了。等到他真的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他还是混。

你去仔细观察没有钱的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他压根就没给自己做事业留多少时间出来。而且每天就那么几个有限的做事情的时间,一会吃个苹果,一会看个电视,一会打个电话,一会跟朋友约周末去哪。全是这样的。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心力。
有钱的人的生活,可能在你看来很奢侈——但其实人家并不复杂——所有靠自己能力赚到钱的人的生活都非常简单。
人家虽然买豪宅,但这不代表人家的生活复杂——你虽然没钱买豪宅,但不代表你的生活简单。实际上很多自己创业成功的人买私人飞机,这只是人家钱够多了,为了提高出行效率,不想每次都去赶民航的飞机,买来工作用的。

王健林有私人飞机,说白了也是用的公司的账户买的,而且买过来了,说白了就是出差用的。王思聪把私人飞机当做旅游用的东西,王健林快70岁了,天天出差。王思聪的生活很复杂,王健林的生活很简单——就是出差,开会,布置任务,到处做生意。
王思聪一会去这旅游,一会泡那个妞,生活很复杂——那是因为王思聪是超级富二代,他的生活是有钱之后的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他爸快70岁了还跟一条老狗一样累死累活的到处出差。前段时间看短视频,王健林去了一趟拉萨,快70岁的人了,因为万达广场开业,跑过去出席——你说他不高反吗?他是去旅游的吗?

我经常朋友圈看到有人发这样的文字——保持简单!冲冲冲!说实话——保持简单的人,我见过的不多。冲冲冲的人,我见过的也不多。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都是——保持复杂!混混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