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

二三十岁应该读什么书?95%的人都不明白

原创: 南洋富商(@baozuitun)
2019/9/19

1
我主张少看书,没必要读大量的流行书和畅销书。
读很多畅销书是不会变聪明的。只有阅读门槛低的书才会畅销。你读畅销书,正如到健身房锻炼,却举一个300克的杠铃练肌肉。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欣赏流行乐不需要音乐修养门槛,也不需要思想底蕴门槛。
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他迎合平庸人群的阅读快感。一旦适应并且很享受这种阅读快感,你就无法深入阅读。


2
最值得看的书是专业手册。大多数叫handbook的书,都很优秀。
那些大部头,每一章都是由几个专家写的手册,代表这个行业目前的共识。
全面,权威,可靠,有用。手册提供这个领域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工程师按照手册设计计算。医生按照手册诊断治疗。
专业手册之所以权威,是因为它的内容成熟可靠。有些时髦青年喜欢追逐前沿,喜欢到果壳网看那些科普文章(其实不 过是新发表的国外论文的摘要简写版而已),更相信那些新进展。这是错误的。大多数的论文都是仅仅对某个假设设计实验,变量被严格控制下有显著性结论,当前在应用方面的价值,其实接近于零。
如果 因为看了几篇方舟子的科普文章,竟然不相信临床医生让你去验血,还跟医生说方舟子说过了感冒不用验血,那你 死了活该。


3
在阅读专业手册前,需要一些预备知识。因为手册的作者假设你已经具备一系列的background,可以读懂这些手册。他 不会给你介绍太多背景知识,手册本来就不是科普读物。
打造知识背景的书,主要就是大学本科课本。
读大学学什么专业好?我认为没必要读那些酷炫的新型专业、交叉专业。那些最经典的传统专业就很好,往往比新兴学科更成熟。
大学期间有必要学很多刚出现的新知识么?没必要。
因为那些新知识,你有了大学本科背景知识后,基本上翻翻书就能看懂。
有些大学生会抱怨学校教的知识都是过时的知识。大多数老师懂得比你多,打造学科结构的都是真正的行业大腕。知识 是不是过时,他们比你清楚。你可能要工作十年以后才明白那些看起来古旧的基础知识才是真正坚硬的内核。


4
还有一种值得读的书,是开宗立派的书。
这些书或许在今天看来很多知识已经陈旧,很多观点被认为是错误的。
但是,它能开宗立派,意味着突破,意味着独立打造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这种人,都是大师。大师和常人的不同,在于创新和构建新体系的能力。
大多数人读书,只在脑袋里装一大堆的知识,却不会去梳理知识,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关联或互相矛盾的,也不知 道它们的适用领域和场景。
你看到有些人一会儿用自由主义来反驳你,一会儿用功利主义来反驳你,总能引经据典找出来源,却不能鉴别这些知识 是不同的体系。而他自己没有体系。
普通人读书多是没用的。他只能记住一堆知识点,在饭桌上展示他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更像一个电子实验室,什么 零件和仪器都有,可是却无法用这些零件做一个收音机出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读书仅仅是他的装饰品,正如女人的首饰和化妆。
他们读一大堆书,仅仅为了进入某个圈子,某个阶级,或逃避他的自卑感。


5
文艺书不宜多读。
文艺书的特点,是代入感很强,诱发心理体验。
说得好一点,是熏陶。说得不好听一点,是诱发和强化。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读一本文艺书都是对你心理的一次prime,改变你大脑神经的结构。
文艺的东西让你觉得很美。你若真能变得那么情怀满满倒也罢了,只是很多读书人骨子里还是那个势利的精致利己者。 这样的人会让人觉得恶心。
也有真文艺的人,文艺起来就成了废物。如果你真有了足够的文艺情怀,在这个世界上会活得挺艰难的。
适度读一点文艺书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让你偶尔刷新一下大脑。正如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里,经常让你看一张图片,再呈现一张杂乱无章的噪点图片来遮蔽。
正如吃多了各种杂味,用文艺的漱口水漱漱口。
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文艺青年,都是在脸上贴一层文艺的画皮。


6
有一种值得读的书叫情书。
情书最大的遗憾,是未必有人给你写。
发表的文字,大多数是给别人看的。私密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只有情书,是给那个独一无二的人看的,为那个独一 无二的人写的。
所以,情书的文字,情书的情感,都是独一无二的。
若能把情书记下来,装订成一本,带到棺材里,也是幸福的。
专注地对着另一个人倾诉,是需要天生契合的。只为那个人真情写作,那是极大的付出。
正因如此,一些女人尤其羡慕那些拥有过好情书的人。无论是王小波的李银河,还是沈从文的三三。
遗憾的是,那些书不是为你写的。对你而言,别人的情书只是文艺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