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在网络上有哪些误导人的观点?

本文已发过,还是有重发的必要。

误区1:网络上有很多干货。
真相:干货并没有那么干。

网络的主流人群都是普通人,这意味着他们缺乏对专业内容的判断能力。

普通人在评估文章是否有价值时,通常会采用以下几个标准:

1. 文章内容没有超出自身已知认知的50%

2. 文章核心思想与自身价值观相符

3. 内容中含有特定元素,如专业术语、外语、图标、数据、文献引用、权威人士言论引用等等

4.文章符合基本的逻辑(哪怕是诡辩)

所以能在大众中流行起来的,价值含量都不高,也就是科普水平的高低而已。

然而科普水平的价值,并不足以让你脱胎换骨般的提升自己。

而真正有价值的干货,其特征是:

1. 内容精炼、用词精准、传达信息无歧义

2. 内容完整、成体系化、结构逻辑严

3. 信息量过于庞大,以至于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接收

4. 信息标准化程度高,具备可复-制性、可实践性

5. 被运用实践后,可带来切实收益

这些干货的存在形式大致有四种:政府、企业内部资料,个人私密文档,学术论-文,教科书。

嗯,普通人这辈子容易接触到的也就是教科书了。

误区2:网络上大牛很多
真相:按照大牛的定义(年薪百万 or 正处级以上官员),大牛的收入、社交圈、生活方式都决定了能够频繁输出内容的大牛很少。

对于他们来说,收益太低。

就像是你无聊到蛋疼,也不会去摆地摊,或者和小学生分享你的人生经验。

网上最勤奋的那批「大牛」,往往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才会卖力输出内容。

需求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1. 钱:将获取到的流量(用户)变现

2. 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名气、影响力,通过话语权来提升身价

3. 虚荣:通过网络世界获得被认可、崇拜的快-感

4. 性:你懂的

5.崇高一些的虚荣:自恋,好为人师,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比如我)

这类人所能输出的内容最高也就是该领域的中等水平,一方面是自身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粉丝,比起把内容写高深,远不如把内容写的活泼有趣降低阅读成本收益高。

你觉得他们高不可攀,但现实中他们和你的区别可能仅仅是大家领域不同而已。

至于那些没谈过几次恋爱的感情博主,刚走出校门的职场专家,二十岁出头教你做人的人生导师……这里就不讨论了。

误区3:清华北大不难考,常春藤的学生玩命也能上
真相:能够考上清华北大乃至常春藤,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出身,占比大概能占到70%以上。

普通家庭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要低于0.07%。

如果有个抽签游戏告诉你其中-奖率是十万分之一,奖金是500万,抽一次10万元,最多抽3次,你愿意玩这个游戏吗?

误区4:如果你没有成功,说明你还不够勤奋
真相: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靠勤奋就能取得成功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之所以这个观点这么流行,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之外,再无别的资源,想要获得更多收益,只能通过压榨自己的劳动力。

普通人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运气,其次是出身与天赋,勤奋的影响因素可能连20%都不到。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多么多么自律,多么多么勤奋,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优秀出众,然后一堆人对其顶礼膜拜。

在我看来和农夫讨论皇帝用的金粪叉还是银粪叉一样滑稽可笑。

勤奋程度和你最后是否能取得成功,关联性并不大。

所以不要用努力来感动自己。

误区5:以你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
真相:恰恰相反,天赋决定了你的努力程度。

人们会更愿意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因为他们能花费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财富、认可、赞美等)。

而更高的收益则会强化他们的动力,使其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成本。

没人能说清自己的天赋到底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

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敏感,可以快速的进行心算,但你问他用了什么方法,他自己也不一定说的清楚。他在计算过程上的自我感受和你在计算1+1=2过程中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的计算量比你大上几百倍而已。

很多人都在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像武林秘籍一样的学习方法,只要采用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通过训练变得聪慧过人。

但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只能提升智力的下限,却无法突破上限。

当一名智力残疾的儿童问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变得和你一样聪明时,恐怕你很难给出答案。

误区6:我做到了,你也可以。
真相:「我做到了」只能证明这件事情成功的概率不为0,而这不代表别人也能成功。

通过个体或小样本,得出一个面向全体的结论,这是典型的错误分析。

比如读书无用论、清北博士也买不起房、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等等

最近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就是有人问「一个刚出生就被医院「判死刑」的婴儿值不值得倾家荡产去救?」

有个父亲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大意是讲自己也遇到类似的情况,最终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经过不懈的努力,小女孩健康茁壮的成长中。这位父亲在文中真情流露,并贴上了自己女儿的照片,令人十分动容。

但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一个被人赞扬的成功案例背后,可能有成百上千失败的案例在沉默。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都不一样,我们常说的可复制性也不过是概率大到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

像是汽车摇号每次有100能中30个人,大家肯定开心;但如果说去冒险100个人里面有30个人可以活着回来,那肯定没人愿意去。

幸存者偏差最大的误导之处就在于,它实在过于美好,过于令人神往,尤其是对于那些陷入困境、渴望改变的人来说,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会愿意去孤注一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决定就变成了0和100%之间的赌博。

然而,不是每次赌博失败,都可以重新来过的。

误区7:连身材都控制不了的人,也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真相:健身很好,但它的好处并不在于投资-回报率有多高,而是稳定。

换种说法就是属于低风险投资。

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新陈代谢下降,身材走样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健身固然是好事,但健身的投资-回报率并没有网络上吹嘘的那么高。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人注意到健身这件事情的隐性成本。

健身需要固定的时间、良好的作息、严格的饮食控制,相对应的就会牺牲工作、社交、学习的时间。

而这种隐-形成本是巨大的——人生是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初期微小的加速度都会对后面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每天忙碌奔波早出晚归的打工仔,想要维持好身材的成本远高于它所带来的收益——毕竟你的肌肉换不来升职加薪,换不来买房的无息贷款,也换不来孩子的奶粉钱。

健身是好事,但它绝不会让你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不要把健身当成改变命运的灵丹妙药,它真的做不到。

误区8:三观不合,就要撕逼
真相:「三观正」已经成为了完全的政-治正确,一旦被扣上三观不正的帽子,这个人基本等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三观不合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经常看到年轻人因为三观问题争吵的面红耳赤,搞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

然而三观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

好比说你的同事大男子主义,就想着以后生儿子,你看不惯和他吵了一架,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一个人的三观,是长达几十年,结合他的成长环境、性格、阅历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你和他争论一番就想改变他的观念,这怎么可能?

只要对方没有侵害他人的权益,没有犯法,那他的想法是自-由不受约束的,面对三观差异,更多的应该是求同存异,去包容理解,实在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少打交道就好。

日常生活中,尽量少提及政治、婚恋、宗教等话题,避免给自己找些不必要的麻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