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

学术出版物的格式(一)

0. 写在前面的话

科学研究的成果免不了要以某种出版物的形式展示。例如,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工作要印成一本书。就算只是一门课的讲义,用来发给学生,也需要注意基本上像一本书那样排版。新的研究成果要发表成论文,它也将会印在杂志和期刊上。学术会议上的口头演讲要制做幻灯片,学术会议里还有海报。以上这些场合都涉及到排版的知识。攻读研究生的过程本身就大量碰到这些锻炼机会,这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网上一搜,不管是中英文,都有大量针对学术需要的排版知识了。

但是我发现上述认识对学生真正获得相应的技能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首先是学生一开始并不意识到,这件事情需要花专门的时间去系统了解,总觉得边干边学就行了。但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活儿小难,大活大难。对于研究生来说,科学研究的每个环节对他来说都是新活儿,如果都“边干边学”,那么所有的小难大难累加起来将会形成高耸的学习门槛。

排版知识需要花专门的时间系统地了解……
或者,花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其次,就算学生希望专门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在大量的信息下无所适从。这里面有“排版”这个概念从纸媒时代、低分辨屏时代、再到高分辨屏时代的历史转换遗留下来的“审美原则模糊”。我们都知道,自媒体时代,网上的资料都是小编总结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真正的来自同一个人的,统一自洽的亲身体会是很少的。有的文章抄的是纸媒时代的,有则抄的是低分辨屏时代的,有些原则仍适用于当下,有些则不适用了。学生如果想要拥有这种分辨力,就不得不对每条说教都追究“知其然知然所以然”,以便能独立思考这些原则是否仍适用于自己。这将大大增加学习的工作量,令人望而却步。

再者,学术场合的排版面临的问题也不是简单排版问题。它涉及图、表、文字和数学公式的混排。数学推导有长有短,还有在行中(inline),还涉及中英混排。一些一般性的排版知识介绍,无法覆盖研究生直接面临的问题。

先从一个基本的矛盾出发:排版领域本身就因为上述的历史转换而处于激烈的变革当中,不可能要求科学研究者们都是排版学专家。那么现实的社会到底是怎么协调的呢?先了解这个,知道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自己义务,而哪些则没必要强求,能够先设定一个边界。

1. 《撰写规范》(style guides)

作为对上一段的问题的回答——《撰写规范》或者style guides代表着研究人员必须了解的排版学知识的最小范围。

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经历过本科学位论文的锻炼。一般学校会发布一个“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用这个关键词在网上搜索,能够找到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的版本。

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左边的导航视图展示了这类规范一般包括的部分内容。

这些“撰写规范”针对的是中文或中英混排的。英语论文方面,类似的资料叫style guide。投过稿的同学应该知道,每个期刊都会对稿件排版有相应的style guide或称guidelines。同学们应该有过照着这些style guide中的要求重复修改自己稿件的经历。

《撰写规范》或者style guides代表着研究人员必须了解的排版学知识的最小范围。

一些权威的出版社或出版期刊的学会的style guides已经成为经典,众所周知且被广泛采用。这些style guides的规定,也成了一种普适的规范。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一些来自学术前辈的关于排版上的说教,其实都可以追溯到这些style guides。但是,一般人口中说出的经典style guides,其实都各有侧重。例如,美联社的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P Stylebook)主要针对新闻媒体。源自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Chicago Manual of Style主要针对正式出版(为出版社所参考)。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主要在医学类论文的学术写作当中被大量参考。很多医学期刊并不为自己新订一个style guide,而是直接要求以某最新版的APA为准。微软发布的Microsoft Manual of Style,主要针对软件和网页的用户界面。

我所在的领域是物理学和化学交叉领域。更适用的是美国化学学会的ACS Style Guide和美国物理协会的APS Style Guide

这里提到的各种style guide,每套都是一本书,其中有一些的正版全文是需要收费的。既然我说这些style guides的内容代表着研究人员应该掌握的所有排版知识,那么就暗示着,了解排版需要花的时间无法也不该是碎片式的“边干边学”、“碰到再学”。

在这里插一句提醒。高校的针对中文论文的《撰写规范》,常常大量引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例如说,数字的规范“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单位1987年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凡是这种情况,读者理应去详细阅读所提到的规定;这些规定里的内容《撰写规范》里一般都不再复述。实际上绝大多数同学可能只按照《撰写规范》里讲了要求来进行修改,剩下的按照导师的要求改。更多情况可能交给打印店解决了。我比较赞同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自己全面了解,包括《撰写规范》中引用到的国家标准;另一个极端就是交给打印店,按照“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原则。所以,如果我指出了什么格式上的疑问,学生一问三不知,但能够确定说“这是打印店帮搞的”,我就不会纠结。未来的社会,只会分工越细;研究人员必须知道的专业外的排版知识,只会越来越少。

但我的当下建议仍然是,就算还不确定要投搞到哪个期刊,甚至根本不是在投稿,而是一般性地创建文档,我们也要养成重视排版的习惯。自己要有着一个“个人默认”的撰写规范,指导着自己创建出来的任何文本。你发给他人的任何非正式的东西,都是正式的、统一的、自洽的。一份“东西”在排版格式上的统一自洽,能增加对方对这份“东西”的信任和阅读的意愿。你的这种素养无形中增加你成功的机会。这个“个人默认”的撰写规范,就可以直接采用或继承上述的某一种,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由于上面介绍的任何一套style guide的内容都已经十分全面了。以下我只挂一漏万地提一些我想提的小要点。请各位首先做到详细学习上述的《撰写标准》和某一个style guide,不要懒惰地把你刷到的这篇或任何一篇“经验分享”当作主要学习资料。反过来,一篇只提几个具体问题的格式经验,对你的用处仍然是很大的。因为处理文本格式问题非常讲究“举一反三”。别人向你提了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类似的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哪些,你就都要列举过来,全文查改。如果没有“举一反三”的素质,那么论文格式的修改就会陷入“讲一个改一个”的无尽深渊当中。一个人能够从一个小问题“举一反三”的反应出其他类似问题的前提是,他已经首先了解“一共包括哪些方面”、“哪些问题属于哪些方面”。同学们更需要建立的是这个概念体系,而非死记硬背大量鸡毛蒜皮的“格式要求”。

如果没有“举一反三”的素质,那么论文格式的修改就会陷入“讲一个改一个”的无尽深渊当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