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进者而言,一定要有意识区分两种东西:"工具"和"作品"。
迷惑性最大的是读书和语言学习,读书是为了写书,语言辅佐创作。书评和翻译都是略高于工具的0.5作品。每一个素人都应该通过痛恨平庸去摆脱平庸,用自我精进去报复世界。
工具的底色是平庸。上班就是最大的平庸,上班是工具,工作不是,工作是作品。上班的作品含量太低,不要让写公众号、排版或高级服务感的那些事洗脑了,以为是作品。
作品的意思是,你死了之后,世人通过这个东西知道了你的独到贡献和来过。也就是说,一切工具目的必须为了作品。天才是缩短甚至跳过工具直接作品的人。
所以,没有超越不是天才。你必须非常"功利"地审视遭遇的一切并作出二元区分,工具和作品有时候用动词和形容词的形式迷惑你。从生成的角度,工具是无限的,作品是有限的,因为前者是除你之外的一切,后者只有你。从洞悟的角度,工具是有限的,作品是无限的。因为,给你提供火力支援的在当下永远是数量可知的,但你的输出变化潜力是无穷的。
启示来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缩短工具的路径,两手准备(两种通路)?
一,尽快建立自己的主题库(母题),然后与信息遭遇时你必须判断它们是否对你的主题有益处,然后用卡片笔记或费曼学习强悍概括汲取放入对应主题,巩固主题(这个阶段最流氓见效的方式是疯狂的主题阅读);
二,与任何信息的相逢都视作缘分,随机漫步的松弛,生成或颠覆你的主题。
当然,这两条也是一条,你会化境和通透,世界都是你的,都在为你服务,你从焦虑变得松盈。但这远远没有结束,主题离作品还有一段微妙的距离,中间隔了一个牛逼的东西叫"关键的真问题"。但核心永远是,你必须有"作品心"。这个意识要不断自我训练和强化成本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