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氛围里的父母,还有老师,乃至社会绝大部分普通人,都会认为:
沉重艰苦的做题,作业,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毅力;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不上心,不能坚持,缺乏毅力。
所以一定要拼命的投入,努力,死磨硬泡,把学习搞上去。一旦学习成绩不好,那么一定是因为你的态度不端正,不够努力,缺乏毅力,没有坚持。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坚持,毅力,决心,可以解决所有复杂的问题。农耕文明的特点的确是这样。但是有必要指出来的是:
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前,也就是农药,化肥,机械作业三大项普及前,中国人是普遍吃不饱肚子的,包括农民自己就吃不饱。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位居世界第一,但就是吃不饱。有了现代农业技术后,懒汉都能吃饱。
你看,事实就是,这个东西跟毅力,决心,态度,没什么关系,跟科技有关。但是,即便现代农业科技极其发达了,在我的老家九江,一大片肥沃的土地,绝大部分年轻人宁可去广东、江浙进厂打工,也不愿意在家种地。
为什么?收益太少。
回到读书这件事来说,读书的收益是什么?家长只能拿10年,15年以后得收益,来跟小孩讲人生大道理,希望孩子能懂事。
其实这种虚无缥缈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不能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因为这样他就失去了一个快乐的成年。
如果跟家长说,你现在辛苦工作20年,20年后,就有一个快乐的老年。家长自己会信吗?
大概率不会。太遥远,且不确定的未来收益,是无法激励任何一个人的。只能看短期,及时的收益。
短期收益是什么?约等于0
考试的收益是所有行为里,收益最差的。为什么?
考试只有考第一,前三,前五,才算有收益,有表扬。考到第十,十一,十二,都会让人觉得也就那样,还行吧,无所谓了。这种收益让小孩怎么能受到激励和鼓舞?最重要的,惩罚大于收益。
学习,读书,考试……考的不好,被父母一顿吼,一顿抽,非常严重;考的很好,父母也就夸奖两句,没了。惩罚非常严重,收益如此微小。
这种机制并不会培养毅力,只会摧毁毅力。所以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小时候爸妈管的越紧,越严格的小孩,长大的越是没出息;反而爸妈小时候管的松一点,这样的小孩有50%的几率,能成才。
为什么?
人生在世,毅力对于事业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无限的大。
但是毅力只有在一个前提下,才有用——热爱和及时反馈。
热爱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必须要跟毅力搭配起来,否则注定一事无成。
球王贝利,天赋60亿顶尖,不用说了,即便是他,小时候也觉得踢球太枯燥了,没意思,跟朋友鬼混有意思,学着小混混抽烟,在公交车站被他爸看到了,带回去一堆收拾,并且痛哭流涕,痛骂他在浪费天赋,糟蹋梦想,小时候就抽烟,摧残自己身体。他这时候才惊醒,立刻投入到枯燥繁重的训练中去了。
同理,很多足球明星都天赋异禀,及时反馈非常强,有大量的收获感成就感,并且也热爱足球,但是他不自律,不管理自己,所以很快就堕落了。
因为这些故事,很多人只注意到了毅力,却忽视了热爱和成就感,及时反馈的重要性。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实自律的作用远没有那么大。
一个小孩,不热爱学习,理解不了学习的意义,他不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做什么,有什么具体的职业目标,跟无法把未来和现在的知识联系起来,他就没有办法投入自律和毅力。
大家发现没有?读书是快乐的,只有在科举时代才有人这么想,而且是普遍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到了现代,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煎熬。这种观念反而成了主流。
为什么?因为目标状态的相关性。
科举时代读书学习,可以明确看到的是:3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
范进中举后,当地乡绅送了一座大街上三进三间的房子,并给了五十两贺礼。除了房子和贺礼,范进还收到了田产、店铺、各类瓷器和银镶杯盘等礼物。还有一些破落户来家里求收留,做奴仆丫鬟。
如果你说高考考上了清华北大,就能在本地城市有个大别墅,有辆轿车,有地有存款。我想绝大部分小孩根本不用家长督促,都会疯狂的往死了学。
问题是,现在考试的收益,是复杂多变的,根本看不到直接的相关联。没有强关联性,自然就动力不足。这个时候强调毅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强行约束孩子读书,利用其天赋,考个不错的成绩,管的非常严格——这样的人无一例外,注意,是无一例外,大学成绩都非常差,能力素质非常垃圾,毕业了都找不到工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