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崇祯明英战争。
更准确的说法,这是"崇祯明英冲突"。此时行将就木的带明朝中央朝廷,根本没精力操心这事,全过程都是广州地方官府在和英国商人打交道。这场战争,是公元1637年明朝广州地方官府和英国柯亭商会(Courteen Association,1657年在英格兰独裁者、"护国主"克伦威尔授意下,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合并)旗下的武装商船队伍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起因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
英国商人不走"朝贡程序",搞民间自由贸易,擅自进入中国腹地采购物资,被明朝官府逮捕扣押。
其过程——不自量力的带明朝被英国船长约翰·威德尔(John Weddell)狠狠扁了一堆,被捣毁沿海炮台、夺走"四十四门约四五百磅重的小炮"(指大将军炮之类的明朝国产土炮),英国人还对中国民间村落进行了劫掠,抢走了三十头猪(这事干的确实不地道,明朝官府欠揍,管老百姓什么事,笑);大明朝未能对英国武装商船队造成任何损伤,尽管澳门葡萄牙人在此事件中竭力支持明朝官府驱赶英国人(葡萄牙人讨厌英国跑来抢生意)。
最后结果——
1.明朝官府释放了先前扣押的英国商人,并返还了采购的货物;
2.英国商人前后向明朝支付50000里亚尔银币赔偿(确切的说,这不是给明朝朝廷的国家赔偿,而是用来打点广州地方官的贿赂)并归还先前夺走的几十门明朝土炮;
3.签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条约,内容大致是英国人每年给明朝缴纳2万两银子、上贡四门大炮(欧式红衣炮)和50只欧式火枪(Musket,在明末被称为"斑鸠铳"、"鹰嘴铳"、"大鸟铳"、"西洋鸟铳"),就可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通商租住获得合法贸易权;实际上,双方后来都未遵守这个条约,明朝没剩几年就嗝屁了,英国人找谁履行啊,满清吗?
4.英国商人其实也没吃亏,虽然出了不少钱打点明朝官员,但采购到的中国丝绸陶器香料等货物价值60000多里亚尔,运回欧洲卖掉基本能回本,因此约翰·威德尔在报告里对开展中英后续贸易持积极态度。
我是很佩服皇汉能把这事吹成"明朝吊打西方列强"、"能欺负满清的英国遇到大明朝只能乖乖赔款"的,皇汉的脸皮真是比大明朝的炮台坚固多了,英国武装商船的舰炮不一定能打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