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5

进化的道德

美德,往往是因为无可奈何。比如不离不弃是一种美德,白头偕老值得赞赏。问题是偕多久?英国19世纪中期,人均寿命不长,婚姻的存续也就12年左右。这样想想真是忍忍就过去了。可是如果两个人要活到八九十呢?如果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到六七十还能活蹦乱跳呢?这时候就要重新思考所谓"理想婚姻"了。
如果能让男人生孩子,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说"不利于"的这一方最吃亏的地方是,就算他们能证明"这对促进男女平等意义不大",但却无法直接证明,为什么"多一种选项"不是好事。很多时候,"没得选",是维持善意的前提。一旦开始有选项了,之前形成的一切自圆其说的道德观都会崩溃。
我们之所以同情英年早逝的人,恰恰是因为无计可施。假如你能把自己的寿命转给这些令你扼腕叹息的早逝者,扪心自问,你会怎样?会更具同情心,还是会对这些人避之唯恐不及?假如你去看望一个临终的朋友,他拉着你的手说:既然你哭得这么伤心,不如转点寿命给我呗?你想想,画风会变得多尴尬?

当然,这个脑洞太过残忍。但是把话说的这么极端,是为了提醒各位:温情背后总有太多不得已。而社会的进步,恰恰是在消除这些不得已,所以我们的道德观,也得跟着一块儿进步才行,不然有的是让人尴尬的地方。

具体说到婚姻这件事,19世纪的人谈白头偕老,和21世纪的人谈白头偕老,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谁生孩子没得选"和"谁生孩子商量着来"的两性关系,完全不属于同一个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男人生孩子在技术上不再有难度,就不是促不促进男女平等的问题,而是彻底颠覆两性关系(甚至同一性别内部关系)的问题。这个小小的技术进步,绝不只是"多一个选项"那么简单。

总之,生活的改变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快,然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却总是习惯于听从那些跟我们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前人。恕个罪说,在很多问题上,再渺小的现代人也是鲲鹏,再伟大的古人也是夏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