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9

【公众号删文抢救】专题3:网络舆论

蕉熊 shellyshelly
一、网络舆论的成因

(一)触发性事件,引爆网络舆情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加速,社会压力大,社会矛盾突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高度精神压力下的人们很容易受到结构性压力的影响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就是舆情产生的温床。互联网是客观世界的再现,网民的情绪会弥漫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发帖的形式表达,在触发性事件的刺激之下,隐性的舆情就会转换成显性的舆论被引爆。(后面加事件,可以只写到比如说某某事件,引发网友对某某的话题的热议)

(二)媒介设置议程,公共话题共鸣与溢散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媒介具有一种为人们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赋予身边时间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设置人们的议程引导人们"看什么"。网络媒体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依然强大,这就导致在现实中讨论的话题在网络中依然会得到关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可以凭借六度分隔将话题关注度无限放大,甚至对事件进行反向设置。某某事件,就是在网络中发酵引起官方关注,在现实与网络中不同媒体进行共鸣。

(三)意见领袖发声,为网络舆论推波助澜

  意见领袖本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和提供决策意见的人。在网络中,意见领袖有了商业化和职业化的特征,舆论风暴就是意见领袖最大的力量。某某事件,相关部门做出回应表示,已要求山西省教育厅、有关高校和中学开展调查,教育部称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此事虽时隔多年,但会坚决追查到底。

(四)网民意见交换,诱发沉默的螺旋

  布莱士将舆论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印象形成阶段,消息阶段,积极阶段和付诸行动阶段。与传统媒体受众不同的是,网民被媒介技术赋权成为了信息的"产销者",网民的主动性增加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意见会出现在社交媒体中,当不同的意见相遇,争论就会发生从而诱发沉默的螺旋,最后胜出的意见便是网络舆论。某某事件中,大量网民在其本人及相关责任人和媒体的微博下进行评论,交流意见,抒发情绪,使得一方意见逐渐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促生沉默的螺旋。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新特点

(一)非主流性——浏览者多,参与者少

  大多数网民上网很少主动留言、发帖,主要是浏览各类信息,一些热门帖文的点击率常常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回复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发帖、写博客都需要花费时间,大多数网民上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