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饱醉豚:读书和才艺太多,对生存并没有什么用

远古时代人通常没法天天吃饱饭,长得胖也成为身份的象征。在我的家乡,形容一个人长得胖的说法是这样的:"瞧他大肚子流啦开,跟外国人似的。"那个年代,胖的中国人真是很少。

老一代的传统就是见面就问问候「吃了没」,表示感谢就要请客吃饭,有了红白喜事也是吃一顿,长辈表达对子女爱心的最常见办法就跟给她搞一大桌食物。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在饭桌上给客人夹菜的礼仪,虽然在客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很恶心。

如今这种对吃食物的重视,移植到读书上。中国人对孩子读书极其重视,一个孩子每周读书所花费的时间和艰辛,不仅远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0小时,也超过二百多年前美国黑奴的劳动时间。中国大陆(也包括韩国、香港、印度、台湾某些地家庭)的孩子若是从小去当童工,就会发现当童工比读书轻松很多。再狠的周扒皮风格的资本家,工人的工作时间也不会增加到孩子们读书这么长。

如今的年轻人见面已经不再问候「吃了么」,他们开始攀比学历。

你到知乎上去看看,那些无论谈什么话题都要自爆身世的人会说:"本人毕业于八校联盟,专业排名全国前三",这些知乎er说话的姿态,酷似一个饥饿年代的山区农民拍拍肚子对别人炫耀说:"我吃饱了,不是番薯,全是白米饭,还有三块红烧肉。"

更有很多人变成二脚书柜,满肚子知识到处炫耀,无论聊什么都要带一点学术腔(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陆歌星说话也要努力带一点港台口音),这样也能博取一些尊敬和崇拜。

这种崇拜,酷似饥饿年代的的崇拜富人肚皮上高高隆起的脂肪。


02
当年没机会读书的,恨不得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都能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没有的才艺,也巴不得让子女做替身去完成。所以孩子们不仅读书苦,学才艺也苦。

才艺不是手艺或技艺,大多数才艺对于谋生其实没半点用。一百万弹钢琴的孩子,也出不了几个李云迪。要靠下棋、唱歌、跆拳道吃饭,你得是全国前几名。

当然,沦落到穷困潦倒,街头卖艺,才艺或许有助于乞讨混饭。但是爹妈让孩子学才艺似乎不是为了让孩子乞讨卖艺。

才艺的主要作用,是可以给人「优秀」的幻觉。人们也会凭着这些才艺,判断某人的阶级。因为一个人可以花大钱和有闲去学并没啥用的才艺,正如女人穿高跟鞋或买奢侈品,都是一种阶级炫耀。

普通人并不需要太多知识,更不需要太多才艺。知识和才艺,正如人身上的脂肪,太多了就是累赘。

人类如此努力读书,学习各种知识和才艺,并不是出于对知识和才艺的热爱,而是阶级地位竞争的需要。

阶级竞争就是一种排序,你排在前面,就是把别人挤到下面。

如果人人都为了阶级地位去努力读书和学才艺,这是好事,说明世道和平,衣食无忧,人人都可以去玩这些奢侈品。


03
在乱世,人民首先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

「艺多不压身」,这不是说才艺,而是说技艺或手艺。对生存有助的技艺,正如工具箱里的工具。你有多少有用的工具,就能解决多少问题。

带着一堆才艺逃生,正如机械工程师要维修机器,打开工具箱,里面却是粉饼、口红、眉笔、眼霜、面膜、指甲油、卸妆水。

如今的才艺学习班,老师们不会教你如何遇到狗追的时候爬到树上或翻墙逃跑,或者被狗咬住了应该怎么处理。现在的孩子,会爬杆、爬树、翻墙的都很少,能在国道上扒大卡车的已经绝迹。

游泳这么重要的生存技能,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掌握。有人说这是因为游泳池太少,所以没地方学游泳。这是胡扯,明明是愿意花大钱去游泳的人太少,才会没有很多游泳池。

在求生路上,绝不会有人因为不会弹钢琴而丧生,但是一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不擅长游泳和户外生存而失去生命。

乱世求生的时候,你有很多技能可以与别人交换。寻找野生食物,加固和防护房子,修理各种机电设备,通讯技术,都是很有用的。

但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基本上一样都用不上。很多拿来炫耀的书本知识,也毫无作用。你懂得多少艺术流派,学过微分几何,会写甲骨文和契丹大字,在真正的生存困境下都用不上。

现在很多孩子也去学习跆拳道之类的搏击,但是这是体育,和真正的生死相搏其实相去甚远。冷战时代的各种「备战备荒」和民兵训练,以及文革武斗、83严打前遍地古惑仔、上街都要提心吊胆的警惕生活,或许可以当做乱世的疫苗。


04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方面学得多了,别的方面学得就少了。

在太平盛世,人们以阶级竞争为目标,只要你阶级上去了,干什么都容易,自己不会干的事儿都可以找别人干。

所以即便大多数人干的工作只需要加减乘除和认识小学四年级就认识的那些汉字,对读书也没有啥兴趣,他们也会努力上大学,读硕读博,竞争大学排名,努力去那些阶级地位高的职位。

但是在乱世,每个人都得是一个独立的生存单位。你遇到的生存问题都必须自己解决,不能解决就可能丧生。无论你是什么阶级,这时候都变成求生阶级。

那时候,很多人会后悔浪费了太多时间读书和学才艺,为那些「阶级阶梯」和装饰性才艺浪费大好青春年华,以至于缺乏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各种技能。

只是那时候已经太晚,来不及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