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样式的方方面面都隐含在它的人民中间",这句话有人说来自柏拉图《理想国》,但我们在《理想国》并没有看到原文,或许,它确实是对该书的一个极其精辟和精准的总结。不过,托克维尔的名著也有类似的表达。后来这句话被通俗地引用为:"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因为有这个引申,我觉得有必要以托克维尔的"民情决定论"来做一点说明,以更深地了解这个句式。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托克维尔所谈论的美国"民情"是一个极其宽泛而深刻的概念,它远不止于"风俗习惯",而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全部心智和道德状态,它包括:人们的思维习惯、内心深处信奉的观念、价值观、普遍流行的意见和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在美国还包括它基础的社会组织——教会(在中国则是强大的又是暗含社会撕裂倾向的各个血缘宗法组织)。
在中文世界(不管繁体还是简体)中,我会说,这个句式包括:国家是大写的个人,大写的家族,甚至是国家形态的甲骨文和国家形态的儒释道。
至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法的精神"与地理、气候、生活方式、宗教、人口、风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信息,因为这里的道理已经讲清楚了,我就免去赘述。
总之,如果我们对"人民"这个概念有这样宽泛的"民情"认知,或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情绪性的东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