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是不具备航海能力的,不晚于隋代,阿拉伯人就乘浮桴来到了天朝。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广州、泉州、漳州当时都有大把阿拉伯人居住经商,据说,有上百万人。
郑和下西洋,知道郑和是什么人吗?他不是汉人,是汉化绿人,他爹还去过麦加。
而且,当时整个船队,从领队到水手,大部分是汉化绿人,甚至直接就是阿拉伯人。
你以为郑和跟别人怎么交流?讲汉语?搞笑。
看看郑和的船队,船是阿拉伯式的,星图与指针是阿拉伯人提供的,一切装备的都是阿拉伯化,你作为大学教授,不知道这些吗?
郑和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一共有七次下西洋,去干嘛?你以为是发展经济?搞笑。是去搜捕建文帝。
为啥?因为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中获得皇位,这件事毕竟属于得位不正。由于皇宫大火扑灭以后,没有找到建文帝尸体。明成祖怀疑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亡,有人说他去当了和尚,有人说他跑去了海外,郑和干的就是搜捕建文帝的差事。
当然宣传大明国为这也是事实,因为到处送钱,谁不高兴?
冷知识,大明朝的航海水平烂的要死,别说没有建立一支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海军,甚至连一支像样的海岸自卫队都没建。
高调宣传,对郑和航下西洋不吝赞美这是很搞笑的事情,这是变相在赞美阿拉伯人的航海知识和航海技术。
靠指南针来实现远洋航海,是一个夸张到有点反智的吹嘘。在古代航海史上,东方式指南针因其感人的精度,在航海上起到的作用只能说聊胜于无。充其量类似于建设一座三十几米高塔的时候,一把刻度和平直度都很粗糙的直尺的作用。
古代航海的核心武器,除了海船和风帆结构,在导航方面主要依靠海岸、季风、洋流、天文观测和数学(尤其是几何学)等方面的知识。即便是大航海时代欧洲的高精度罗盘,在西半球普遍存在的大磁偏角环境(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磁偏角可能超过40度)下,作用也非常有限。
在没有指南针的三国两晋时代,古印度人也比郑和早一千多年就在东南亚一带展开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当年林邑国的区粟城就是印度和波斯人在远东的贸易中心。公元446年刘宋攻破区粟城(《滕王阁序“慕宗悫之长风”》)的时候,一举虏获的十几万斤黄金,就是印度波斯贸易商带来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