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6

从八孩等公共事件中小窥今天中国公共语境劣化的因由

在开头,我想先邀请诸位回顾一下大约十年前发生的种种公共事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可枚举几例:李刚事件,活熊取胆,小悦悦事件等等——其时这些事件无一不成为公众之间竞相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公众舆论与新闻媒体的监督下,这些诸多事件所表露的制度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此时前景是乐观的,刚刚兴起的微博以极强的临场感引人们加入到公共讨论中,甚至曾有过在今天看来稍显荒诞的新词出现:“围观治国”,大致是指群众通过微博等信息渠道直观地见证事实,并对政府的行为决策以舆论手段进行制约,继而达到优化政策结果的目的(必须要说,即使在2010年这亦并非什么新概念,90年代美国学者们早已畅想了所谓“信息化民主”)。

可是,倘若一位10年前后的网民来到今天的舆论世界,他也许连话都说不出——也许不止由于对信息来源贫乏单一的惊讶(只剩下了新闻通稿),更有可能是因为适应不了今天诸多平台密不透风的敏感词库,被永久封掉了社交账号继而永远的噤声了——是的,十年前谁曾经会想到讨论时事政治的必须词汇会在互联网上最终变成不可提的“旧词”?一切可能激起对当今政府的词汇尽皆被划为禁脔,那么发生在一切公共事件之下的讨论都变成了毫无说服力的争吵,变成了无关紧要的喧哗——人们在聚焦在当事人的种种微小细节上争吵的不可开交时,却更可悲地忘记了自己便身处高大城堡投下的巨影中——借某本讨论纳粹舆论政策专著的书名,可以精准地描述当今参与公共讨论的群众心态:“他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曾几何时,我们还会在报纸或者杂志上瞧见略带噱头“深度暗访”的标题,但是再在今天就难觅了——实际上,直接用政府的公共通稿就对于当今媒体是万无一失的高明之举——回顾近年的欧金中(可笑的是,我们甚至不确切知道他叫全中或是金中)还是最近甚嚣尘上的八孩事件,举目望向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都如阉宦般怯懦地呈现了千篇一律的众口一声:我们对于这些事件的很多细节了解还是得益网络信息对事件面貌的补完,否则我们绝会不知道欧金中多年来饱受官绅欺压的真相或是那个可悲的徐州母亲多年来所受折磨的悲惨细节——在官方通稿中,他们鲜活的生命历程被简化成了几句文牍式的官僚语句——言下之意相当明确:“你难不成还真的想知道更多?狗奴才,你逾越了!”

当然,以上外部原因都可悲不过当下群众对自我的精神阉割:媚权,媚强,对弱者的漠不关心开始日趋构成人们对于公共事件的主要观点——也许你可以认为这是原子化社会中进化的必然,可是倘若我们的社会真的最终丧失了对自由正义这些基本诉求的追寻,那么这个社会究竟又在滑向怎样的未来?

昆德拉说:“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与遗忘的斗争。”在信息化利维坦即将照进现实的当下,似乎政权对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和思想等以上层面的把控还不餮足,还要将社会中一个人所有的一切思想,情感或话语都要囊括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我们又能做些什么?答案也许是悲观的:唯有记忆;却又是乐观的:还有记忆。

submitted by /u/Ok_Earth_7545
[link] [comment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