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世纪开始火药的军事应用,是现代国家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火器取代战技,纪律取代了勇武,国家的战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它的火力的质量、数量和能够动员的人力。这造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适合技术创新的体制以质量取胜,而适合规模动员的体制以数量取胜。既要个人创造力又要规模动员力是不可能常态持存的。数量规模的优势,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总体战模式下达到了顶峰。如果苏联是和法国一样的制度,那早就投降了。
但是这次俄乌战争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军事技术鼓励集权的时代已经过去。北约提供的制导炮弹命中率是俄国100倍,大炮兵主义、饱和攻击还有什么意义?超大规模的军团意义何在?这不是什么新观点,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了它,例如俄国也把 "军" "师" 这个级别的单位拆分成更细致的 "营",历史书上动辄 "XX集团军" 的叙述不复存在。但是战场管理的细化必定要求权力的下放,给予基层单位更大的决定权和行动自由,否则就会处处慢一拍,被动挨打。强调自上而下的 "死命令" 而忽视战场灵活性的体制,曾经帮助苏联撑过了最难的1941-42年,如今却严重削弱了战斗力的发挥。
这就会考验两个道德和政治问题:
一,基层单位是否相信战争的正义性,主动为胜利去冒生命危险。仅相信这场战争符合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共同体内的无私只是一种转移了的自私,国家利益能让你支持战争,但不足以让你甘愿为之冒死,人只会为TA的哲学而死。
二,军官团是否有叛变可能。即为什么俄国必须更严格、死板地控制军队才能保证它不叛变。任何国家的兵制都不是唯战力论,而是政治需要:不同在于不把军队上下级关系控制得那么死板,在美军反而能抑制潜在的叛变。
但是这次俄乌战争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军事技术鼓励集权的时代已经过去。北约提供的制导炮弹命中率是俄国100倍,大炮兵主义、饱和攻击还有什么意义?超大规模的军团意义何在?这不是什么新观点,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了它,例如俄国也把 "军" "师" 这个级别的单位拆分成更细致的 "营",历史书上动辄 "XX集团军" 的叙述不复存在。但是战场管理的细化必定要求权力的下放,给予基层单位更大的决定权和行动自由,否则就会处处慢一拍,被动挨打。强调自上而下的 "死命令" 而忽视战场灵活性的体制,曾经帮助苏联撑过了最难的1941-42年,如今却严重削弱了战斗力的发挥。
这就会考验两个道德和政治问题:
一,基层单位是否相信战争的正义性,主动为胜利去冒生命危险。仅相信这场战争符合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共同体内的无私只是一种转移了的自私,国家利益能让你支持战争,但不足以让你甘愿为之冒死,人只会为TA的哲学而死。
二,军官团是否有叛变可能。即为什么俄国必须更严格、死板地控制军队才能保证它不叛变。任何国家的兵制都不是唯战力论,而是政治需要:不同在于不把军队上下级关系控制得那么死板,在美军反而能抑制潜在的叛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