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其实与物理距离和见面次数没有太大的关系。
有很多小孩从小到大和父母哪怕一起生活十多年,依然和父母无法亲近,无法建立深厚的依恋,就是因为人的物理距离太近,见面次数多,心与心的距离却太远了。
心太远,就有距离感。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感,主要和互相理解、懂得、依恋有关系。
你与一个人感觉聊得来,感觉比理解被懂得,距离感就会消减,觉得亲近许多。
你与一个人聊不来,感觉不到被理解被懂得,就会明显有距离感,对对方提不起兴趣。
从沟通聊天的角度讲,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主要与话题的讨论层次有关。
话题的层次可以粗略分为三层:
信息层,缺乏互动,比如:通知、提醒、请注意......
你和陌生人发生的比较多,比如:外卖、快递、出租车司机这些。
事实层,有互动,只是交流一些事实,但没涉及到感情,比如:你怎么看,你有什么好主意,怎么办...
你和领导同事客户发生的比较多。
情感层,有互动,更有情感,比如:你为什么不开心,你为什么喜欢他她它,我也是这种感觉......
你和亲人朋友恋人知己发生的比较多。
所谓距离感强,就是永远只有信息层的交流,最多有点事实层的交流,但缺乏情感交流。
如果有一个人天天对你说,吃了吗,早点睡,注意休息,早晚,晚安,这种信息层的聊天,缺乏互动,缺乏情感,你肯定会厌烦,觉得有距离感。
如果有一个人一直关心你的情绪和感受,在意你开不开心,委不委屈,难不难过,压力大不大,你就会觉得亲切。
如果你想拉近一个人的关系,那么就要减少信息层和事实层的交流,多一点情感的交流。
比如交朋友,你可以少查户口,以共同的经历兴趣爱好或者夸奖对方的穿着打扮入手,然后把话题逐渐切到情感层,多问多方的情绪感受,多问对方的情感经历,多问对方的童年故事,一步步的深入了解。
这样情感层的互动越多,两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就越近。
这里存在一个难点,就是难以正确的解读对方的情绪,你有时候看不出来对方的心理需求,就无法给予正确的情感回应,就会导致情感连接失败,破坏亲密关系。
比如为什么你安慰人喜欢讲道理?
因为你看不懂对方伤心背后的真正感受和情绪,你无法共情,就难以做到从情感层去交流,只能从信息或者事实层交流,就只会把「一切都会好的」这种废话车轱辘来回转着说,根本安慰不到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