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族群的卑劣化严重到一定程度,仅仅一个无孔不入的贪腐,就足以让一个偌大的帝国,实际上丧失对外战争的能力。
曾经被小朋友问:鸦片战争仅仅是被英军攻占了定海、镇海、镇江等寥寥几个地方,清廷怎么就降了呢?
三个原因:
一是被掐断了京杭大运河,帝国严重依赖的江南财赋中断;
二是帝国没钱了。而一旦没钱,无论官员还是兵勇,都是要怠工的;
第三是最重要的,洋人只要钱,不要江山。
单说第二项:按照英军的战后统计,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阵亡69人,军费总开支421万英镑,按当时的英镑兑黄金比率和市场金银比1:16计算,这场战争英军军费总支出折合清朝平库银约1347万两;
而大清这边,根据战后各省提交的军费核销报告显示,战争花销高达2871万两。平均每个英国龙虾兵(其实里面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尼泊尔人和东南亚人)的命,在大清这里值41.6万两。
高昂的战争经费背后,是无孔不入的贪腐。
在这近3000万两军费中,人头费(常饷、开拔费等)就占了大半。但在这里面,存在大量的空饷、空额。当时的模范军镇湖南筸镇,被清查出的空饷率就高达30%,而福建汀漳龙道的张集馨辖下的龙溪县,账上有1200名士兵的名册,实际上却一个兵都没有。
而在战争期间,各种军用物资、火炮、粮食、硝石、硫磺、火药、铅弹等,无论生产、采购、调拨、运输的各个环节,都是各级官吏揩油的无上良机。
至于战时的城防和炮台修筑、造枪铸炮等环节的贪腐,更是无底洞级别的。大敌当前,一切便宜从事,谁敢计较价格?
极个别被查出的倒霉蛋,比如宁海县代理知县史复善,仅在一份城防修缮的报销清单中,就敢虚报费用34587两。
所以,对大清来说,这场不折不扣的"局部战争"只打了两年,就花掉了相当于当时年财政收入3/4的巨款,国库见底,那时候又没有现代金融制度,没办法无限印钞,但下面官吏士兵没钱不肯开工,怎么办?谈判呗。
榨汁、攒钱。攒够一笔再来一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