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爱情在婚姻中,从不必要到必要

婚姻一开始就是不需要爱情的。
按照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论来解释,乡土社会中,人们聚族而居,一般是三代共居的家族形式,家族是事业群,男女的结合属于阿波罗式的婚姻关系,主轴是父子,目的是为了家族的繁衍壮大。所以爱情不但无益于家族的事业,反而可能是有害的。

爱情是不稳定的。如果男女出于爱情而结合,那么当爱情消失,家庭就瓦解了。这就是为什么办公室恋情总被明文禁止,因为有碍于事业。故而传统的婚姻关系是排斥爱情的,中国古人形容一段理想的婚姻会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贵族阶层同理。夫妻的结合与爱情无关,而是一种结盟。二人当然也会发生性关系,甚至彼此相爱,但这并不影响结盟的本质。在贵族看来,爱情与性一体,婚姻与利益一体,一码归一码,互不影响。故而很多贵族会公开地找情人,不避讳自己的配偶,这并不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他们的夫妻关系是更紧密的利益联盟,不会被裤裆里这点屁事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剧《纸牌屋》中,木下先生和记者乱搞之后回家,夫妻二人对此事轻描淡写地聊了几句,全然不当一回事。然而夫妻二人没有爱情吗?自然是有的,而且感情非常好。这就是典型的贵族逻辑。
但以上的理论只适用于"家族"这个概念。"家庭"则是完全不同的。

工业社会以后,新的生产模式使得普通民众阶层无法维持家族式生活,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碎,农民进城打工,两代共居的"家庭"取代了三代共居的"家族",成为社会最常见的基本构成单位。
自此,家庭的主轴由父子变成夫妻,那么爱情就变得极为必要了。婚姻关系由阿波罗式转为浮士德式。夫妻关系需要爱情来维系,爱情一下子从被压制的洪水猛兽,变成了人人歌颂赞美的最美好事物。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歌戏剧中发现。古典时期的文艺作品大多并不歌颂爱情,偶尔有,爱情的双方是否夫妻关系也是存疑的。
当然了,其实主要的并不是时代,而是家族或家庭。在古典时期也有很多两代共居的小家庭,因此也会有一些歌颂夫妻爱情的作品,只是不作为时代的主流。
我们生在这个"爱情"被歌颂的时代,就容易以为这便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无论是从时间的维度去向前向后看,还是从阶级的维度向上向下看,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事情是天经地义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没有原因的。
在这个时代,家庭是社会最小也最重要的组成单位。为了社会的秩序,政府一定要支持有利于家庭稳固的现象,打击不利的现象。所以"情人""出轨""嫖娼"之类的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当然了,在研究完毕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回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自己这个阶层的人该做的事,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不然容易精神分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