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30

忧患意识与阶层固化

文/王希寅
盼望阶层固化是人的基因决定,就是现在这一代的成功者如何凭借自身的原始积累让后代在竞争中轻松取胜。
不说现代故事,说点历史故事,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可以说开始于西周,周武王率领多国部队,趁着商纣王的精锐部队在东方,直捣朝歌,牧野大战,一战灭国,这胜利来得似乎有点快,西周建立后,执政的周公去参加一祭祀活动,看着商朝的贵族穿只能穿西周的服饰,阶下囚的模样,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周公不是沐猴而冠的趾高气扬,而是非常恐惧,恐惧万一哪天我们姬氏子孙,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结局?要稳定作为政治家考虑也就是两个事情,一个事已经有的大饼给谁不会打起来?其次就是分的少的或没分到的如何安抚?
伟大的政治家周公,就创立了一套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封建制、礼乐制。
宗法制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土地爵位就归嫡长子,做天子那就是万世一系、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至于为啥你不能做天子,别问我,问你爸妈去。嫡长子看血缘比看什么道德也好,贤明也好,才能也好,要容易的多,那个比较起来缺乏明确的标准,最后就变成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那些非嫡长子的庶出子女,只能分到少部分的土地,或者分封偏远的土地,当时的华族对蛮夷算是文化和组织能力上都高出一筹,分封的土地那么远,其实就是让你过去殖民,但这对非嫡长子的贵族也不错,至少长大了有块自己的底盘,然后生下儿子再根据嫡长子的秩序再继承,再分封。
天下分封秩序下,周天子永远的是天下至尊,接下来各种国君就是诸侯,诸侯下面就是大夫,大夫的地盘不叫国,叫做家,名称不同,组织结构类似,但大家其实多少沾亲带故,真要打仗,比个高下而已,没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灭国战,互相之间因为有等级尊卑,既要保证尊者恒尊,又要确保下级贵族有面子,再发明一个礼乐文化,就像音乐,为啥你是高音,我是低音,这没法选,问你爸妈去,但我们在一起多和谐。
这套制度玩了七百年,可以说相当成功,可最后还是出问题了,一方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好大打出手,五百年后都不熟了,那就兵强马壮者为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时候天下就那么大,过了几百年,天下能分封的空地盘都分封的差不多了,就出现了大量没有土地的贵族,那就是"士",士没有土地,唯一可以出卖的就是自己的权谋和武力、这批人论才干并不比那些嫡长子差,甚至可以说高出很多,嫡长子因为没竞争,反而不如那些士文武双全,可士却没土地,没爵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自己出人头地,就必须帮助主子成功抢地盘,然后在抢到的地盘上,诸侯多分一块地给我,泥腿子即使有那想法,未必有那脑子和能力,但士可以,这样天下必然大乱,一方面诸侯想争地盘,一方面士不鼓吹霸王之业,自己就没价值,如商鞅变法成功后就被分封商地。
西周的宗法制追求的是礼乐等级的体面,那东周列国追求的就是富国强兵的成功学,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最后赢得胜利的是最不择手段的法家,人人都成为君王的附属,而且天下只有一个主子,那些士真应该学学道家的相对论,天下争霸,君主需要你们的才干,天下一统,那需要的就是奴才了,士真正要做的是有输有赢,永远不要大赢,春秋之后,那种类似苏秦布衣之身,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的情形就是传说了。
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知道是否有和周公相同的想法,但我们这个民族忧患意识实在骨子里的,《诗经》小旻里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哪怕到了现在,我们的国歌也是充满了忧患意识,《战狼2》有台词说黑人哪怕明天就要死了,有一堆火就能聚在一起开心唱歌跳舞,汉族相比其他少数民族确实也不爱唱歌跳舞,永远忧心忡忡的,秦始皇也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永远阶层固化,想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所以采取的办法就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的办法,各种政策本质就是商君书的弱民之术,民弱国(君)强,民强国(君)弱,故有道之国(君),务在弱民。—《商君书》
后世的皇帝,当然也吸取了秦帝国的教训,二世而亡太可怕了,但弱民的精神和传之万世的精神还是有的,再不停的制度试错,到了大清那些传统王朝灭亡的宦官、外戚、藩镇、朋党、边患基本都得到了解决,中央集权的帝国达到鼎盛,结果大清是真没想到这次出事是敌人从海上来的。
扯这么多历史,就是想说明阶层固化是人性使然,来自我们基因中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是民族宝贵的财富,现在的富人无论通过炒房,赴美生子,资产全球配置都是这目的,真的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女肯定是精英的脑子,把现在赚的财富转成房子,未来精英再创业成功还是要买我这千万的老破小,房子无非阶层固化和忧患意识的外在表现,不过看那些帝王将相,握有天下权柄,能修改制度,都做不到的事情,靠点小资产就能做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