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考试和教育

普及性的公立教育和标准化的考试,具有比较好的进步积极作用,可以广开民智,提升人口普遍素质水平。但相应所带来的,也有禁锢思想,约束素质和能力发展的作用。
你要变聪明,要增长能力提升素质。但不能太聪明,能力和素质不能增长的太高。
你不够聪明,能力素质不够高,是不行的,会被淘汰。你太过聪明,能力素质太高,一样也是不行的,一样会被淘汰。
 
最适合这套体系的人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真的中规中矩,完美匹配体系要求的人。一种是善于伪装,表面上中规中矩,实际上一身反骨的人。
 
在科举制刚被发明的年代,是没有这方面的约束的。那时候选拔人才,都是人才水平越高越好,无上限,而且考察的也就是偏实用能力居多。但是慢慢的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到明代时候,八股文彻底定型,主要以四书为主,五经都考的很少了。在这套系统内,你的能力不行会被淘汰,你的能力太强,军事经济战略一应俱全,那更不行。这个,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垄断。
强行划下一个牢笼,所用的教材只有朱熹的四书集注,以及相关的四书。其它的书籍,最多能看到些戏文,娱乐小说。时策论,军事论,经济发展等各类书籍,什么资治通鉴,诸子百家,纪效新书等等,是不可以读的,也根本买不到。
到了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更是对民间的大量书籍进行强制征召和损毁,只留下四书,堪称民间的一场文化浩劫。
 
这个就是利弊相等。利就是以前读书识字,只有贵族才可以,普通平民完全没机会。弊就是虽然可以廉价的读书识字了,但是被划定了范围,只可以阅读研究四书,其它有用的书籍,一概不可以。
 
这种情况延续到了当代,其实也是一样的。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把天下的知识强行分成了两种:考试考的,课本。考试不考的,课外书。
看课外书总是不那么好的。哪怕看,也多半是看些小说之类的。
从6岁开始到18岁,慢慢就形成了潜意识的习惯:只有考试考的,才是有用的。考试不考的,就是无用的,就不太愿意去看。
 
这种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几个人会保留阅读习惯,因为考试已经结束了。即便有,也不会去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寻有用的书,而是随波逐流什么书出名看什么。阅读成为了休闲,而非工具。
 
即便科举已经消失了上百年了。但知识和技能在事实层面上,依旧是被垄断的。哪怕知识技能已经非常廉价,门槛极低,绝大部分人依旧是不会主动阅读和学习的。这个就是划定范围养成的潜意识习惯的力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