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的主要区别不是快乐教育与否,而是底层的指导理念不一样。
中国的教育理念是螺丝钉思想,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培养各个岗位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这个是普鲁士和苏联时候的指导思想,至今还在沿用。
所以中国人读书苦,不自由,束缚多。
尤其是工科,一旦选了专业,如果自己不喜欢,立刻就全完了,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特别迷茫。
美国的教育理念则相反:
人才不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
人才是自己成长起来的,小孩子自己教自己。
教育和老师还有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书,而是给小孩创造培养自己的环境,不要挡路妨碍人才的成长。
中美学校对校园霸凌的态度截然相反就足够说明这点:
中国校长老师对霸凌如果不管不顾,置若罔闻,出了问题,那么大概率是一定会倒大霉的,要负很大的责任,社会要求他们必须管。
但是美国学校的老师校长对霸凌基本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哪怕出事了,死人了,小孩自杀了,校园枪击案了,校长老师也不会被免职。
因为教育理念不同,一个是强干预,一个是弱干预。
在比较中美教育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犯一个基本逻辑错误:
拿美国的平民教育,对比中国的精英教育——我们遥遥领先,永远赢。
拿美国的精英教育,对比中国的平民教育——国家要灭亡了,没有未来了。
当然也有人拿美国的精英教育,对比中国的精英教育,但这些人不懂教育,没教过书也没看过几本理论书籍,所以觉得啊不都一样么,不都是鸡娃,卷,考试么,回来了我也要给小兔崽子上强度!
看似表象完全一样的精英教育,其实底层思想截然相反。
最大的区别:
美国的一流本科,是可以随便换专业的,甚至就连转校都可以。
中国的一流本科,你换个专业给我看看?你转个学校给我看看?
这个就是弱干预和强干预最大的区别。
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教育,到底好不好呢?
可以这么说,古今中外,所有平民教育都很糟糕。
美国平民十分快乐,天天没事,校园里大麻毒品横行无忌,滥交早孕比比皆是。
中国的平民教育其实也差不多了,只是隐藏在冰山之下,很多人不讨论不说——你可以看看占50%比例的职校,职中,是个什么氛围。
另一部分平民,则非常痛苦,而且也没啥屁用。
王小波的岳母去他新家做客,看到新装修的卫生家干净整洁很不错,但是少了面镜子不高兴,要求王打个钉子挂镜子,王解释半天瓷砖不好打钉子,老太太不接受,无法沟通,王只能打钉子,吹了一面瓷砖一个坑洼,只能换一个地方,最后整个卫生间墙壁都是坑坑洼洼的,还是锤不进钉子,老太太看到这样,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后来王小波去小舅子家吃饭,发现他们家卫生间墙壁也是坑坑洼洼的,立刻也懂了,老太太来过。
国内的平民教育,就和王小波家的墙壁类似,从整洁光亮,变成坑坑洼洼一塌糊涂饱受摧残,一开始的目标打个钉子进去,无法实现,但是老太太开心了,满意了,家长和领导们高兴了,孩子毁了。
这个就是平民教育的真谛。
国内的精英教育也分两类。
一类是考清华北大的那种,
一类是直接和国际接轨的那种。
考清华北大的那种依旧是强干预,
强干预意味着官僚化,只能说领导爱听的话,
所以这类学校培养的所有技能,都没有兴趣,喜欢,爱好的说法,只有领导安排,给领导出成绩,让领导升官。
实用技能培养,辩论,演讲之类的比赛,也要说领导爱听的话,要说官话,说假话,说套话,说废话。
从小沉迷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小主持人比赛,长大了基本就彻底废了,不可能有任何出息,哪怕考上了名牌大学也不行。
直接和国际接轨的那种学校,会更糟糕。
中美糟粕结合了。
又要领导喜欢,又要应试教育备战SAT
这个还在其次,关键是:
学校教育对于成才的比重占比并不大。
最大的因素,还是家庭,亲情,社交环境。
人不是机器,只要输入知识,大模型训练,就能优化。
没有好的成长环境,只有知识,人只会得抑郁症。
家人陪伴,一家人其乐融融,有好的社交环境,比学校教育重要很多倍。
人格,是成才的基础。
和国际接轨的精英教育,基本上高中或者本科就出国了,在最需要家人的时候,没有家人。
这种小孩其实很难成才,不管学校有多好都不行。
都会有很严重的人格和性格心理缺陷。
看国内的富二代,早早出国读美高美本的,基本上一个成才的都没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