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本的人情世故原则:邀请别人来参加婚宴和葬礼,所谓的红白双喜,就一定是向对方要钱的,没有例外。
哪怕你千叮咛万嘱咐,不收礼,人来就行——你这个邀请本身也一定是带有收钱的意思。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基本规矩,你躲不了,不要装不知道,否则只会让人觉得你虚伪又恶心,而且不懂事,钱照收,不肯承别人的情,想逃脱人情往来的义务,装无辜扮可怜白莲花。
那真的不想收钱怎么办?
不要提前通知别人你要结婚,结婚回来了以后,见人发发喜糖,几块糖也不值钱,人人有份。或者发巧克力,也可以。就说我结婚了,请大家吃糖,吃巧克力。
如果提前邀请了别人参加自己的婚礼,那么可以千叮咛万嘱咐,不用带礼金,人来就行,希望您到场见证给我们祝福即可。当然对方是一定会给钱的,没人有这么厚的脸皮。
那么人不来,直接给钱了怎么办?收下来。然后等以后逢年过节,加倍的换成礼品,回过去。如果人家将来有私事,比如儿子闺女结婚邀请你,借机就可以随礼金,真正成为他圈子里的自己人。
如果他永远不叫你,说明想和你保持公私分明,这种情况下不用强求,每年双节,中秋和春节,问候一下,送点礼即可。
如果再有回礼,那么你们可以保持终身友谊;如果只进不回,那么等你以2倍的礼金送了,慢慢就可以保持自然而然的淡漠了。
人情世故,说白了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博弈。美国人自己对此也很头痛,很多人也不知道怎么办。我认识的所有美国人,都认为中国人的人情世故方式,比美国要好很多。
比如随礼,出礼,礼金文化,他们认为非常好。他们那里只有礼品文化,没有礼金文化。
如果你不是送礼物,而是直接给钱,对方会觉得你不用心,不认真,没感情。问题是,送礼物,会诞生大量的「礼物混子」。比如有一种礼物,相框,10块钱一个。我大学时候外教,他大哥结婚,他送了个婴儿车,价值上千,而且大哥的孩子的确马上也要出生了,非常实用。他结婚,大哥给他送了个相框,价值10块。
他大哥不仅给他送,给所有人随礼,都是送相框,价值10块。他非常无奈,但是没办法。而且你不能找大哥吵,大哥会说我认真思考,钻营,投入了大量情感,觉得你需要相框才送的。你敢侮辱这份感情吗?
中国人就好很多,直接发红包送礼金,不用殚精竭虑想礼物,浪费时间,提高生活效率。而且礼尚往来,有账目对比,可以事后回顾,可以有效的让一个人社会性死亡。
在美国不行,美国因为送的是礼物,而不是对等的礼金,有感情和精力在里面,你就没办法去驳斥这种人。所以老外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最好的,人情世故简单很多,美国的人情世故才复杂。
博弈论的宗师是约翰纳什,在中国发明礼金的人绝对是天才,其智慧可以和约翰纳什相比,拿好几个诺奖。美国人就不行了。
为什么博弈论会成为一个诺奖级别的大科目,而不是普普通通的简单小东西、不用搭理?人和人之间,充满了各种意外和特殊,大部分人不愿意遵守博弈论理论老老实实人际互动。
比如小红书很多类似帖子,帖主曾经半被迫给不熟的同学送过人情。现在帖主结婚,想要回人情。评论区一堆人骂她"既然当初不想给你就不要给,给了就别往回要"。如何应对这类流氓,恰恰是一个难点和痛点。并不像某些自以为是的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