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AI时代:判断力为何比技术更重要?

文/布莱恩·伊诺(Brian Eno)
 
如何预见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当技术障碍消失,判断力成为真正的关键差异。
 
1995 年,音乐家兼制作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对计算机音序器做出了一个深刻的观察。这一观察在如今AI时代,意义变得更加突出:
 
> "计算机音序器最大的优点,就是把技术问题转变为了判断问题。通过 Cubase 或 Photoshop,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任何东西,你做的音乐可以听起来和电台播放的一模一样,你做的图片也可以看起来和杂志上的一样漂亮。所以问题不再是你能不能做到,因为只要坐在电脑前努力几天,谁都能做到。真正的问题是:**在你能够做的所有事情里,你会选择做什么?**"
 
AI工具与音乐制作的相似之处
 
布莱恩·伊诺的洞察精准地描述了当前AI工具带来的变化。正如计算机音序器让音乐创作变得大众化,AI正在让更多领域的大众拥有创造和工作的机会,包括:
 
* 文章写作与内容创作
* 图片生成与设计
* 代码开发
* 数据分析
* 问题解决能力
 
曾经横亘在业余人士和专业人士之间的技术壁垒正在迅速消失。只要有AI工具的帮助,每个人都能做出表面上媲美专业人士的作品。
 
现在最重要的差异:判断力
 
正如伊诺预见的那样,如今真正区分人与人的不再是技术技能,而是判断力。当所有人都能生成内容、编写代码或设计作品时,真正有价值的是:
 
1. 明确方向:知道什么才是值得创造的。
2. 精准决策:在无数种可能中选择正确的途径。
3. 质量评估:能辨别什么才是真正出色的成果。
4. 理解情境:将正确的方案运用到具体的问题场景中。
 
AI时代工作的未来趋势
 
随着AI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将从技术执行转变为战略判断。未来最具价值的人才将是那些能够:
 
* 提出正确的问题
* 准确定义问题边界
* 做出明智决策
* 为AI工具提供明确方向的人
 
结论
布莱恩·伊诺近三十年前的观察,已然成为我们在AI时代蓬勃发展的指南。当技术障碍持续降低,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你是否能够做到",而是"你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未来社会,拥有良好的判断力,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资本。

2025/07/01

英语口语最重要的部分

不是打招呼订机票招待客人什么的,这些大部分情况下你用不着。
最重要的就两个:描述经历过程、表达个人态度观点。
 
这两个还是进阶性质的。描述经历简单点,注意过去式即可,表达态度观点难很多。
为什么这两个才重要?语言内容99%的情况下,就是这两部分。
你招待中东非洲拉美客户,你跟人聊什么?
你招待欧洲美国的鬼佬高管,你和他聊什么?
你在公司开会,现场老外中国人都有,你讲什么?
你留意下自己的中文,你会发现,你平时99%以上,都是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描述项目进展,表达自己的看法。
 
针对这种需求,最好的练习方法就是换人称讲述法。不是背诵,背诵没有用,做不到活学活用。换人称就有用。
 
新概念英语2,96篇课文,背下来是没什么用的。你换人称来复述,就非常有用。
比如第一课,是讲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show was wonderful. There was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sitting behind me.
你背了,你也用不上。但是换一个视角来复述。假设你是主角的邻居,描述下你的邻居,去戏院的经历:
Last week, my neighbor told me he went to the theatre. He had a very good seat.
假设你是文中那个young man或者young woman,你来描述这件事。
Last week, my girlfriend/boyfriend and I went to the theatre. The show was very good, but we didn't care.
多个视角,第一人称,描述同一个故事的不同侧面,对口语的提升是巨大的。
96个故事练习完毕,一天一个,也就3个月时间,每天大概1小时左右,自动就可以做到天下之事,无所不可谈。
 
更进阶的幽默故事也有,比如新概念英语3册,学幽默故事学英语之类的书籍,都可以拿来用这个方法练习。当然练习时候一定要录音,练完了听,来纠正。
最好是有一个水平相近的搭档,他帮你录音,并且记录你的语法错误,然后你再帮他录音,记录他的错误。
这个方法尤其适合基础为高考英语100分以上的人。
 
如果觉得自己的发音太差,可以先花一个月学完一本音标教程,比如赖世雄美语音标,再来练习。

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

错了,高学历其实是买了一张「人生买权」
 
很多人喜欢说:「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很符合常识,身边顶着顶大高学历领着一般收入的人确实不少,其实是一种低维度的线性错觉。
 
真正懂资本运作的人,从来不会这样看问题。
 
在我看来,投资高学历,其实就是买进一张对未来人生的「长天期买权(Long-Term Call Option)」。这张买权本身不保证你会赚钱,但只要叙事一旦反转、行情启动,你就有机会「以极低成本,行使进入高位赛道的权利」。
 
这是一种非线性报酬结构的期权性资产。
 
🔍什么是买权?为什么说高学历是一张买权?
买权(Call Option)在金融市场的定义是:你支付一笔权利金,换得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某个资产的权利。
 
把这个概念套在人生上:
 
支付权利金 = 学费、时间、努力;
 
履约价 = 进入某个职业、叙事、产业门槛的难度;
 
标的资产现价 = 当下市场对你这张学历的报价;
 
履约行使 = 成功兑现为现金流或社会资本;
 
报酬来源 = 叙事爆发、风口出现、行情逆转。
 
也就是说,你不是在买学历本身的「当下价值」,而是买一张进场资格证,等未来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兑换成倍数收益。
 
📈 举例:你以为冷门,其实是潜伏的价外买权
我们拿一个看似冷门的科系来说,比如「核能工程学」。
 
过去10年,大家都不念这个科系,因为核电站关闭、社会反核、缺乏发展。但如果未来某天,可控核融合技术突破、或全球进入能源战略再平衡,核能变成未来主力能源,你就是市场上少数持有「核能叙事买权」的人。
 
而当大家还来不及补修学历、重训技能时,你已经站在台面上,履约进场、顺势变现。
 
这跟你5年前默默买进某档价外买权,行情暴冲后翻20倍一模一样
 
读医学系,就像买了一张深度价内买权。它不会让你成为富豪,却能确保你不会破产。」
 
读医学系 = 买一张深度价内(Deep In The Money)的买权,甚至是全市场最接近「现金等价物」的教育性期权。
 
医学系的学历,是这个社会少数几个还保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型叙事。它的价值,不在于翻倍,而在于稳定收租。
 
人生不是所有资产都该压爆发型的Call,医学系就是你人生投资组合中的『高信用、稳领息』部位。
 
💡为什么很多人「买了学历」,却没赚到钱?
因为他们不懂「选择权有时效性」。
 
选错叙事、错过履约时机、没有主动出击、搞错履约条件——这些都是让买权变废纸的原因。
 
买权不会自己变钱,你必须:
 
选对叙事(高波动产业);
 
掌握履约点(什么时候要跳槽、进修、转向);
 
有行使能力(不是拿着学历等别人来找你,而是你要主动打开行使信道)。
 
🧠为什么这个逻辑比传统说法更接近真相?
传统说法是这样的:
 
「你看某A学历高、收入低,某B学历低、做生意赚翻,所以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
 
但这只是拿期望值模型中的个别样本进行事后比对,完全忽略了风险、波动、履约能力、叙事再定价等复杂变量。
 
这就像有人说:「我朋友买了特斯拉的PUT结果亏钱,所以PUT没用。」完全不懂期权结构的价值本质。
 
真正的资本运作者,不会只看眼前现金流,而是看:
 
这张资产的波动潜力;
 
这项技能/叙事的可重定价空间;
这个配置在你的资产池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现金流?杠杆?对冲?爆发?);
 
高学历不是财富保证书,但它是一张与未来叙事绑定的买权。
你买进的不是知识,而是选择。当世界行情逆转,只有持有买权的人,才能在正确的时间,以极低成本,进场收割新一轮的价值爆发。
 
想一辈子靠劳力换钱?还是学会布局你的叙事选择权池?
你要的是稳定赚现金流的「价内买权」?还是静静等叙事爆发的「价外赌注」?
这才是你选择教育与职涯的核心思维模型。

2025/06/30

巾帼英雄存在吗?穆桂英是假,秦良玉是真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凭战功封爵的女将军,也是唯一一个被载入正史将相列传,而非列女传的女将军。
秦良玉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她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嫁给了石柱宣抚司马千乘,并在婚后创建了白杆兵。万历二十七年,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秦良玉以"土司马千乘妻秦氏"的名义参与了平叛的战争,并立下了赫赫战功。
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因冒犯京都太监被捕,病死于云阳的监狱。朝廷保 留了马家宣抚使的职位,秦良玉从此执掌石柱军政大权。
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与明军大战,朝廷急调石柱、酉阳等土司驰援,秦良玉在此后的三年里先后三次前往辽东,直接对后金作战。并在回乡征兵的过程中平定了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的叛乱。
崇祯三年,清军大举进攻,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诏令天下勤王,当时各地自保不暇,只有秦良玉赶赴北京,使得皇太极撤消围困,无功而返。为了表彰这份功劳,崇祯帝特地在平台召见秦良玉,并赐给她御制诗四章,平台赐诗也将秦良玉对明王朝的爱国情怀推向巅峰。
崇祯六年,秦良玉被调回四川地区,此后多年,她都投身于与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战斗中,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人夔kuí州,秦良玉率军驰援,败回石柱,但依然坚持与张献忠抗争,直到张献忠覆亡 ,大西军都未能踏入石柱境内半步。
明朝灭亡后,年迈的秦良玉依然固守石柱,她一生坚决抗清,至死不肯投降清朝。顺治三年,也是南明政权的隆武二年,秦良玉受到了隆武帝朱聿yù键和永历帝朱由榔的加封,当时的秦良玉已经七十三岁。
可惜不久后的顺治五年,秦良玉便去世了,她恢复故国社稷的愿望至死也未能完成。

2025/06/29

腐败如何掣肘大清的战争

当族群的卑劣化严重到一定程度,仅仅一个无孔不入的贪腐,就足以让一个偌大的帝国,实际上丧失对外战争的能力。
曾经被小朋友问:鸦片战争仅仅是被英军攻占了定海、镇海、镇江等寥寥几个地方,清廷怎么就降了呢?
三个原因:
一是被掐断了京杭大运河,帝国严重依赖的江南财赋中断;
二是帝国没钱了。而一旦没钱,无论官员还是兵勇,都是要怠工的;
第三是最重要的,洋人只要钱,不要江山。
单说第二项:按照英军的战后统计,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阵亡69人,军费总开支421万英镑,按当时的英镑兑黄金比率和市场金银比1:16计算,这场战争英军军费总支出折合清朝平库银约1347万两;
而大清这边,根据战后各省提交的军费核销报告显示,战争花销高达2871万两。平均每个英国龙虾兵(其实里面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尼泊尔人和东南亚人)的命,在大清这里值41.6万两。
高昂的战争经费背后,是无孔不入的贪腐。
在这近3000万两军费中,人头费(常饷、开拔费等)就占了大半。但在这里面,存在大量的空饷、空额。当时的模范军镇湖南筸镇,被清查出的空饷率就高达30%,而福建汀漳龙道的张集馨辖下的龙溪县,账上有1200名士兵的名册,实际上却一个兵都没有。
而在战争期间,各种军用物资、火炮、粮食、硝石、硫磺、火药、铅弹等,无论生产、采购、调拨、运输的各个环节,都是各级官吏揩油的无上良机。
至于战时的城防和炮台修筑、造枪铸炮等环节的贪腐,更是无底洞级别的。大敌当前,一切便宜从事,谁敢计较价格?
极个别被查出的倒霉蛋,比如宁海县代理知县史复善,仅在一份城防修缮的报销清单中,就敢虚报费用34587两。
所以,对大清来说,这场不折不扣的"局部战争"只打了两年,就花掉了相当于当时年财政收入3/4的巨款,国库见底,那时候又没有现代金融制度,没办法无限印钞,但下面官吏士兵没钱不肯开工,怎么办?谈判呗。
榨汁、攒钱。攒够一笔再来一场。

2025/06/28

蔡澜无法与其它三大才子并提

所谓的香江四大才子“金庸、黄霑、倪匡、蔡澜”,其实名不副实。

金庸和黄霑当然是一代宗师,倪匡的作品虽然粗制滥造但想象力丰富,其中也不乏精品,蔡澜只能算是他们的跟班,在文艺方面并不能算是有什么才华,但他在做生意和投资方面是非常有才华的,所以一辈子都能游走于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最后在荣华富贵中离世。

至于那些对他的恶评比如玩弄女性什么的,那就算了吧,当事人两情相悦,关外人什么事?何况蔡澜本人的样貌并不丑,在富人里面也算是有文化、有情调,女人喜欢他并不稀奇。
本来每个人的性癖就不一样:有人喜欢帅哥,有人喜欢壮汉,有人喜欢胖子,有人喜欢艺术家,有人喜欢知识分子,当然也有人喜欢会做生意的人。

再说了,男人有钱了难免多睡几个女人,女人有钱了也难免多睡几个男人,倒也不必清高到好像没有俗世的欲望一样。

视频自媒体已经产业化

从21、22年起,油管上已经开始推荐很多和哲学,心理学相关的频道。其内容基本都是由 ai 生成,不管是声音,图片, 还是文字内容。

但制作质量相当高,很多内容很有深度。而且估计因为全是 ai 工具生成,产出也很高,一个频道每天都会上传一个,甚至两个新视频。

猜测这些视频背后的制作者,大概是掌握了工业化大规模快速生产高质量视频的流程,商业模式是希望低成本获取大流量来赚 youtube 上的广告费。而竞争者的涌入,ai 工具的不断进化,也会逼迫所有视频制作者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这种工业化制作的视频,本质是把高质量的文字转换成视频,既然生产成本极低,最终还是文字内容本身的竞争。人味不足或者粗制滥造的内容自然会流失观众。最终 ai 制造的人味肯定会以假乱真。

作为听众和消费者,感觉好像是从以前吃家庭作坊养的鸡 (价格贵而质量参差不齐) 变成吃工业化农场生产的鸡 (价格便宜,质量有基本保证)。

感觉类似的现象会迅速的,无孔不入地席卷所有领域。

24种逻辑谬误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结论: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诉诸感情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同时也很低级。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并不是因其观点正确,而是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误
 
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人们讨论A时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理由、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第七条: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认定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第九条: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
 
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老李媳妇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红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子: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是反面。)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例子:看到《货币战争》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你认为一个总体的某些局部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各个部分通通适用。
 
对某些局部合理,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局部同样合理。我们常能观察到不同事物之间的一致性,以至于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固执地认定有一致性。
 
例子:小红买了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车座是人造革的时候,她就觉得自行车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
 
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
 
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这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试图通过某些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
 
例子:
 
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这就犯了基因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
 
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例子: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这就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据此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例子:X会为了证明自己尽职尽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XXXX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消费的奢侈无度。(这就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进行科学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2025/06/27

身份

身份是指自我和他人赋予一个人的各种意义(Gecas, 1982)。

这些意义或自我概念是基于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群体成员(社会身份),以及他们表现出的个人和性格特征,以及其他人根据他们的行为赋予他们的属性(个人身份)(Gecas, 1982; Ashforth and Mael, 1989)。

长期以来,身份一直被视为在社会互动中构建和协商的(例如,Cooley, 1902; Mind,1934;·Goffman,1959)。

人们通过传达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或希望被他人看待的图像来进行身份主张。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以及接受、拒绝或重新协商这些公共形象的他人的反应,维持或修改自己的私人自我概念(Swann, 1987)。

——摘自Herminia Ibarra 于1999年发表在ASQ的论文《临时自我:职业适应中的形象与身份实验》(“Provisional Selves: Experimenting with Image and Identity in Professional Adaptation),是关于“临时自我身份”的奠基性文献。全文优美得象《瓦尔登湖》,每一句都恰到好处。

警惕戴锦华

首先她极具迷惑性。戴讨论的话题,女权、全球化,资本主义,都戳在了都市年轻人的痛点上面,女权话语契合都市女性,资本批判契合了996内卷一代,很容易引起共鸣。戴的语言包装很漂亮,比温铁军之流"高级",对,就是这种该死的高级感。而包装在学术话语背后的东西,和大家从小到大学校灌输的那套又是一脉相承的,接受起来并没有那么难,稍微跳一下就能够着,甚至给人以学到了知识的错觉。所以跟温比,戴在大城市年轻群体中更受欢迎,温的受众更底层,因此也更大。
 
为什么要警惕她?如果只谈一点,那就是她只批评资本,不批评权力,或者说,她说的权力,就是资本和资本主义。但在中国,这真是的主要问题吗?对资本和资本家的仇视,还需要套着西马的话语再来一遍吗?好吧,这也没什么,顶多就是语境错位的谬误,中国学术界这样的人太多了。更要命的是她对革命历史叙事的鼓吹,而这是有毒的,比如她对"昔日的妇女主任"的正面评价,包括她以文学之名对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的批评,足以看出她的底色。这么说如果还不好理解的话,换种说法:我姑姑就是妇女主任,大饥荒的时候她奶奶饿死了,她妹妹饿得躺在桌子上一天不动弹,请问这种妇女地位的提升有何意义?戴锦华对此视而不见,是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
 
至于何谓话语包装,比如戴谈国外"支持机构"对中国女权运动的影响,戴不会说"境外势力指使"这么low的话语,人家用的是胡锡进常用的那个词"复杂",以及"改变了我们的历史传统,不再是在既有历史的积累下的延续,而是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路径,这是一个特别丰富的问题。"
 
所以追捧戴的人,说得刻薄一点,他们并不是真的爱思考爱读书,只是喜欢自己是个爱思考爱读书这样一个人设,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爽感,跟我看网络小说的诉求是一样的。戴迎合了这个市场,这是她的核心竞争力。

青少年要睡够

劳逸结合,把睡觉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有条件的话,甚至要睡够8小时。为什么这样做呢?
 
1.增强记忆力:在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将重要的信息储存下来,并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巩固和优化记忆。
 
2.减少脑细胞损伤:睡眠是大脑休息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减少因长时间熬夜或睡眠不足导致的脑细胞损伤,进而避免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清除代谢废物:睡眠能帮助清除大脑中的代谢废物和毒素,为大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记忆功能。
 
4.调节激素水平:良好的睡眠质量能调节身体的激素水平,促进大脑的发育和修复,进一步提升记忆力。
 
总之,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大脑保持清醒和活跃,提高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进而改善记忆力。

有哪些服务和ifttt、dlvr.it差不多,且免费?

有几个与IFTTT和dlvr.it类似的自动化服务,提供免费套餐:

主要免费替代品

1. Zapier

  • 免费额度: 每月100个任务(Zaps)
  • 优势: 应用集成最多(7000+),界面友好,功能强大
  • 劣势: 免费版限制较多,高级功能需付费

2. Microsoft Power Automate

  • 免费额度: 每月2000次运行,基础连接器
  • 优势: 与Microsoft生态深度集成,企业级功能
  • 劣势: 主要偏向Microsoft产品,学习曲线较陡

3. Integromat (现在的Make)

  • 免费额度: 每月1000次操作
  • 优势: 可视化流程设计,支持复杂逻辑,数据处理能力强
  • 劣势: 界面相对复杂,中文支持有限

4. Automate.io

  • 免费额度: 每月300个任务
  • 优势: 界面简洁,设置简单,支持多步骤自动化
  • 劣势: 应用集成相对较少

5. Albato

  • 免费额度: 每月100次操作
  • 优势: 无编码自动化,支持webhook,界面现代化
  • 劣势: 相对较新,生态系统还在发展

6. n8n(开源自托管)

  • 费用: 完全免费(需自己部署)
  • 优势: 开源,可自定义,无使用限制,支持代码节点
  • 劣势: 需要技术能力部署和维护

7. Huginn(开源自托管)

  • 费用: 完全免费(需自己部署)
  • 优势: 开源,高度可定制,支持复杂场景
  • 劣势: 界面较老,配置复杂,需要技术背景

内容分发专用服务

1. Buffer

  • 免费额度: 3个社交账户,每账户10个预定帖子
  • 专长: 社交媒体调度和分析

2. Hootsuite

  • 免费额度: 2个社交账户,5个预定帖子
  • 专长: 社交媒体管理

3. Later

  • 免费额度: 1个用户,30个帖子/月
  • 专长: Instagram、Facebook等视觉平台

选择建议

如果你需要:

  • 最多应用集成: Zapier
  • Microsoft生态: Power Automate
  • 复杂自动化: Make (Integromat)
  • 简单易用: Automate.io
  • 完全控制: n8n(自托管)
  • 社交媒体分发: Buffer或Later

免费使用策略:

  • 可以同时注册多个服务,根据不同需求分配任务
  • 利用各家的免费额度互补
  • 对于简单任务,IFTTT仍然是很好的选择
  • 复杂需求可考虑学习n8n自托管

这些服务都在不断发展,建议根据具体的自动化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平台。

有目标感的人比有幸福感的人活得更久

来自芬兰的科学家从美国 MIDUS 的调查数据中采样了 5993 人做了一项为期 23 年的纵向研究,他们评估了"生活满意度"和"生活目的性"这两个指标对人的影响。排除掉健康因素,生活的目的感对长寿的影响非常显著。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358729/
即使一个人身体不好,或者生活不太方便,但只要他有一个"我为什么要活"的理由,有强烈的目的感,他还是能活得很长 —— 而单纯想提高生活满意度就没这样的效果,往往还会陷入空虚 。
幸福感是静态的享受,目标感却是动态的力量,前者易随境遇起伏,后者却能持久驱动生命向前。生命渴望的不只是舒适,更渴望方向与意义。真正延长生命的,是内心深处明确的使命与追求✨
论文「Which Predicts Longevity Better: Satisfaction With Life or Purpose in Life?」研究了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和生活目标感(Purpose in Life)对寿命(longevity)的预测作用,并探讨了两者中哪一个是更强的预测指标。

2025/06/26

除了HeyGen,有哪些数字人项目是开源的

还有多个开源的数字人项目,以下是主要的几个:

主要开源数字人项目

1. SadTalker

  • 优势: 单张图片即可生成说话视频,效果自然,GitHub星数高
  • 劣势: 主要支持正面人脸,侧面效果较差,实时性能一般
  • 适用场景: 快速原型开发,教育演示

2. Wav2Lip

  • 优势: 唇形同步效果好,支持任意身份的人脸,训练数据要求低
  • 劣势: 只处理嘴部区域,整体面部表情单一,分辨率有限
  • 适用场景: 唇形同步任务,视频配音

3. First Order Motion Model (FOMM)

  • 优势: 可以驱动任意对象(不仅是人脸),支持全身动作迁移
  • 劣势: 训练复杂,对驱动视频质量要求高,容易产生伪影
  • 适用场景: 动作迁移,艺术创作

4. Face2Face

  • 优势: 实时面部表情迁移,技术成熟度高
  • 劣势: 需要深度摄像头,硬件要求高,开源版本功能有限
  • 适用场景: 实时应用,视频通话

5. LivePortrait

  • 优势: 支持多种控制方式(表情、姿态、眼神),效果细腻
  • 劣势: 计算资源需求大,配置复杂
  • 适用场景: 高质量数字人制作

6. MetaHuman Creator + Unreal Engine

  • 优势: 照片级真实感,完整的数字人解决方案,工业级质量
  • 劣势: 学习曲线陡峭,资源消耗大,部分功能需要付费
  • 适用场景: 游戏开发,影视制作

综合比较

项目易用性效果质量实时性资源需求社区活跃度
SadTalker⭐⭐⭐⭐⭐⭐⭐⭐⭐⭐⭐⭐⭐⭐⭐⭐⭐⭐
Wav2Lip⭐⭐⭐⭐⭐⭐⭐⭐⭐⭐⭐⭐⭐⭐⭐⭐⭐⭐⭐
FOMM⭐⭐⭐⭐⭐⭐⭐⭐⭐⭐⭐⭐
LivePortrait⭐⭐⭐⭐⭐⭐⭐⭐⭐⭐⭐⭐⭐⭐⭐
MetaHuman⭐⭐⭐⭐⭐⭐⭐⭐⭐⭐⭐⭐⭐⭐⭐

选择建议

  • 快速原型: 选择SadTalker或Wav2Lip
  • 高质量需求: 选择LivePortrait或MetaHuman
  • 实时应用: 选择Face2Face或优化后的Wav2Lip
  • 研究用途: 选择FOMM或SadTalker
  • 商业应用: 考虑MetaHuman或自研基于开源项目的解决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项目的活跃度和功能都在快速发展中,建议根据具体需求和技术栈来选择合适的方案。

视频自媒体的换脸玩法

facefusion这类换脸软件,在创作自媒体方面,除了有哪些玩法?

教育内容创作

历史人物复活

  • 让历史名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 制作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访谈"
  • 创建历史课程中的角色扮演内容

多语言教学

  • 同一张脸说不同语言,增加亲和力
  • 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定制内容
  • 创建"本地化"的教学视频

娱乐内容制作

角色扮演系列

  • 一人分饰多角的情景剧
  • 经典电影片段的重新演绎
  • 模仿秀和恶搞内容

虚拟主持人

  • 创建固定的虚拟IP形象
  • 新闻播报、产品介绍等正式内容
  • 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商业应用

产品代言

  • 让"名人"为产品代言(需注意法律风险)
  • 创建虚拟品牌大使
  • 制作多元化的营销内容

客户服务视频

  • 统一的客服形象
  • 多语言客服支持
  • 24小时"真人"服务演示

技术展示内容

AI技术科普

  • 展示AI换脸技术原理
  • 对比不同算法效果
  • 制作技术教程内容

创意实验

  • 探索换脸技术边界
  • 艺术创作和视觉实验
  • 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内容

社交媒体营销

病毒式传播内容

  • 热点事件的快速响应
  • 网红挑战的参与
  • 搞笑模仿内容

个人品牌建设

  • 保护真实身份的同时建立IP
  • 创建多个虚拟人格
  • 跨平台内容一致性

注意事项和建议

法律合规

  • 避免侵犯他人肖像权
  • 明确标注AI生成内容
  • 遵守平台规则和当地法律

伦理考虑

  • 不制作虚假新闻或误导内容
  • 尊重被换脸对象的权益
  • 负责任地使用技术

创作技巧

  • 质量控制: 选择高质量的源素材
  • 内容策划: 结合换脸特点设计剧本
  • 技术优化: 学习后期处理提升效果
  • 差异化: 找到独特的创作角度

平台策略

  • YouTube: 长视频教程、娱乐内容
  • TikTok/抖音: 短视频、挑战类内容
  • B站: 技术分享、二次创作
  • 小红书: 美妆、时尚类应用

这类工具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关键是要在技术可能性和内容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同时确保内容的合法性和道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