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赚钱的事情不会公开跟你讲

很多时候,公开讲的东西是不赚钱的, 除非他是靠这个公开讲的内容赚你的钱。
 
01
任何事情要赚钱,你得比别人专业, 比别人有名气,有粉丝,而且也得有价值。能满足别人需求的事情, 你才能赚到钱,只有在事情上去深耕,你才会在细节上比别人做的更透,那你就比别人专业了, 持续去努力, 就会越来越有名气,就会有很多的人主动靠近你, 成为你的粉丝,形成自己的粉丝圈,而你自己就成为你的圈子的核心,你提供的价值是可以满足别人需求的, 赚钱就顺其自然了。其实赚钱并不是追着钱跑, 这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抓不住本质,要赚钱就比较难了, 不要盯着钱,而是要盯着自己的事情,这才是核心, 把自己的事情做对做好, 在事情中不断去历练自己, 提升自己,进化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把事情做成的概率会大大提升,做一个有结果的人, 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绽放,去变现就水到渠成了, 让自己在财富自由的路上越走越远。
 
02
不要以为对方说的都是真的,很多东西都是为了做现在的事情而已,告诉你的目的就是宣传。很多的话都是为了迎合你,想法设法去满足你的需求,目的就是从你的口袋掏钱,实现他们的变现而已,所说的事情都是宣传而已,尤其是没有人公开去告诉你如何赚钱,能赚钱的事情都是越少人知道越好,这样才能少一些竞争对手,让自己能赚到更多的钱。而大张旗鼓去告诉你如何赚钱的,很多就是把你当做变现的工具,一旦能满足你的需求,随时来收割你, 他说的内容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所做的事情, 如何宣传他自己, 如何包装他自己这个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他们赚钱的工具, 要学如何赚钱,可以去模仿他们所做的事情,只要成本不高,或则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都值得去尝试,失败了无非就是浪费一些时间而已,不断去尝试,不断去验证,总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门道,这才是最靠谱的做法,让自己在财富积累的路上越走越远。
 
03
人只有成为你自己,那你才是独一无二的, 你越是模仿,那你就离成功越来越远。你不模仿,去做你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反而可以成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有去做自己,不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的绽放,也可以满足他人的需求,赚钱就顺理成章了。如果只是去模仿,就很难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事情的前期,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在模仿中去学习,去改进, 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模仿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好自己,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持续去放大,就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你, 或许也可以满足别人的需求,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04
很多的平台最主要提供的价值就是情绪价值,都是为了给普通人提供情绪价值,为了流量而已, 想用最快的致富方式去致富而已。现在的互联网如火如荼, 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但是精神空虚的人也很多,平台就会想办法去满足你的需求,很多还是情绪价值,你得到满足,流量也会有了。我们普通人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趋势,无论是视频创作还是文字创作,只要你有分享的欲望,持续地去付出,边做边改进,就可以积累自己的粉丝群,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 就可以有很多的渠道去变现,这是你看不到的,别人也无法告诉你的,只有自己去干了,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变现门道。只要大的方向没有错,具体落实到个人, 是否能够变现就看个人的造化了,这是别人无法告诉你的,即便是告诉你了,那也是基于他的经历,并不一定适合你,当然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主要还是靠自己去摸索,去实践才会最靠谱的。
 
05
我们看到的, 听到的,就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听到的,这才是真理。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 能听到的信息,都是别人主动提供给我们, 实现他自己的目标, 离事情的本质会越来越远,尤其在赚钱这件事上, 让你看到的只是粗枝末节,只是给你看到他愿意展示的,不愿意展示的才是核心,当然这也是别人安身立命的本领,不告诉你无可厚非,既然你已经看到结果, 那就说这件事是有结果的,那自己也可以模仿去做, 模仿的是事情的本身,随着对事情的深入了解,就可以看清其真相,找到其本质,抓住本质的关键节点,从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把事情做出结果, 自然就找到了赚钱的门道,这些都是要靠自己去做, 自己去悟出来的,也是别人不会公开告诉你的。很多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去做了, 做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不断去验证,才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让自己越走越顺,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
 
赚钱的事情公开和你讲,反而要提高警惕,闷声发财才是常态, 把事情做对做好, 做出结果, 赚钱的门道自然就找到了, 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去实践,去悟出来的。
 

如何应对随礼?

一个基本的人情世故原则:邀请别人来参加婚宴和葬礼,所谓的红白双喜,就一定是向对方要钱的,没有例外。
哪怕你千叮咛万嘱咐,不收礼,人来就行——你这个邀请本身也一定是带有收钱的意思。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基本规矩,你躲不了,不要装不知道,否则只会让人觉得你虚伪又恶心,而且不懂事,钱照收,不肯承别人的情,想逃脱人情往来的义务,装无辜扮可怜白莲花。
 
那真的不想收钱怎么办?
不要提前通知别人你要结婚,结婚回来了以后,见人发发喜糖,几块糖也不值钱,人人有份。或者发巧克力,也可以。就说我结婚了,请大家吃糖,吃巧克力。
如果提前邀请了别人参加自己的婚礼,那么可以千叮咛万嘱咐,不用带礼金,人来就行,希望您到场见证给我们祝福即可。当然对方是一定会给钱的,没人有这么厚的脸皮。
那么人不来,直接给钱了怎么办?收下来。然后等以后逢年过节,加倍的换成礼品,回过去。如果人家将来有私事,比如儿子闺女结婚邀请你,借机就可以随礼金,真正成为他圈子里的自己人。
如果他永远不叫你,说明想和你保持公私分明,这种情况下不用强求,每年双节,中秋和春节,问候一下,送点礼即可。
如果再有回礼,那么你们可以保持终身友谊;如果只进不回,那么等你以2倍的礼金送了,慢慢就可以保持自然而然的淡漠了。
 
大聪明们表示人情世故很简单,不用教。实际上人情世故是最复杂的,它设计到一个曾经拿过诺贝尔奖的重要科目:博弈论。
人情世故,说白了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博弈。美国人自己对此也很头痛,很多人也不知道怎么办。我认识的所有美国人,都认为中国人的人情世故方式,比美国要好很多。
比如随礼,出礼,礼金文化,他们认为非常好。他们那里只有礼品文化,没有礼金文化。
如果你不是送礼物,而是直接给钱,对方会觉得你不用心,不认真,没感情。问题是,送礼物,会诞生大量的「礼物混子」。比如有一种礼物,相框,10块钱一个。我大学时候外教,他大哥结婚,他送了个婴儿车,价值上千,而且大哥的孩子的确马上也要出生了,非常实用。他结婚,大哥给他送了个相框,价值10块。
他大哥不仅给他送,给所有人随礼,都是送相框,价值10块。他非常无奈,但是没办法。而且你不能找大哥吵,大哥会说我认真思考,钻营,投入了大量情感,觉得你需要相框才送的。你敢侮辱这份感情吗?
 
中国人就好很多,直接发红包送礼金,不用殚精竭虑想礼物,浪费时间,提高生活效率。而且礼尚往来,有账目对比,可以事后回顾,可以有效的让一个人社会性死亡。
在美国不行,美国因为送的是礼物,而不是对等的礼金,有感情和精力在里面,你就没办法去驳斥这种人。所以老外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最好的,人情世故简单很多,美国的人情世故才复杂。
 
博弈论的宗师是约翰纳什,在中国发明礼金的人绝对是天才,其智慧可以和约翰纳什相比,拿好几个诺奖。美国人就不行了。
为什么博弈论会成为一个诺奖级别的大科目,而不是普普通通的简单小东西、不用搭理?人和人之间,充满了各种意外和特殊,大部分人不愿意遵守博弈论理论老老实实人际互动。
比如小红书很多类似帖子,帖主曾经半被迫给不熟的同学送过人情。现在帖主结婚,想要回人情。评论区一堆人骂她"既然当初不想给你就不要给,给了就别往回要"。如何应对这类流氓,恰恰是一个难点和痛点。并不像某些自以为是的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2025/10/17

如何看待别人对你的评价?

接受他人评价,杀伤力最大的,是高位者对你的评价低。甚至否定打压你的人,是你崇拜向往的人。这个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境。

蒋中正做过黄埔军校的校长,当年的学员里人才无数,精英辈出。这其中有两个人,一个叫林彪,一个叫徐向前。
这两个人的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
哪怕是纵横上下5000年评比,整个中华5000年的军事史上,这两人都算得上是军神的水平。

然后这两人被校长是怎么评价的呢?
对徐向前的评价是:
长相平庸,土气木讷,不善言辞。资质平平,不会有出息。此人不可用。
校长对林彪的评价是:
黄埔军校人才辈出,林彪算什么,普通学员而已。

但是到了苏区反围剿时期,校长对林彪的评价就变为了:
要重视那个林彪,虽然他在黄埔军校内非常低调,但他是不容小觑的对手。不要以为他在黄埔不显山、不露水的。此人胸有丘壑,是当代韩信,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在黄埔军校时期,徐向前和林彪都是普通年轻人,对自己的个人未来前途都不知去向,十分迷茫。而他们能够接触到的社会顶级大人物,恰恰就是校长。偏偏被校长下了这样的论断,不堪大用,不会有出息,很嫌弃他们,根本不愿意接纳他们。

那他们对这件事怎么看的呢?
是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内耗,纠结,难受,抑郁,陷入自我怀疑吗?
没有,他们是直接否定校长:
此公高高在上,操弄权威,缺乏基本领袖魅力,不是明主,不足以追随。

这个才是杰出人才的关键素质:
敢于否定权威,不接受权威的打压和评价。

其实不单单是林彪和徐向前在人生早期有过这样的遭遇,毛也是。
毛刚毕业已经20多岁年级很大了,比现在很多人考研毕业年纪还大,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的时候,周围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让他非常激动,想去和他们交流。
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看到这个穿着破烂,面容土气的乡下穷小子,都是鄙夷不屑,根本没人愿意搭理他。
他们口里说要救中国,实际上阶级意识非常强,对比自己阶级低的人非常的鄙夷不屑,高高在上。
胡适就曾得意洋洋地说过,毛想来入我门下做我的学生,被我直接拒绝了,为什么?因为他水平太低,根本不足以来当我的学生。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更是因为家境优越,校内名声地位显赫,当时做了学生会主席,看毛不顺眼,直接扇了他一耳光。你看,哪怕那个时期,学生会主席也不是东西。

因为毛的各种成就,在世人眼里都是极度的神化,所以很多人认为毛的遭遇并不能激励到自己什么。大家如果真的被大人物,甚至是社会顶级的大人物所否定,可以多想想徐向前和林彪的例子。

长期感情要以已有的长期同居为基础

一个谈了很多次恋爱、从来没有和男人在一起生活过的大龄剩女告诉我她对婚姻的向往。我听完后就知道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有稳定的长期感情。
 
因为她完全不知道两个人长期在一起生活需要双方付出多大的妥协。
 
这种人就算结婚了肯定也会离婚。因为她完全没有家庭责任感。
 
妥协之后再妥协,底线更低之后再更低。完全两个人融入彼此,经历过极大地挫折和困难之后,依然选择相信彼此,认为这份感情比其他所谓的自己的自尊、快乐、工作等等更重要。
 
这个时候,两个人才能形成一个长期的家的基础。
 
家的基础是没有个人利益,一切以两个人或者一家人在一起的利益最大化为考量。而不是以自己的快乐或自尊为考量。
 
从这点来说,绝大部分人、无论男女,实际没有经营长期关系的能力,因为他们对长期关系的理解来自于爱情,而爱情本身就是短视的,是消费主义的,是快乐主义的。
 
而真正的长期关系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利益共同体和风险联盟——也就是一个家。
 
而且这个家其实和结婚证关系不大,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情感、利益和风险链接。事实已经表明,当代年轻人即使领了结婚证也不会把这当做一个家,也是用爱情的模式去看待家庭的经营的。
 
另一个和女朋友在一起谈恋爱一年要分手的、但也从来没和女人同居过的哥们,也认为谈了恋爱一年不合适就该分手了,没必要磨合了。
 
我这人一般劝分不劝和。更何况是自己的好哥们肯定是向着他的。
 
但我知道两个人长期在一起需要付出多大的妥协,也知道只是谈个一年的恋爱和完全没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说只筛选,不教育。
 
但谈恋爱的筛选是从喜欢你的人中筛选,从对你有诚意的人中筛选。而真正的长期关系、婚姻、或者未来孩子的母亲,应该是从有过长期在一起生活的经历的人中筛选的。说白了就是要从同居过的人中筛选。
 
当然一般一个人有过同居经历的人不会太多,那么就应该想办法克服现在的困难,而不是从头开始再重新谈恋爱。
 
否则你的筛选逻辑总是要从头开始。总是会从低状态开始。你永远不会成功。万物相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就和做事业一样。

中国真能在稀土上卡住美国?

按照比较粗糙的分类,17种稀土元素可以分为轻稀土(镧、铈、镨、钕、钷、钐、铕7种元素)和重稀土(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10种元素)两大类。
2024年全球精炼稀土产量约39万,其中产自大国的约35万吨。但以精炼之前的初级加工产品来源地来分,39万吨中产自大国的约27万吨。
比较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而且直到去年也不是。大国的很多稀土产业实体依然处于微利经营状态。成本优势依然是大国企业的重要竞争力,尤其是在资源方面不存在绝对优势的轻稀土领域。
开采和粗加工领域的环保问题,也不算十分严重。不断出现的新技术迭代,让这一领域的环保问题,其实并不比开采页岩油严重很多。
目前大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是重稀土领域。
从浙西闽西经赣南粤北到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越南北部)一线,是全球重稀土的主要赋存地,储量占全球探明储量的近8成。而且具有开采历史比较久、技术成熟、人工成本低等多项优势。
但这依旧不足以保证长期垄断性地位。其它地区尽管重稀土资源相对贫乏,但以目前的探明储量,依然够全球使用一百年。大国的优势主要存在于不彻底脱钩的情况下:如果对手敢不计成本大量投入,等产能上到七七八八的时候,这边一旦大量释放库存,顷刻都给它冲破产。
而一旦彻底脱钩,这种威慑便不复存在。
退一步讲,以关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和多寡而论,一旦彻底脱钩,相互之间还很难说谁卡谁的脖子更多一点。

冷知识:荤是什么?

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化常识啊,中国古人说的「荤菜」,指的是「菜」而非「肉」——其实你看「荤」这个字,它是草字头,它是植物。
 
关于这一点,我们上个最直观的证据:《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分天下可入药之万物为16部、60类,16部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其中,「菜部第一」就叫〈荤菜类〉,其中开列32种「荤菜」:
 
「韭、山韭、葱、葱茎白、葱、胡葱、薤、蒜、山蒜、葫、五辛菜、芸苔、菘、芥、白芥、芜菁、莱菔、生姜、干姜、茼蒿、邪蒿、胡荽、胡萝卜、水斳、堇、紫堇、马蕲、茴香、莳萝、罗勒、白花菜、蔊菜、草豉。」
 
=======
 
至于说为什么「荤菜」在今日会演变成「肉菜」的意思,这个我没有考察。不过在我印象里可能和佛教有关。
 
佛教戒律说「不食荤腥」,当然佛家分得很清楚,「腥」指的才是肉,「荤」指的是「五荤」:「葱、蒜、韭、薤、兴渠。」
 
——此时,佛教的「荤」就是汉字的「荤」,并无不同。但是问题在于,佛家一直说「不食荤腥」、「不食荤腥」,「荤-腥」连用多了,于是民间渐渐把「腥」包摄在了「荤」里面,从而反而导致「荤」字本义丢失。
 
对此,一个旁证是〔南朝〕《荆楚岁时记》:「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背景:佛教本来可以吃「三净肉」,是特别崇信佛教的梁武帝为免杀生而彻底禁止肉食。因此这条中的「荤」明显指涉肉食,又将其与梁草联合,想来这个用语也是佛教的影响了。

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oid)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最落后的民族不是非洲黑人,更不是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血统中,有大约70%来自欧亚人群(父系接近100%,母系接近40%),这一比例比不少东亚族群都略高一点。所以他们能在一万多年前进入美洲后,在与旧大陆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发展出自己的印第安文明,有了与很多族群相比都不逊色的建筑学、天文学成就。
东部非洲的黑人从古埃及时代起就存在与文明族群的交流,西部非洲的黑人则从7世纪开始就与阿拉伯人之间产生密切联系,建立了长达千年的奴隶贸易体系。
最落后的是印度安达曼群岛土著人群、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群。这是基本纯血的地球"老人种",整个冰河期都生活在热带地区,没有像欧亚族群那样经历中纬度严酷冰河期几万年的洗礼。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澳洲原住民的语言极其落后,往往只有十几个发音,通过高低不同的声调、以及动作的比划来表达信息。他们的语言落后到甚至无法表达比3更大的数字,因为平时生活中基本用不到。
他们不仅没有进入农耕文明,连狩猎文明也只处于初级阶段,基本属于最原始的采集社会。日常食物就是浆果和树叶,肉食就是蚂蚁蜥蜴和鱼,偶尔才会杀袋鼠或者蛇来吃。与其它灵长目动物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会用火,早期澳洲土著主要就是用这种方法灭绝了澳洲的不少大型动物。
但他们始终没有学会如何搭房子,而是居住在山洞里。图三是最发达的部落酋长的房子,位于达尔文,可能是与印尼人存在交流。普通的"房子"如图一、图二所示。
作为澳洲土著的一个分支,塔斯马尼亚人因海平面上升与澳洲土著分离7-8000年后,不仅退化掉了语言交流能力,而且不会纺织、不会编绳子,只会用兽皮裹在身上保暖,无法搞出石斧、石刀类的工具,只能把石头磨尖了当辅助工具。
图四"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人"

如何养成珍惜时间的品质?

古人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很多人都在大量浪费时间,因为珍惜时间很难做到。引入"时薪"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日常的时间使用,让我们减少浪费。
 
1.每个小时的收入,是实际时薪。考虑到自己的成长,今后更值钱,可以给自己设置更高的时薪,作为参考值。
 
比如,目前的工作时薪是200元,可以乘3-5倍,将600-1000设置成自己的时薪。
 
2.拿时薪来参照,会发现很多事情不值得做。
 
每天花一小时刷小视频,就相当于花了600的视频票,回头一想,血亏。
 
工作不顺利,有的人会冲动行事。如果能看到扫尾的高昂成本,更容易冷静,不让愤怒转化为无脑行动。
 
3.小时候穷过、苦过,精打细算是美德。加入时薪的换算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如果精打细算浪费了时间,那就是亏损。
 
双11花两个小时东拼西凑,省了100,头昏脑涨、影响工作和睡眠,时薪折算进来,其实亏了好几千。
 
4.知道自己一个小时值600,鸡毛蒜皮的事情就没办法拖累我们了。视角变了,格局起来了,情绪价值和幸福感就有了。
 
包裹磕坏了、送晚了,和快递员吵架非常没必要,要么退货,要么直接扔垃圾桶,速战速决是止损。
 
5.友人自费买电脑放在单位办公,同事觉得不可思议,说忍耐几年等换新电脑就好了。
 
友人不是钱多浪费,而是活明白了,知道自己值钱,老电脑运行慢、常死机,严重拖垮效率。新电脑做事,每天至少省出半小时,折算一下时薪,半个月就回本了。
 
6.全职妈妈或爸爸,并非真的没有收入。如果雇人24小时养育孩子,而且是充满爱心和回应的金牌看护,价格是极高的。因此,全职育儿的一方对家庭贡献极大,工作的一方要看到这点。
 
7.没有在孩子身上砸太多钱、报很多班,这并不代表没有投入。
 
亲子阅读、一对一搭脚手架帮助,投入了时间来陪伴,用时薪折算一下,其实投入很大。好的教育很贵,这个贵主要指父母的时间精力投入。
 
8.人的关注点在哪里,哪里就会有产出。设置高时薪,帮助自己调整对时间和钱的看法,不是花时间去抠抠索索,而是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自我成长,这样就更有可能拿到高时薪。
 
高时薪是自我实现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成长,时间才会越来越贵。
 
9.人与人的时间使用,差别并不大。事务性工作之外,用于自我提升的时间,也就差一两个小时。一天两小时,三年就是两千多个小时,积累起来差距就太大了。
 
周末、节假日并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垃圾时间,休息日的每一分一秒都很珍贵,和工作日的时间并无区别。
 
10.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脑子特别好和特别不好的,都极少。天赋一般,是大概率事件,孩子各有所长,差距并不大。真正拉开差别的,是长期积累的动机和能力。十年阅读,造就广阔的知识和灵光的思维;十年积累,成为领域专家,拿到很高的时薪和成就感。
 
不过,要注意的是,时薪建立在全局收益的基础上,没有全局收益,时薪也是一个内卷KPI。

2025/10/16

爱是有级差的

仁爱和博爱,仁爱的爱心是从家庭关系产生,从最近的血缘关系延伸到族群国家,从小爱到大爱。博爱是相反的,从大爱开始,不讲小爱。

西方社会,出现了许多爱巴勒斯坦人、恨同胞的现象。这种对八杆子打不到的人爱是如何产生的,很难解释清楚,大多是政治洗脑的产物。有些博爱可能是叶公好龙,他们爱巴勒斯坦人,但是如果把她放到中东和巴勒斯坦人一起生活,她会一百个反对。
我对以前网上的助学免费午餐之类的活动一向嗤之以鼻,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帮助别人,首先应该帮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老家的穷亲戚,老乡,其次是本省人、本国人,最后才能考虑非洲人和外星人。

现在的人爱心都是反过来的。先关心一辈子都打不到交道的巴勒斯坦人非洲人,对家人漠不关心,这种爱心必然是虚假的。建立在这种博爱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导致混乱,混乱的价值观、道德观。

2025/10/14

爱情在婚姻中,从不必要到必要

婚姻一开始就是不需要爱情的。
按照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论来解释,乡土社会中,人们聚族而居,一般是三代共居的家族形式,家族是事业群,男女的结合属于阿波罗式的婚姻关系,主轴是父子,目的是为了家族的繁衍壮大。所以爱情不但无益于家族的事业,反而可能是有害的。

爱情是不稳定的。如果男女出于爱情而结合,那么当爱情消失,家庭就瓦解了。这就是为什么办公室恋情总被明文禁止,因为有碍于事业。故而传统的婚姻关系是排斥爱情的,中国古人形容一段理想的婚姻会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贵族阶层同理。夫妻的结合与爱情无关,而是一种结盟。二人当然也会发生性关系,甚至彼此相爱,但这并不影响结盟的本质。在贵族看来,爱情与性一体,婚姻与利益一体,一码归一码,互不影响。故而很多贵族会公开地找情人,不避讳自己的配偶,这并不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他们的夫妻关系是更紧密的利益联盟,不会被裤裆里这点屁事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剧《纸牌屋》中,木下先生和记者乱搞之后回家,夫妻二人对此事轻描淡写地聊了几句,全然不当一回事。然而夫妻二人没有爱情吗?自然是有的,而且感情非常好。这就是典型的贵族逻辑。
但以上的理论只适用于"家族"这个概念。"家庭"则是完全不同的。

工业社会以后,新的生产模式使得普通民众阶层无法维持家族式生活,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碎,农民进城打工,两代共居的"家庭"取代了三代共居的"家族",成为社会最常见的基本构成单位。
自此,家庭的主轴由父子变成夫妻,那么爱情就变得极为必要了。婚姻关系由阿波罗式转为浮士德式。夫妻关系需要爱情来维系,爱情一下子从被压制的洪水猛兽,变成了人人歌颂赞美的最美好事物。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歌戏剧中发现。古典时期的文艺作品大多并不歌颂爱情,偶尔有,爱情的双方是否夫妻关系也是存疑的。
当然了,其实主要的并不是时代,而是家族或家庭。在古典时期也有很多两代共居的小家庭,因此也会有一些歌颂夫妻爱情的作品,只是不作为时代的主流。
我们生在这个"爱情"被歌颂的时代,就容易以为这便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无论是从时间的维度去向前向后看,还是从阶级的维度向上向下看,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事情是天经地义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没有原因的。
在这个时代,家庭是社会最小也最重要的组成单位。为了社会的秩序,政府一定要支持有利于家庭稳固的现象,打击不利的现象。所以"情人""出轨""嫖娼"之类的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当然了,在研究完毕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回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自己这个阶层的人该做的事,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不然容易精神分裂。

2025/10/13

当代驭民术

人的脑回路要演着固定的路径走,才好管理,如果总是天马行空提出不同意见,就很难管,所以驯化脑回路对于管理很重要。

驯化脑回路的方法很多,目前来看,就是让人高强度劳动,把人的时间塞满,让人没有闲暇思考,然后设计一些社会整体物质比拼的KPI,让人无法停下来,不敢停下来,以及在人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里,用提前设计好的洗脑短视频攻击人的思维,强化人必须参与内卷的认知,这个组合就属于商鞅驭珉五术的"疲+愚"。

另外的三术,辱和杀在当今社会不太多见了,但是弱仍然全方位的——让人背上各种贷款,或者诱导投资理财破产,经济上保持不自由,必须持续打工。

至于那些总是天马行空的群体,有可能属于创造型人才,对创造型人才要采取收买加拿捏的办法,必要时候让渡一些经济利益也是可以的。

一般人该怎么关注ai

许多人热衷于追新热点,以至于精力分散。
 
市面上的AI工具太多了,更新迭代速度极快,除了AI自媒体,没人能完全了解。
 
战到最后,每个垂直方向,都会有几个胜出者。
 
我们只要等,保持心力充沛,拥抱赢家就行。
 
AI绘画/视频,只要精通 comfyui 这一个软件就足够了。
 
AI工作流,国内生态只需精通coze,出海只需精通n8n。
 
AI的核心基础是提示词。
 
提示词又分为两种风格:严格风、自由风。
 
严格风:提示词非常详细,AI只能严格遵照提示词输出内容。
 
优点:减少大模型幻觉,输出非常稳定,符合预期。
缺点:限制了大模型的发挥。
 
自由风:提示词有较大的解读空间,自由灵动。
 
优点:有效发挥大模型的优势,容易出现远超预期,非常惊艳的内容。
缺点:输出不稳定,可能需要多次尝试。
 
严格风,一般用来做工作流,效率更高,符合预期。
自由风,适合平时自己使用,很容易超出预期。
 
写提示词的技巧,其实就那么几个。
 
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2025/10/10

择偶上别想着有钱了能找补

普通的女生就不要有「我有钱之后,想包养小鲜肉就包养」这种思维,这种事大概率没有关系。
 
你如果想要爱,就正正常常谈恋爱,正正常常进入婚姻。因为大部分普通的女生,到了四五十岁,通常是既不好看,又没有赚到多少钱,身材也臃肿了,唯一的年轻感还失去了,又被岁月和打工人的生涯折腾得,性格可能也没有多讨人喜欢,当然也没有名气。
 
相比起年轻的时候,在择偶市场的选择权一定是更小更狭窄的,不可能是随着年龄的上升,拥有更多的选择。
 
你看到的那些,40岁以后拥有更多小鲜肉追求的女性,通常名、钱、颜值身材,至少三样有一样非常突出的,所以这些人本来就是幸存者偏差,他们年轻的时候,同样不缺追求者和爱,这些人跟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人搭讪的人本来就是两种人。
 
并不是说,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追求的一种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变成另一种人。而且即使名利和颜值都不缺的后一种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边的追求者的档次和质量其实也是在下滑的,而且主动权也越来越少。即使当年的天后,鲜肉杀手萧亚轩也并不尽如人意。
 
所以普通人千万不要听那些毒鸡汤,觉得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的东西,反而到一定年龄就有了。
 
大部分普通人,你的价值高光期,是非常短的,稍纵即逝,一般人是真的浪不起。

清国晚年有多昏聩?

晚清时期,沙俄随意玩弄清廷的轻松惬意程度,堪称匪夷所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1.7万英法联军绕大半个地球吭哧吭哧打了四年仗,阵亡逾百人,才勉强拿回相当于战争军费的赔款,还有一些虚头巴脑不知所谓的什么权益。
而沙俄只是动动嘴皮子,就让清廷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奉上15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从此之后四十年,高度共情力的沙俄,一直都是清廷的可靠盟友和精神支柱。有麻烦,第一反应就是找大俄。
即便1870年代趁乱以"帮你维持秩序"为由窃据伊犁、清廷平乱之后坚决不肯退出,最后仍咬下半个伊犁河谷和其它共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勒索白银400多万两,沙俄依旧是清廷的最爱。
这种感情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达到顶峰,联俄抗日成为基本国策,颤颤巍巍的李中堂,上颚骨带着日本浪人那颗子弹,赴莫斯科跟沙俄签订了具有浓厚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中俄密约》,约定以整个东北的铁路权为代价,换取俄清一致对日。
只是没想到,仅过了四年不到,俄日军队就在天津和北京并肩战斗,而且整个东三省还被其一口吞下。
李中堂更做梦也没想到,在他临近咽气的时候,耳边还是沙俄公使逼迫自己签字画押的声音。
当然,清廷出卖大片国土给沙俄的行径,大多数大清子民都是既不知道、也不认账的。比如割让外东北的《中俄天津条约》中,就根本不存在割让国土的说法。
条约原文奉上:
"……第九条 中国与俄国将从前未经定明边界,由两国派出信任大员秉公查勘,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边界既定之后,登入地册,绘为地图,立定凭据,俾两国永无此疆彼界之争。"

2025/10/09

技术是如何攒出来的

科学原理是全世界共享的,也是无法形成壁垒的,一经发现,就全世界共享。

只有技术才能构成壁垒,它是科学原理的应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秘方”。

技术说是“秘方”,也没什么好神秘的,大多数的技术研发,是基于科学原理下的试错。

只要试错的次数足够多,这个秘方就会被发现,或者说,就会无限逼近原理所允许的上限。

但你攻克技术的动力在哪呢?

为了单个技术,是没有动力的。只有做成完整的产品,打通市场与应用,你才会有动力去攻克技术难点。攻克技术难点的行为,才能获得资源。

所以工程实现,也就是攒技术,非常重要。

完成大工程,打通市场与应用,才能让技术攻关获得资源,你才有机会掌握技术。

像香港新加坡这种地方大学的理工科,我不理解它有机会掌握什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