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新知识,更要长见识

有时候,别太夸张“认知”的作用,厉害的见识,往往会直接把三观碾的稀碎。

比如,经常有人说李嘉诚眼光好,总能在风暴来临之前就能撑起伞、关好窗,其实是他接触的人不一般,见识的多、深且密。你有那个牛逼带闪电的信息源,你也能提前躲避风暴眼。

向内求,只会基于已有信息作逻辑验证,而向外求,则能吸纳更多的外部信息、填补大脑算法的语料苍白,甚至一些不需要大脑加工的关键线索,直接就能转化为具体行动。

内求得智慧,外求得见识,内外结合疗效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是内求:把信息转化为可复用的方法论;学是外求:把见识加工整理成可思考的有用信息。

所以,人还是要多经历、多交往、多看看更大的世界。信息的视角广了,才会让决策判断趋近于客观,避免陷入认知之井而固执。

人的见识多了,就会见怪不怪,收获平常心,待人接物也稳重自然了许多,即使遇到挫折也更容易从容不迫、稳住阵脚。见识多的人,也更心平气和,少被情绪困扰。

见识,是信息的容量,是一个人真正活过的世界的样子。

人,要学知识,更要涨见识。

明朝对西洋的战争一直是赢赢赢吗?

来看看崇祯明英战争。
更准确的说法,这是"崇祯明英冲突"。此时行将就木的带明朝中央朝廷,根本没精力操心这事,全过程都是广州地方官府在和英国商人打交道。这场战争,是公元1637年明朝广州地方官府和英国柯亭商会(Courteen Association,1657年在英格兰独裁者、"护国主"克伦威尔授意下,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合并)旗下的武装商船队伍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起因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
英国商人不走"朝贡程序",搞民间自由贸易,擅自进入中国腹地采购物资,被明朝官府逮捕扣押。
其过程——不自量力的带明朝被英国船长约翰·威德尔(John Weddell)狠狠扁了一堆,被捣毁沿海炮台、夺走"四十四门约四五百磅重的小炮"(指大将军炮之类的明朝国产土炮),英国人还对中国民间村落进行了劫掠,抢走了三十头猪(这事干的确实不地道,明朝官府欠揍,管老百姓什么事,笑);大明朝未能对英国武装商船队造成任何损伤,尽管澳门葡萄牙人在此事件中竭力支持明朝官府驱赶英国人(葡萄牙人讨厌英国跑来抢生意)。
 
最后结果——
1.明朝官府释放了先前扣押的英国商人,并返还了采购的货物;
2.英国商人前后向明朝支付50000里亚尔银币赔偿(确切的说,这不是给明朝朝廷的国家赔偿,而是用来打点广州地方官的贿赂)并归还先前夺走的几十门明朝土炮;
3.签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条约,内容大致是英国人每年给明朝缴纳2万两银子、上贡四门大炮(欧式红衣炮)和50只欧式火枪(Musket,在明末被称为"斑鸠铳"、"鹰嘴铳"、"大鸟铳"、"西洋鸟铳"),就可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通商租住获得合法贸易权;实际上,双方后来都未遵守这个条约,明朝没剩几年就嗝屁了,英国人找谁履行啊,满清吗?
4.英国商人其实也没吃亏,虽然出了不少钱打点明朝官员,但采购到的中国丝绸陶器香料等货物价值60000多里亚尔,运回欧洲卖掉基本能回本,因此约翰·威德尔在报告里对开展中英后续贸易持积极态度。
 
我是很佩服皇汉能把这事吹成"明朝吊打西方列强"、"能欺负满清的英国遇到大明朝只能乖乖赔款"的,皇汉的脸皮真是比大明朝的炮台坚固多了,英国武装商船的舰炮不一定能打穿。

如果你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神或者专家,成为业余中的

576288929 shared this article with you from Inoreader
如果你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神或者专家,成为业余中的顶尖高手。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在不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和学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选手。

但这个方法要求极强的自学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有什么用?

第一,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去针对性地编纂适合自己的教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在这个世界,有很多领域的是没有现成的教材以及职业培训的,就算有,很多时候普通人也没有资源和途径去获得,是被垄断的。所以,只能通过走野路子,自己去闯出一片天。因此,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野路子终究是野路子,是不成体系的,零散的,所以需要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完整地学习和训练体系。
如何构建一个完整地体系?

首先,你要大量地收集信息 ,对某个领域的概念进行初步认知和学习。
其次,你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本质和原理,明白它的运作机制。
接着,你需要对这些概念进行分类,并且由浅至深地整合它们之间地逻辑关系,相互作用。
然后,你需要利用费曼学习法,将这些概念和原理,用你自己的理解 ,将之面向大众进行输出。
再者,你需要给自己制定符合你条件和需求的训练计划,每天完成大量的练习,按时交作业。
最后,你需要制定一些目标和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这一整套流程,包含了从编撰教材,到深度学习,再到专业培训,最后到考核成绩,多个流程。

本质是和你上学做题考试没有任何区别的。

区别就在于,整个编撰教材,制定学习计划,出题考核的流程,都是你自己来把控和独立完成的。

你既是出版人,也是老师,也是出题人,同时是考生。

这种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锻炼人的。

也是一种最顶级的学习能力。在这过程中,甚至你会产出一些市面上不流传的心得和理论经验,成为这个领域的引领者。

在这过程中,你的信息收集能力,分辨能力,处理能力,整合能力,输出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是一种极强的创造力,当你拥有这种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少了很多生存焦虑,提升了很多自信。

因为你可以迅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用最短的时间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混一口饭吃。

如果你有天赋并且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深造钻研,那甚至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比这个专业的一般从业者还要专业。

这是一种体系化的能力训练,不仅是体系化训练你的专业能力,更是体系化训练你的大脑。

是一种跨领域的尖端能力,是顶级人类的必备能力之一。
View on Web

2025/09/01

学英语需要攒多少单词才够

英语词汇量有一个lemma词元的概念。
 
所谓的词元就是单词的本源,衍生词不算。
 
举个例子:
 
world大家都认识
 
worldwide
worldly
 
这两个单词大家也都认识。
 
但是它们在一起不算3个单词,只能算一个。
 
lemma就是world
 
美国人掌握的lemma,而不是单纯的词汇量,大概是2万个。
 
这2万个lemma,通过衍生扩展,可以变成3-4万个。
 
总的来说,如果算衍生词,母语人士差不多都有4万左右的词汇。
 
某个著名网站测试母语者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平均认识3.5万个单词,其实不包含衍生词,基本都是纯lemma
 
如果包含了衍生词,就得5万以上了。
 
美国语料库里有一个6万排名,看上去很恐怖。
 
它里面有一部分词比较生僻,背了也没作用,比如排最后一位的:TONUS 
(生理学)强直的肌肉或组织强硬或紧张
 
排倒数第二的CARCINOID 类癌
 
但是排倒数第四,也就是排60021的单词:
 
sideslip
 
side侧边你认识
slip滑你也认识
 
sideslip就是侧滑的意思
 
英语单词就包括这些难点,它的词汇等级可以分为4级:
 
1,日常通用词汇,大约5000左右,这5000词可以表达一切事物。
 
2,高级通用词汇,受过良好教育者的象征,大约1万词,有这1万词可以成为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
 
3,通用学术词汇,生活常见的,从医学到物理到生物学。
 
4,专有学术词汇,日常不常见的。
 
对于领域3的单词,打个比方:
 
肺结核,肿瘤,糖尿病,肝炎,白血病,
 
这些都属于常见词汇。
 
他们的英文单词就还挺难的:
 
肿瘤是tumor,但是你去看病找医生,得找oncology的医生,找一位oncologist
白血病是leukemia,这个单词没有什么拼写规则,我到现在也只能读写不对,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不会写tomorrow明天,要么多一个m,要么少一个r,也曾经被报纸嘲讽过,想到这个我也就释然了。
糖尿病是diabetes,还要分type I和type II
肝炎是hepatitis 中国用甲乙丙,老外则用ABC来指代,hepatitis A B C
肺结核是最难的,不论是拼写还是发音都最难tuberculosis 
我一般懒得发音,直接说tb,一般形容生病时候,老外都听得懂tb是什么意思
 
这还只是病,还有一些单词:
 
herring cod bass
 
这些单词如果不认识,就没法吃鱼了。
 
再比如 brisket flank tendon loin fillet
 
这些单词如果不认识,去饭店也没法点牛肉了
 
这些都是通用的学术单词,而且深入渗透到了日常所有的一切,息息相关。
 
到了最后的4,专有学术词汇,比如tonus和carcinoid,反而不用记了,没必要,听不懂也没关系。
 
这么一分析,6万单词好像也没那么恐怖,里面至少三分之一是衍生词和无用的专有名词。
 
剩下的都是要掌握的[允悲]

干净清爽的人际关系

1、不要听一事无成的人给你的任何建议。
尽可能离他们远一点。
 
2、尽最大可能,对给你钱的人好一点。
包括父母、老板和客户。
 
3、有几个门当户对的朋友。
水平差不多,三观差不多,沟通无障碍,可以互相启发、提醒、鼓励。
 
4、圈子是用来离开的。
不断进入新的更好的圈子,离开旧的无用的圈子。
 
5、养成随手拉黑的习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拉黑。
 
6、不在乎不相干的人对你的看法。
不解释,不争论,不说服。他又不给你钱。
 
7、认识几个收入比你多10倍的人。
研究他在做什么。研究他在想什么。给他提供价值。
 
8、拿你有的,换你要的。
同时明确知道风险和代价。
 
9、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别人接受规则,就一起玩;不能接受,就离远点。
 
10、少社交,多修身。
自己更强大、更自由,才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2025/08/30

印度和越南的前途

先聊聊越南。
简短地说:目前肯定是迅速上升期,但高度有限、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越南在很多重要的方面,与南亚次大陆那个印度刚好相反:
真·印度不缺高端智力和德性。独立近八十年来顶层政客鲜有大规模贪腐的传闻,他们国的主要问题,是很难拖动至少几亿随地大小便、见个女人就想奸、能躺着就不坐着的原始人。
越南则根本不缺勤劳能干的中下层。但长期展望,再勤劳能干的中下层,也拖不动头顶的特权大山。重视、但别太相信他们目前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推动这种改革的顶层而言,更多是权宜之计。
第一:放权是不可能真放权的,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放权的。那么多浓眉大眼的都过得好好的,个个都超有才华,讲话又好听,凭什么让我们放弃鲜血打下的江山?
"窃·格瓦拉"人格都是相通的。
第二:不放点权也是走不通的。在越南人的内心深处,与大国竞争是千年大业,而与大国竞争的焦点,就是竞争与西方世界的联通度,最好的状态是他们联通、大国断了联通,那就爽呆了!眼下百年难逢的好机会不能浪费,哪怕"吃点亏"也要摆出大改的架势。不求太像,能满足对方的最低要求就行,全靠同行衬托。
四十年来,他们胸中郁积了一股巨大的冤愤之气:北方巨大的体量压力也就算了,自古如此;但明明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外交层面玩弄对方如玩弄傻子,怎么这几十年就连外交都被对方压制了呢?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翻身才行。
第三:不同于大国当年的举国同心,他们多了一个严重的不和谐、甚至危险因素:南方一半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真改、真联通的。这不是越南的优势,反而是未来的危险所在,因为随时有可能让他们的战略忽悠事业显露原形;即便邪恶的美国佬不在乎他们的战略忽悠,他们国内的南北互博,也将越来越显著地消耗国家能量。
当然,这些悲观预期都是长期而言的事情。就中短期而言,此消彼长之下,10年之内,他们的人均生活水平追上邻国,应该没太大难度。
 
很多大聪明至今贬斥、嘲笑印度的种姓制度,并把种姓制度作为印度落后的根源。
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充其量还在人们的歧视链中有所残留,但大部分都仅限于藏在内心深处的歧视。在经济、法律地位和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层面,种姓制度都早已经崩溃。甚至在婚姻层面,跨种姓婚姻的比例,一定高于某地当前体制内外婚姻的比例。
真印度的潮流,是很多人削尖了脑袋把自己搞进最低种姓,在升学招公税收层面都享受优惠。这一点和某地刚好相反,某种不能多说的三轨制,才是真正的现代种姓制度。
另一种文盲式的误解,是指印度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实际上,除了缺少坚强领导核心和没有政治运动之外,印度一直奉行苏式社会主义。
印度同样存在大量的国企和国有资产,国企GDP占比高达22%,并不比中国的34%低很多,这一占比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与越南的25%相差无几。
而且与中国和越南不同的是,印度七十多年来一直对包括外资在内的私有资本进行严格的限制。我在印度亲眼目睹过的,一家比较正规的纯私人企业,在招工、工资制度、员工辞退等方方面面,都更接近中国的国企而不是私企。不允许罚款扣钱、辞退一个上班梦游的员工的法律程序都很难走通,只能通过专门豢养的工痞私下解决。
在印度还有一个共产党已连续稳定执政68年的喀拉拉邦。就正统社会主义含量而言,排除专政机关相对软弱无力和拥有一些私人企业之外的因素,3800万人口的喀拉拉邦,算是全世界最大的正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层面基本就是理想型的社会主义,精神偶像也是马恩列毛和格瓦拉(好像没有斯,这货名声太臭)。关键是喀拉拉邦经济还不错,人均收入水平显著高于印度全国平均值,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水平在内的人类发展指数,更是处于在印度各邦中领先位置。
————————
如前面博文中所述,印度经济落后的根源就是七八亿真正的原始人:能躺着不坐着、能随地拉绝不去厕所、强奸偷窃都毫无罪恶感的原始人。
而独立以来印度的基本国策,就是不计代价地迁就并试图改造这些原始人。

2025/08/29

德鲁克的若干经验

1,有所成就的人,都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2,经理人五大核心工作:设立目标;任务分派;激励沟通;绩效评估;培育人才。
3,不能把失败归咎于部下的无能或偶然状况。其实,失败是系统存在缺陷的征兆。
4,对人的多样化要有绝对的包容性,不能让企业成为改造员工个性的工厂。
5,有效的领导者对人的任命和提拔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用人不是为了克服人的弱点,而是为了发挥人的长处。
6,变不是最重要的,变化的趋势或趋势的变化是最重要的,趋势的变化能让人发现看得见的未来。
7,目标实现的时候不是应该庆祝的时候,而是应该重新定义目标的时候。
8,未来的文盲将是那些没有知识和不会更新知识的人。成年人被淘汰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下降。
9,"授权"这个词通常被人误解了,甚至是被人曲解了,这个词的意义应该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这才是有效性的一大改进。
10,在为管理人员有权做出的决策设定限度时,有一条简单的规则:凡未以文字明确规定划归较高层次管理部门的所有职权,都归较低层次的管理部门所有。
11,组织的功能就是要让平凡的人在一起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所以,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
12,企业只有两种事情要做:一个是营销,一个是创新。
13,有效决策要避免两个误区:"过分相信经验"和"过分相信自我"。
14,惟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于沦为组织的俘虏;反面意见本身,正是决策需要的"另一方案";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没有反对意见,就不做决策。
15,不是寻求意见一致,而是必须找出不一致的意见。
16,只有恢复对人的尊重,才可能真正把人的才能释放出来。

为什么无条件地自信只对自己有好处

很多家长和成人说,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低调掉比较好。这个我来具体给你分析下。
 
实力,自信,分为4种:
1,有实力,没自信。
2,有实力,很自信。
3,没实力,很自信。
4,没实力,不自信。
 
按照家长的看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真实社会其实并不是这样。真实社会摧的不是自信的人,而是有实力的人。
只要你比别人强,不论你多么谦虚低调,都一定会被人恶意针对。这是不可能避免的。
 
有实力的人,不管自信不自信,都一定会被恶意针对。在这种情况下,自信比不自信好。
有实力不自信的人,会被人PUA,会丧失自我,最后变得不优秀了;只有有实力又自信的人,被人PUA也压不垮,才能坚持下来。
 
然后说说没实力的。
没实力且自信的人,不会被人恶意针对,而是被人嘲笑,打闹,友善玩笑。对这类人最大的评价是:行了别吹NB了。仅此而已。
在真实工作场合下举例:
「我今年肯定是金牌第一,不用看肯定是我」——结果不是,周围人哈哈大笑,行了以后别吹NB了。
「我对谁都耐心温和礼貌热情,被平了5年的先进,平时从未有过任何嘚瑟和高调,结果一堆人传我是领导小三甚至直接去上级举报我」。
是别人亲切的和你开玩笑,跟你打成一片,对你的危害大。还有对你恶意针对,给你下毒,举报,对你的危害大?
 
以上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例子。所以认真分析这个社会,它排斥的从来都不是自信的人,而是有实力,优秀的,好看的人。
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有一种误解,比如这种言论:
大环境不喜欢自信的人,会被表述太傲/太强势,可能会引发群体性的打压,比如刻薄的言语行为,而不是欣赏赞赏。大环境喜欢谦虚没有威胁的人,因此有生存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了引起不必要的屁事,要假装"谦虚",久而久之会自我pua,是不是高调了,是不是惹人不快。
确实,中国大环境就不喜欢自信的人。大家喜欢闷声做大事,在足够自信的基础上谦虚;但是谦虚多了就会不够自信。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这些人没有成功过,没体验过成功,没有感受过恶意。他只能通过外界浅层的观察,盲人摸象,自以为是的得出结论。这种错误的教导,不单单是要让孩子失去自信,更重要的是要放弃实力。不优秀,不漂亮,不突出,不杰出,彻底做一个庸人,老好人,老实人,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恶意。
但实际上这样是玩玩不行的。成为一个老好人,老实人,看似不会被人针对,但是一辈子也彻底失去了希望,没有任何可能。
面对外界的嫉妒和恶意,最重要的不是降低自己,处处提防。
提防是不可能提防的,避免不了。不逃避,学习如何应对恶意,才是正确的思路。优秀的人如何应对恶意,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学会自信。
 
 

为什么雷军这样一个羞涩内向的理工男,却能够屡次创业成功,开创好几番大事业?

在大家从小受的教育中,以及社会成功学的洗脑中,我们一直认为,能够开创一番事业的,都必须要像刘邦曹操那样的性格。最起码得是个"社会人",会搞人际关系,会当众演讲,会巴结领导,会送礼会来事,会在酒桌上胡吹,心狠手辣,精明算计。包括现在数不清的小地方土豪,都是这样过来的,也都是这样的性格。小时候总有人说,内向不会有出息。为什么雷军能够成功?是那个观念错了吗?
这其实是好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雷军内向吗?
内向不内向不能看他的发布会,要看他当年的真人秀。他和大D参加过赢在中国,做商业项目,在街头采访路人做市场调研。
大D非常自信甚至带有很强的侵略性,大声洪亮的跟人交流。雷军则是小心翼翼的,想上前,又不敢,表现十分尴尬。从这个真人秀来看,雷军的确是内向的。
 
然后第二个问题:
内向羞涩的人,就没办法成功吗?
并不是。外界认为内向者很难成功。这是因为内向一般跟敏感,自卑,不自信,自我怀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敏感,自卑,自我怀疑。你觉得这3个词,跟雷军有半毛钱关系吗?他只是单纯的内向而已。
 
第三个问题:
内向的人,就做不成"社会人",就不会搞人际关系,不会当众演讲,不会巴结领导,不会送礼会来事,不会在酒桌上胡吹,不懂心狠手辣,不懂精明算计吗?
谁说的?雷军的第一次发布会是2011年8月份,效果极其灾难,简直不堪入目,没眼看。
如今的发布会你再看看,高大上,绝对的高山上,流畅的公众演说家。遥遥领先!遥遥领先!遥遥领先!
 
内向羞涩的人,多练习演讲,精通演说,比外向善于说话的人,有一个更大的优势。
有的企业家,外号就叫「大嘴」,或者「飞机」,「火车」。他一张嘴,你就知道这人在吹NB,没有一句实话,都是假话和笑话,所以你就笑笑,不会当真。
但是内向羞涩的人说话,他可能也在跑火车和吹牛B,但是他那个害羞的样子,让你认为他是鼓足了勇气,深思熟虑以后才开口的,所以一定是重要的内容。换言之,内向者一旦掌握了表达能力,他们内向的风格,可信度更高,效果更好。
相对于巴结领导,送礼来事,酒桌互吹,心狠手辣,精明算计,人际关系——公众演说能力,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艰难的一个技能,很难习得,也很难练习。连公众演说都驾轻就熟的人,他搞搞领导人际关系完全不在话下。光看看雷军一长串的政治头衔,就知道他是个长袖善舞的人。
还有很多人对长袖善舞有个误解:
熟练的,油腻的,轻松的,满口大话的人,才是长袖善舞;害羞内向小心翼翼的人,就不是长袖善舞。
其实后者的水平更高一下,因为让别人的防备度低,可信度增加。
 
第四个问题: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外向者更容易成功?
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已经把失败的外向者给系统性的筛除了。剩下的都是成功的外向者。
在国内能够本科毕业的人,都是成功的外向者,而不是外向者更容易成功。
中国人要经历两个阶段:
1,学校,
2,社会。
社会和职场,公司,企业,经商,创业,是外向者的世界。但是学校相反,学校是内向者的世界。要安静,要内敛,要沉得住气,要坐得住板凳。
外向者在学校是完全坐不住板凳的,就是好动,就是喜欢社交,喜欢呼朋唤友,喜欢玩。喜欢玩,用来学习的时间就没有了。这些人中考就被淘汰掉了,都成了发廊小妹,电子厂小哥了。你在正规的白领公务员阶层,你压根接触不到这些人。
你能够接触到的外向者,都是剩下来的成功人士:又能沉住气,坐得住板凳,又喜欢社交,擅长人际交往。刻苦学习,拿到大学学历,还精通人际交往,这样的人,就很恐怖了。
 
如果内向者,也两样俱全,又能拿到学历,又擅长人际交往,也会很厉害,有很好的前途。
但是:应试教育体系里的外向者,都被逼的不得不锻炼自己,强迫症自己去坐板凳,去刻苦学习,去耐住性子,去一人独处,不要出去玩出去社交。从小就刻意练习。
但是应试教育体系里的内向者,没有任何这样的练习。自己知道自己有这样的缺点,依旧不努力改进,不会刻意练习,不抓住机会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不会逼自己,只会持续的保持自卑,敏感,自怨自艾。
所以应试教育体系下走出来的外向者,自带学历+技能;而内向者,只有学历,别的什么也没有,废物一个。当然就没出息没前途。
 
为什么雷军有出息有前途?
因为雷军上了大学后,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比如你们说的酒桌吹牛,会来事,会社交。雷军大一时候,就挨个去拜访技术好的学长,一块吃饭,嘴甜奉承对方,想跟对方学习技术了。
为什么你做不到?是因为内向的性格束缚你,还是你这个人就有问题?我想起码内向是不会背锅的。

降维打击——小地方的机遇

所有人,有对美的追求。
所有人,想体验好服务。
 
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满足的过程。
 
商业、文化、科技,都是从东南沿海,往西北地区发展。
 
演唱会,一定是先在东南地区,随后才往西北内陆。
 
新科技,东部一线城市先流行,随后西北才逐步有。
 
新商业,东南地区玩腻的模式,到了西北还很新鲜。
 
就连割九菜也是这个规律,当年的会销,获取老板号码,直接电话邀约,到场后进行集体洗脑成交,一场会销能搞几十万销售额,一月搞四场,几乎是纯利。
 
会销在东南地区流行了三五年,才逐步在西北流行起来。
 
为什么不直接引进到西北?
 
大城市人多钱多,尚未被满足,当然是优先供应大城市。
 
大城市饱和,生产力溢出,才会逐步惠及小地方。
 
根据这规律,找个细分点切入,去小地方创业,只要不被针对(有些地方营商环境很差),几乎稳赚。
 
举个例子,城市待腻了,饭店吃腻了,各种大排档也腻了,于是大城市流行露营概念 和 小院概念。
 
我逛过几个主打小院概念的地方,大城市基本是:小桥流水、高压喷雾降温、荷花盛开、优质BGM、漂亮服务员...
 
小地方是:破院子、廉价劣质彩灯、土肥黑服务员、大喇叭BGM...
 
离谱之处在于,小地方的生意并不差,一群村妇拍照发朋友圈。
 
两者核心区别在于审美,并不是小地方人不知美,而是这已经是最好了,没有更好的。
 
将大城市这套院子概念,放到小县城会是什么状况?
 
降维打击。
 
小地方,租金低,远离城区的30分钟车程的地方,就是荒郊野外了,租金低到令人发指。
 
整套改造并不贵,并不涉及重新修建,主要做地面处理 和 布景。
 
在这个框架内,做填充,搞几个标志性打卡点,满足人的装逼欲,具体细节可参考优秀同行,直接复刻就行。
 
在碾压及优势面前,一旦投入运营,就会获得虹吸效果。
 
小地方消费如何?
 
县城婆罗门,消费实力很强,很有品味,数量很多,搞定这群人,不富都难。
 
如果以人群来判断赚钱的机会,只需搞定两个群体,就能大赚。
 
大量退休老头,这群老东西的退休金太多了,趴在所有年轻人身上吸血。
 
县城婆罗门,这群人搞钱机会很多,趴在整个县城吸血。

普通人赚钱最快的办法是走出去

不知道做什么,就多去你们当地的批发市场多转一转。别小瞧这个看似普通的地方,这里藏着普通人创业最简单直接的赚钱模式--倒买倒卖。越简单的模式,对普通人来说越容易上手搞到钱。
在批发市场,你能获得远超想象的价值
1,赚钱门道大公开:真正赚钱的人大多不会轻易分享自己的致富之路。但在批发市场,当地大部分生意人的赚钱门路都直观地展现在你眼前,相当于给你提供了一本现成的创业指南。
2,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在这里,你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创业方向。映入眼帘的各种生意模式,让你只需思考哪条路适合自己,自己能否驾驭,愿不愿意投入其中。
3,深入生意人的圈子:批发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江湖,汇聚了形形色色的生意人。想创业,就得先和他们多接触。别轻视那些看似简单、规模小的生意,很多人正靠着它们闷声发大财。
4,解决供应链难题:对于没什么资源的创业新手来说,批发市场是解决前期供应链稳定的绝佳之地。先别盲目去网上学习各种高深的玩法,对做生意的人而言,供应链才是核心。通过资源整合,与供应商绑定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一起在市场上赚钱。很多成功的买卖老板,靠的就是给力的供应链。
5.执行力至上:先行动起来,把业务流程跑通,别一开始就想着赚钱。流程顺了,再慢慢完善和优化。不管是摆地摊、开网店还是小实体店,执行力才是拉开你与他人差距的关键,而非能力。
6·在试错中成长:创业前期犯错、被坑在所难免,比如发现别家价格更便宜、款式更好卖。这是每个创业者的必经之路,等后期有了实力,就能建立自己的厂家供应链。起步阶段在批发市场和同行多打交道,能有效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7.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一定要依据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来找产品,千万不能先有产品再去找市场,这是创业的大忌。
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圈,多去转转,对个人成长和生意模式的确定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记住:未来的同行,就是最好的老师。

2025/08/28

讨厌的知识分子

跟知识分子打交道是一件挺困难的事。
 
首先他们很在乎钱,张口闭口都不是钱,但你细琢磨就是钱的事。
 
你跟他们吃饭的时候,他们满脑子不是学术,不是思想,甚至都不是世界大棋,而是什么工作被排挤(差钱给对的人所以升不上去),领导项目不给他(为了那几万块钱经费),房子太贵,日常消耗太多(还是差钱嘛),这个同学发财了,那个同学房子赚了多少(还是钱)……
 
但是他们很介意你跟他们提钱,哪怕你是要帮他赚钱,那也不行,他觉得你看不起他,开始给你讲自己不稀罕这个,甚至跑同事那背后蛐蛐你,说你现在特别功利。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身不由己,眼见着这钱他赚不来,因为他在组织里,那组织要么不允许接私活,要么这个钱就算赚到了也进不了他口袋(比如你帮他卖书,那钱是归出版社的,跟他没关系)。
 
杜月笙给知识分子白送钱,还得偷偷摸摸叠起来放在茶杯底下,避免对方尴尬。
 
而杜月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是泥腿子出身,他需要知识分子给他站台。
 
如果你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就根本没这需求,只会觉得这帮人实在太难搞了,慢慢也就疏远了。
 
现在有个词,叫低端消费者,说的大概就是这种现象。所谓不要和穷人一起玩,说的并不是出身贫寒的人,而是这种穷横穷横的人。

2025/08/27

利用人类的刻板印象,提升流量

立项、写作、审核、发布,实体书迭代非常缓慢,内容普遍滞后,厚重,不方便携带,实体书早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但是,书籍有信仰加持,人们从小接触的教育是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新手正常做内容,也许没人看,但以书籍为主题,进行二创,流量非常大。人们会把对书的信任感,投射在内容创作者身上。

还有哪个刻板印象?黑/白板。
上学时期,老师就是在黑板讲课,日复一日的重复,人类的大脑便会将黑板和权威关联。于是就会出现一个非常离谱的现象,做口播视频,正常讲解,流量很小。如果前面放一块白板,边讲边写,流量就能提升50%。

许多东西,得到人们的普遍信仰,有气运加持。
利用人类的刻板印象,将自身和一个正向印象的事物关联,便能提升影响力。

打工人个人发展要注意的方面

职业生涯里要一直关注的几个性价比高的事。
 
1. 根据个人技能的变化,调整要做的工作,寻求匹配的职位。
比如我自己的例子,我最开始做技术,又做面向客户的技术咨询,最后到技术销售,再做技术管理。每一步都是根据我个人能力扩展来选择的职位。
 
2. 要持续精进某个技能,直到付出回报比变得很低。
还是用我自己举例,最初做技术就是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当专业技能水平达到85分的时候再去90、95、100的时候,性价比越来越低,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持续精进的技能可能不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发展特长,差异化竞争。
我做技术的时候,同事们的专业技术有的会ABC,有的会ABD,有的会BCD,厉害的ABCD都会,但基本技术就是在ABCD里,但是我和另一个同事会E,基本是公司里职位最稳定的人。
 
在职业生涯里持续关注这些能带来很多跨越式的成长。

2025/08/26

读研过程中有哪些值得特别学习的东西

如果你在追求高学历,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极具价值的通用技能你一定要尽量掌握,甚至擅长。
 
一是逻辑思维能力。知道如何描述一个问题,如何解构一个问题,如何把具象化的问题抽象化,明白因果关系,明白多因和多果的复杂关系。
 
二是通用方法论。知道一类问题可以用统一的方法论解决,不论是什么学科、什么专业、什么方向,方法论都有普适性
 
三是阅读并理解科研文献。没有什么技能比这个能让人更快进入一个新领域,这个技能让你有能力在一两个月以内,甚至更短的时间,通过阅读书籍和文献,对一个新领域有接近专家级的了解。
 
四是分析处理数据。Data always tell you the true story. 这个能帮你更快速地接近事物本质。
 
五是总结规律。人类学习、碰壁、经历、尝试,绝大部分有积极作用的行为都是为了找到事物的规律,这是最终目的。所以才要学习复盘总结的技巧,并且养成习惯,每个行动之后都试图总结点什么,哪怕一点点收获都值得。
 
这才是提升学历过程中的最大价值,和单纯耗一张高学历文凭出来的感受和收获完全不同。
 
这些通用技能让你在摆平任何问题上都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推进,如何改良方法,让你极具信心,并且大大提高你的成事率。